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斌 《学理论》2012,(15):242-24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宣传党的政策、纲领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光荣使命。从当前《纲要》课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入手,深入探讨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深入探讨教学设计中"导"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陆月娟 《学理论》2012,(12):204-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最好的国情教育课,情感教学法是该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中国近现代史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寓情于理的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学习情趣,深刻思考,弘扬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6)
随着网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地使用,网络化考试也成为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应有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为例,来探讨关于高校思政课网络化考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上好这门课,提高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摆在所有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如何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史研究中科学引入"和合"理念,打破档案与校史藩篱、消除人文与科技冲突、突破图书、情报与校史各自为政等校史研究"瓶颈"。开创档案与校史融会贯通、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图、情、档互为一体的校史研究局面,构建和合型高校校史研究新模式,对推进高校校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衡朝阳 《学理论》2010,(29):294-295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学教育的双重要求。《纲要》教学目前面临的难题是:《纲要》教学和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及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的部分重复;该课程的课时紧张、效果欠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倡《纲要》教学地方特色化建设,发挥地方史独特的育人功能,不失为一个积极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孙红  林新军 《学理论》2009,(29):154-1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程,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承载历史教育的学术功能,课程的开设,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结合在《纲要》课课堂教学中的亲身实践,从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手段的改进、案例教学的应用四个方面入手,粗谈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8.
政工短讯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纲要》的要求,全国政研会日前发出关于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研会要组织政研会工作人员学习好中央《通知》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领会精神,提高认识,增强贯彻《纲要》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宣传企业贯彻落实《纲要》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各级政研会要把在企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  相似文献   

9.
杨红英 《学理论》2015,(8):191-19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程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使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在"纲要"课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自我教育机制;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婷婷  彭忠信 《学理论》2015,(6):197-19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体性实践教学将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帮助大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体性实践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使该门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得到广泛开展,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孙向宇 《学理论》2014,(33):228-229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践中,将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当中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教学实效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旅游资源已成为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不可替代的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三个自信"的主干课程之一,《纲要》课程在渗透"三个自信"精神方面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三个自信"精神,需吃透"三个自信"精神,研透教材内容,找准切口,紧贴学生,创新教法,不断提高思政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相继颁布,为党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面对多元化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面对不断发展的党员干部培训需求,区(县)党校要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在区(县)党校的核心竞争力中,培训实力是关键,科研服务是支撑,人才队伍是保障.因此,打造党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力.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3)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红色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有效途径有:以老师为主体,凝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地方红色资源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环节传授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贴近"的实践教学新路径,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地方红色资源的魅力;师生共同探讨,将教材中重点内容与地方红色资源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15.
闫存庭 《学理论》2012,(18):147-14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之一,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从屈辱与苦难走向光荣与辉煌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本文拟结合《纲要》课的教育教学,就近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演变做探讨,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伟大祖国的忠诚、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
川东北地区乡土资源内容丰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素材。利用红色文化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川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路径如下: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运用一般性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依托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依托红色影视作品,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1)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公办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针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分析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和特点,提出相应对策:应研究思政课教学对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凸显思政课课程特色;健全思政课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文科生不爱学、理科生学不会"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文章简单梳理"自主学习"的概念,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步骤,提出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如下:阐明学习近现代史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计,实施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9.
叶颖 《学理论》2012,(28):162-163
王安忆的《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2001—2003)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细读起来,文章虽短,却十分耐人寻味。上海和发廊的双重叙事空间和与情无关的发廊"情"话构成了《发廊情话》的独特叙事与格局,成为十分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20.
王根生 《学理论》2009,(2):98-99
教学是参与者的思想以语言为中介实现多向度交流的动态行为过程。语言、互动与效果是教学的三个要素。结合在《纲要》课课堂教学中的亲身实践,本人从关系互动、思维互动等两种为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产生的课堂互动形式入手,略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