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远达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思想战线》上,发表了《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一文,对我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论点。作者认为:孙悟空是向封建统治者“悔过自新”、“改邪归正”的艺术形象;吴承恩为农民起义树立了一个“改邪归正”的榜样;《西游记》是“心学”、“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一句话,“无论就思想内容来说,还是就艺术成就来说,《西游记》都很难说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下面就刘文涉及到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刘远达同志商榷,同时也求教于有关学者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10月8日,《吴承恩·西游记》电视剧暨吴承恩纪念馆开馆启动仪式在江苏淮安隆重举行,该剧计划于2006年吴承恩诞辰50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吴承恩是我国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他一生经历坎坷,极富传奇色彩。该剧以他的人生遭际、坎坷命运为线索,描叙他身陷囹圄、店铺遭劫、幼儿被害、爱妻受辱、友受株连、藏书被焚等骇人听闻的事件。但他正义凛然,一方面像他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那样,敢与恶魔争高下,关键时刻又毅然参加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一方面痴心不改,潜心写作,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创作完成了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忍不拔、乐观…  相似文献   

3.
追捕“贼王”本刊记者孙汉洲早先人们喊他“贼王”,那时他还在跑单帮,干的也只是偷鸡摸狗的事。因为他姓王,且贼性不改,认识他的人,也不再喊他的真名,干脆叫“贼王”了。直到后来,他真的成了一伙“贼牯子”的头,才成了名符其实的“贼王”。本文的故事,就是从他当...  相似文献   

4.
创作于十六世纪的《西游记》,是我国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之一。关于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它是“劝学”;有的认为它的本旨是宣扬佛道思想;也有人认为它是作者玩世不恭的游戏之作。解放后,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普遍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作品。其理由是:“它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愿望。”因此,“从《西游记》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来看,可以说,它不但是我国文学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本文准备就《西游记》表现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5.
正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过程,与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应有共同之处,也会遇到"白骨精""火焰山",也有困难重重、写不下去的时候。但吴承恩发扬唐僧的精神,坚守如唐僧一样的信念,硬是把《西游记》写了下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给我讲过孙悟空的故事,知道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当时我的想象能力还不健全,想象不出十万八千里究竟有多远,只知道远得很,不是常人所能及。我还听爷爷说过,孙悟空的本事大得很,什么妖魔鬼怪都会被他打败,什么艰难困苦他都能克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听熟了的,在这本成书于明朝中期的小说中,吴承恩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去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让许多人不明白的是:吴承恩在书中为什么让唐僧做这个团队的领导呢?  相似文献   

7.
金在胜 《湖湘论坛》2007,20(3):51-51,54
借助“反讽”和“荒诞”来分析余华小说《兄弟》(上、下部)的创作倾向,《兄弟》以嘲讽夸张的方式揭示出了世界的荒诞。分析的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把握其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8.
“文不逮意”新解郭光华一问题的提出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似乎道出了许多作家心中之块垒,附和者不少。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云:“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苏东坡也常叹了...  相似文献   

9.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居住在今滇西的哀牢王类牢率其部族与东汉王朝发生了战争。受东汉王朝召募,邪龙县(今魏山)昆明夷首领卤承率部众打败了哀牢人。卤承因此被东汉政府封为“破虏傍邑侯”。关于“破虏傍邑侯”这一封号,一般人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王宏道先生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发表的《关于哀牢与昆明及濮的关系和族属问题》一文认为,“破虏”指的是“破敌”,“邑侯”指的是一种爵位。卤承打败的是哀牢人,故封号应当是“破虏哀牢邑侯”,以“傍”取代“哀牢”,说明“哀牢”人也称“傍”人。又根据清代著名语言学家钱大昕所提古代轻唇音与重唇音不分的结论,认为“傍”应读如“濮”,哀牢人应当是濮人。在作出上述推断后,王先生认为哀牢人与昆明夷的这次战斗在一定意义上是公元一世纪作为今南亚语系佤崩语支各族的先民与作为今藏彝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先民的一次战斗。我个人认为对“破虏傍邑侯”作这样的解释并由此认为“哀牢”人即“傍”人,亦即“濮”人的理由并不充分,还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湖北社会科学》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所刊《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的设想》一文逻辑不清和逻辑不对之处较多,值得商榷。因为这篇文章是从方法论提问题,并认为“一九八五年扬州文艺学方法论讨论会上提出的一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个看法就是:方法的变革是文艺学发展的突破口”,为此破一种方法论,立一种方法论,所以,以下为行文方便,简称为《方法》文。《方法》文破的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方法:在“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现成公式,“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名著《西游记》,这部脍炙人口的神魔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其作者吴承恩的出生地就是人杰地灵的河下古镇,这颗曾被历史烟尘湮没的明珠,有着不同凡响的辉煌与荣耀。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其中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描绘了他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还有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被唐僧所救,到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众多妖魔鬼怪的故事。大闹天宫的英雄,成为皈依佛教的教徒,《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发生了如此重大的转换,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少有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任何简单化的倾向,都会带来偏颇。一、孙悟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究竟何在对《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的评价,历来都存在着分歧。褒之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为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新教材第34页在批判唯心主义的荒谬性时,对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命题的解释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将愚见附后,以供同仁辨正。 王守仁当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许多人对此一直就是褒贬不一。高二教材中的内容出自《传习录(下)》中的一段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教材接着指出:“这就是说眼开…  相似文献   

14.
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西天取经,在中国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故事。它流传得如此广泛和深入,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西游记》大约写成於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即中国明代中叶,作者是吴承恩。唐僧取经本来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公元六二九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青年僧人玄奘不畏险阻,只身去天竺(印度)求经,跋涉万里,历时十七年,取回梵文佛教经籍六  相似文献   

15.
陆俊松同志在《“开庭即有罪”法条须严谨》一文(以下简称陆文)中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是“开庭即有罪”的“明确的法律根据”,又认为一九九四年三月公布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第九十条为其法律根据,“更是铁定无疑”。他进而断  相似文献   

16.
日前读到我尊敬的作家陈善瞷先生的一篇散文新作《好贼余三》,心中一凛,没来由地想到了一句话:“人生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  相似文献   

17.
伍振 《传承》2009,(5):46-47
两本书,《本草纲目》《西游记》;几个人,李时珍、吴承恩、胡风、汪潮涌……他们都是蕲州的骄傲,而绵延千年的医药之术则更是蕲州的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8.
论猪八戒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是吴承恩的杰作。吴承恩塑造这个艺术典型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到了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几乎完全一致的肯定。但是,具体讨论到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塑造这个典型的社会意义在哪里,应当怎样评价它的美学价值时,众说就纷纭了。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猪八戒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典型代表。但是,对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农民小私有者,又存在着分歧。有的文章强调猪八戒“有很多长处”,“他到底是个正面人物,他的那些小毛病,只能说明他不够理想,却不能使他变成一个坏  相似文献   

19.
木易 《民主与法制》2013,(24):51-51
近期《民主与法制》的《仅有官员财产申报立法管用吗?》一文,从官员财产申报立法问题、国际经验和理据与对策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官员财产申报作为一个破坚之题,一直引发争议。笔者认为,官员财产申报不能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而要把它作为反腐败利器,一旦亮剑就该让官员“摊上大事”。官员财产公开是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事实上,主在1994年《财产收入申报法》就立法,只是规定在现实中往往流于形式。执行力的疲弱根源于规定中存在的“硬伤”:只要求申报官员自身的财产,同时不需要对外公开,财产被作为“官员隐私”得以内部消化,这种冬似于袖管内交易的监督必然导致监督虚置。因此,就算官员财产申报,也根本“摊不上大事”。  相似文献   

20.
豫西南边陲的新野县,虽属偏僻之地,但却因“猴戏”而闻名天下。在明代,吴承恩曾因做了三年新野知县(见《新野县志》)而写出了《西游记》,使猴子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了智勇双全、惟妙惟肖的“大圣”。在清代、民国乃至建国前,新野人曾因玩猴而走遍全国各地和世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