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新中国成立迄今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体同构"、"有限分离"到"有机互动"的嬗变历程。转型期,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博弈、互构多种形态,要求我们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对国家-社会关系发展做出新的解释。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演变路径,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放置在具体的"过程-事件"场域中,引入象山县的"村民说事"乡村治理创新机制,分析我国地方治理中"国家-社会"框架下良性互动相互增权模式,是未来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形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人"和"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没有提出"公共性"概念,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嬗变中无不散透、折射出其丰富的公共性思想。理论上,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图式;现实中,"现实人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人"是公共性的真实出场;历史上,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正是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可以说,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绎开启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视界。  相似文献   

3.
张文雯 《学理论》2012,(17):80-81,151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诸多的社会问题会不断地呈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道德失范的问题也是其中之一,传统的道德价值理念起不到相应的控制作用但是新的道德标准还未形成.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道德失范的基本界定,产生的社会结构原因以及社会行动主体的原因,主要包含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结构转型、社会控制的弱化、社会关系的转变,以及道德主体层面的道德认同意识下降、非理性因素加个人欲望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从经验层面来看,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安排的初始状态所呈现的"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制度建构的苏联模式、制度运行的高度意识形态化、制度承载的"公社化"与"单位化",以及难以消解的制度悖论等特点;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中所表现出的管控思维严重、制度安排滞后、行为失范明显等问题,都必然对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分析范式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和制约。从理论层面来看,作为制度变迁研究的"制度—行为"分析框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据此,结合我国社会管理及其制度创新的特殊情境,超越"制度—行为"二维分析框架,从"制度结构"理论中剥离出非正式制度等观念因素,形成"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范式,对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制度创新问题更具适切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我国提出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标志着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开始。社会建设的前提是社会必须是一个自主的社会。社会建设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核心在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培育与国家合作互补的社会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要件。治理与善治代表着时代发展吁求的社会建设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社会并存的二元架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本文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框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提出了社会结构变迁是建立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的重要根源的论点,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分析了政府适度分权对于提高社会自治功能的作用,以及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自主创新的路径,进而为发掘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性资源,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社区大致经历了由文化共同体到生产共同体到逐步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的嬗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重塑过程,是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党和政府对乡村社会执政方式的战略部署,也为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9.
不同历史时空中,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适应不同历史时空中的社会变迁趋势,自觉转换和更新政治参与样态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因为这是影响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管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的历史嬗变,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域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政治参与呈现革命动员型、内爆私域型和对话博弈型的图式变奏。  相似文献   

10.
有关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基本上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下讨论的。从政治学视角看,有关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体系,一是用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来解释中国政社问题,二是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研究中国政社关系,两大体系都旨在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各种协调机制。本文所探讨的建国以来我国政社关系的离合变迁,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现实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推动党的领导与国家之间、党的领导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为基础,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构建"中国公民社会",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社会关系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社会高度国家化。体制转换时期,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必然引起剧烈变动和重新调整 从国家与社会适度均衡和建设性互动关系的视角,来科学界定和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有益的。改革的思路必须超越放权让利局限,正确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这就需要:创新政企关系,改变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职能和主体基础;发展社会中间组织,创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组织机构;提高国家的社会化水平,以社会约束国家。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图景上看,公民认同是国家建构、社会形塑与公民人格相互作用的复合产物,随着对族际政治共同体、生活政治共同体与人格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深度推进而不断演进,并反之塑造着三者的结构体系。特别是伴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国家体系的完备,公民认同的构建与升级呈现出在契合现代化发展议程与本国治理实际基础上不断调适与优化的态势。理性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认同体系,可以从以制度拉力为基础优化国家治理结构、以组织推力为保障完善社会参与平台、以内生动力为支撑培育公民自觉意识入手,为促进新时代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运作构筑认同增量。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论、文化建构论、政治建构论对社会资本的生成提出了各自解释,但都是在国家与社会对立的范式中提出命题。以广州市F街公共服务转型为经验文本,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探讨社会资本的建构命题。在"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式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合作中,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社团活动空间与公民参与网络得以构建,跨越私人关系的社会资本得以生发。不同于西方社会,在中国,建构社会资本需同时导入国家与社会力量,进行政治与社会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5.
当工业社会的危机逐渐呈现在其繁荣的背后时,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应然方式加以反思,后工业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后工业社会关注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深入剖析并积极论证超越工业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可能,在联动机制中建构社会发展的应然境界。本文通过对“概念性图式”的思辨,以知识脉络梳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图景,从“知识—权力”的技术层面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高速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均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与之相应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也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反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观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时代呼唤着对传统孝道观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人类政治存在于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两个领域,可以分为国家政治和社会政治,而社会民主是社会政治发展的目标。社会民主的建构包括三个条件,即民主国家的建构、有机的公共生活的建构和公民社会自身的建构。民主国家的建构是社会民主建构的外部环境,公共领域是社会自身制约国家的途径,而市民社会则是社会民主建构的主要内容。公民社会的建构,则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信任的增强。因此,社会资本是社会民主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风险不同于风险社会。社会风险能否控制取决于国家—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彼此的分工合作。在现代工业时代,弱国家强社会和强国家强社会是两种相对合理的国家—社会关系类型,这两种国家—社会关系类型在控制社会风险方面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必须从国家主义视角转换到国家—社会关系视角,才能真正把握相对于国家存在的社会概念,换句话说,只有将国家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力量和行政力量并举才能解决社会风险控制问题。此外,还需要调整国家—社会关系中权力、资源、影响力等方面的占有格局,将营造"健全的社会"作为社会风险控制的目标。在此目标下,社会风险控制应坚持自主、责任、社会信任等三项基本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9.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利益代表和利益调节形式,是对国家和社会间常规性互动体系的概括,是一种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对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法团主义较之“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合理性和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作了些尝试性的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