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战争年代,邓小平与山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来过山西几次?还是个问号.笔者去年曾在<党史文汇>上发了一篇文章,叙述小平同志1957年、1973年、1975年三次来山西的情况.最近因筹办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活动,发现小平同志曾在20世纪60年代去过大同,但确切时间和内容不详,职业习惯使我踏上了调查采访的旅程.  相似文献   

2.
更正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创史人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深受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伟人,将自己收集到的邓小平同志视察沈阳市北关区(现大东区)的情况记述如下。195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李富春、李雪峰、刘澜涛、杨尚昆等于9月10日至29日先后视察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工作。9月27日上午,邓小平等同志出席了中共辽宁省委、沈阳军区党委联合召开的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会上,邓小平、李富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小平同志在讲话…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的日子里,《共产党员》编辑部的同志希望我给刊物写点怀念性文字。这促使我认真地翻阅了1978年9月17日邓小平来辽宁谈话的记录,回想了当年的实际情况,深深感到邓小平这次来辽宁的谈话,对辽宁乃至全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刘顺同志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公安局工作。他身高马大,不多讲话,除埋头工作外,不见与局外人有什么交往。我和他虽然同在一个机关大院工作,抬头不见低头见,却从来没有打过招呼,全然没想到在1976年的春天,我与他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相遇,看到他的思想航程拐过一个不小的  相似文献   

5.
成茂林 《党史文汇》2004,(11):25-26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曾三次到过晋城,对创建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6.
涤生 《党史纵横》2004,(7):8-13
1976年的中国,巨星陨落,阴霾密布,华国锋执政危机四伏。面对“四人帮”的咄咄逼势,华国锋默默忍耐,心中却有一定之规:依靠争取党中央内部的老同志。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只有华国锋提出,才名正言顺,才合乎党法。华国锋终下决心,亲自拍板定下时间和方式,亲自坐镇怀仁堂,与叶剑英一起从容指挥,抓了“四人帮”并成功运用智谋,稳住上海的局势,为粉碎“四人帮”画上圆满的句号。本文以崭新的理论视角,再现1976年的中国政坛,对华国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特殊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史韵 《世纪桥》2005,(4):12-18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核心.一直关注着黑龙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邓小平于1958、1959、1960、1961、1964年5次到黑龙江视察工作.为黑龙江的工农业生产、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使黑龙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一次创业”的辉煌。1978年9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第6次视察黑龙江,阐述了解放思想、改革体制、破除平均主义和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步伐等重要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1976     
霞飞 《党史纵横》2005,(5):22-27
1976年,是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1975年9月,毛泽东决定评《水浒》收场,他仍然支持邓小平整顿评《水浒》,是毛泽东在不经意间同意的。1975年7月下旬,毛泽东的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很困难,便由中央办公厅找来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帮助他读古典文学书籍。8月14日,毛泽东在读古典小说《水浒》时,谈了一些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第二天,芦荻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成一份谈话记录。因为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涉及到要重新出版《水浒传》的问题,8月15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把这个谈话记录送给分管出版工…  相似文献   

9.
易欣 《新湘评论》2004,(10):60-61
1961年1月。在经历了三年的“大跃进”以后.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整。为了切实执行这个方针,系统解决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邓小平领导和组织中央书记处、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派出11个工作组,分别到北京、上海、天津、太原、吉林等地的工矿企业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1979年到1992年的13年间,共进行了七次南巡。追寻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矫健步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重要思想和重大决策,往往是在其南巡谈话中形成的。邓小平在南巡过程中的重要讲话,直接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1979年7月10日—8月4日,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先后视察了安徽、上海和山东三地。此行的第一站是黄山。7月11日—15日,75岁的邓小平徒步攀登游览了黄山。15日,在听取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和中共徽州地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后邓小平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片面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忽视真理的主观性,以及传统真理观表述上的混乱,指出了传统真理观在真理定义和真理特征方面的不足。对真理的定义提出了新的理解。对真理的特性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真理特性从静态角度理解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特征;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则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文章还对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进行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求真务实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效统一。求真务实的本质要求是探索认识规律 ,照客观规律办事。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的统一 ,求真是务实的前提 ,务实是求真的基础 ,求真与务实互相联系 ,互动发展。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实践求真务实既要敢于求真务实 ,又要善于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13.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在怀仁堂东厅,毛泽东主席亲自参加了为这些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授衔、授勋仪式.当毛泽东走到一个小个子的将军面前时,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肩膀,习惯地打趣道:"你是那个劫法场抢出来的刘跛子!"向毛泽东敬礼的将军答道:"我是刘志坚."然而,谁也没有想到,10年之后,这位被"抢出来的刘跛子"竟在一夜间成了"叛徒".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本文紧紧围绕《讲话》有关“求真务实”方面的精神,就求真务实的内涵、为什么要求真务实(除实践上的需要外,理论上的原因在于:①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②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③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以及怎样才能求真务实(从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工作落实和推动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几个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并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仅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并提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表述,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更深层次的时代内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从五四与中国现代化、五四精神的再阐释、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五四启蒙问题、五四区域研究、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五四运动与儒学七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五四运动的主要成果.特别是对一些新成果、新观点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要敢于实事求是,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要善于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五个能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我的流水账式的日记1978年8月5 日是这样记载的:"上午,听吴江讲课 (给一、二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 准)。"这是中央党校第一次开课给学员 讲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中央党校第一期高中级干部读书班 学制半年,于1978年4月30日结业。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于5 月10日在《理论动态》发表时,这一期 学员已经离校。中央党校第二期高中级 干部班于1978年6月30日开学(此时, 第一期理论宣传干部班因学制为一年,  相似文献   

20.
营造“讲真话”氛围,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讲真话”风气的蔓延,与用人导向存在偏颇有密切关系。端正用人导向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推动干部任用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民主、公开、竞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实现从“人选人”到“制度选人”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