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在争取妇女平等与解放的过程中,掀起了三次显著的浪潮。伴随着每一次浪潮,西方女性主义正义观的内容与诉求也不断演化:从追求政治层面同等的公民资格到呼吁推翻父权制的文化霸权,以为女性文化价值正名拒绝性别歧视;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接受生产方式的变革拒斥资本剥削;最后兼容并蓄,试图构建一种"多元化"包容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焦点是正义观的结构问题。在国外,代表性观点为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单层结构"理解;在国内,代表性观点为诸学者的各种"一至多层"结构理解。国外两种"单层结构"理解存在着同一个前提性错误,即把马克思正义观实践的、辩证的内蕴,误判为学院化哲学框架中的纯粹逻辑预设;国内各种"一至多层"结构理解则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辩证内蕴,但是对各种观点背后所蕴含着的解释原则的一致性还缺乏明确的揭示,因此有待进行阐明。其一致性,就在于马克思正义观复合结构的双层结构本质,即由追求自由个性作为本体论,与由历史科学分析、意识形态批判、分配公平策略等作为方法论而构成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5.
正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主题性地位。在理论上,马克思通过提出科学实践观,奠定了批判自由主义正义思想的坚实基础,其运用科学实践观批判正义思想的过程与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肯定了正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追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扬弃正义,在制度和观念耦合的社会生成方式下审视剥削阶级正义观,进而将正义置于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予以认识,使我们看到正义的生动展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与诉求蕴于现实实践中,因为只有在具体历史视界中正义才有尺度,而正义是贯穿自然-人-社会统一关系的价值红线,是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著作文本,挖掘其本真意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所表述的正义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借助于对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分析,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在《博士论文》中萌芽,但又超越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所表达的正义观;《莱茵报》时期发表的论文把《博士论文》中隐晦表达的正义观运用于分析具体的社会现实,是对《博士论文》中正义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文本中,马克思曾反复论及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对历史的研究应该成为一门"科学"。阿伦特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推进了对历史观念的现代理解,但这是一种思考世界的危险方式,其对必然性的揭示最终必将带来对自由和行动的否定。阿伦特准确把握了现代历史意识的基本特征,但她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唯物史观是立足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理论,实践辩证法预示了自由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关于什么是正义,"一个人有一个人理解"[1],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曾直接阐述过什么是正义,但曾在著作中批判过资产阶级关于正义的理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但是存在两种误解。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实质正义,可见,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以人为本"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9.
张友良 《传承》2008,(12):22-2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0.
张雷 《理论月刊》2010,(1):16-18
《资本论》包含着大量的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经济正义问题的思考。从“物的人格化”到“人的人格化”体现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人文关怀。“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命题为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提供了现实路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论》所体现的经济正义观是现实的、革命的,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视阈和语境中,"正义"既有作为事实性的法权意义的形式正义的涵义,又有作为价值性的规范意义的实质正义的涵义。在这样两个层次的差别与统一中,马克思对正义观的批判及其建构呈现为双重维度,即基于法权事实基础上的外在客观批判与基于规范诉求基础上的内在价值批判、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契合统一。只有将马克思的正义观置于其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视域中,才能真正辨识马克思正义观双重向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纠正以往在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中或偏重于事实或偏重于道德的"单向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方法论误区。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是积极的.而费尔巴哈时异化的理解则是消极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个从"对异化的彻底否定"到"对异化的积极肯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视角从费尔巴哈转向了黑格尔,而且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史来看.它还意味着马克思由此开始了思想转变,走向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征程.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的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曦 《前沿》2009,(10):6-9
"异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有些对异化的研究 没有完全领会马克思异化观的真正意义,更多的是以马克思的异化语言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说。异化理论对唯物史观的最后确立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其异化劳动理论孕育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理解好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义论》是罗尔斯在借鉴、吸收、修正有关正义问题研究基础上的理论硕果。罗尔斯的《正义论》在部分吸收马克思公正观之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正义批判理论"给予现代回应。然而,由于二者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阈、理论关怀上呈现出的巨大差距决定了罗尔斯只是对马克思公正观的片面继承,而非现实超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三重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传播、确立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重转向:即从纯理论传播到指导民族解放的转向;从正义理论设想到具体正义制度建构的转向;从对人的阶级性理解到对人的价值性尊崇的转向。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每次转向都对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之所以对正义提出批判,一方面在于他要同蒲鲁东的永恒正义观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在于他充分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假性。虽然马克思对正义提出了批判,否定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解释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正义论是一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石、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为原则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劳动正义理论是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个性发展,秉承劳动解放的根本价值标准,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目的及价值、劳资交换实质、劳动财富分配等问题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正义的虚假性和劳资关系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作为科学真理,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其内在包含着事实与价值、批判与规范、历史与现实三重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正义观在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逻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批判维度与规范维度、历史制约与现实可能的辩证统一。为此,只有从辩证的双重维度出发,才能澄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争论,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精髓,揭示马克思正义观的真实意义与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