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和改造的又一尝试。但是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与矛盾,正确处理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民自愿与政策引导、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政策与法律等关系,是保证农民集中居住这一尝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内在、本质、必然地暗含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该于实践中高质量谋划、高质量推进,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贯穿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与各方面。然而就实际情形看,一些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却是过于强调速度、规模、排场与气势,而对高质量发展置若罔闻。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终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产学研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制约产学研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运行机制缺乏、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理念缺失、技术成果有效需求不足、缺乏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典型经验的借鉴、相关理论与政策及法律研究滞后等。推动产学研实现科学发展,应建立健全科学发展机制、利益与风险和谐共担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应完善政策措施,高校应进一步树立科学合作意识,要加强相关理论、政策和法律研究,为产学研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4.
落实惠农政策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贫困地区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改变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健全完善惠农政策落实体系;进一步严格政策标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使惠农政策落实机制更加完善,从而使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发展历经黄色文明、黑色文明,终将走向生态文明,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是农业农村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是基于生产力发展衍生的生态自觉。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现实路径在于绿色市场消费理念的树立、生态友好产业的具体选择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文化构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论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有益于探索创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拓展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经济理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更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8.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消除乡村,而是要振兴乡村。乡村振兴既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又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扎实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回应和解答新时代“三农”问题。农村关涉共同富裕的基本面,要努力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解决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和人才供给等难题,优化农村创富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农业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发展难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群体,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解决运行管理、集体产权和发展动力等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解决“三农”发展难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法治乡村建设存在涉农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乡村行政执法力量有待加强、司法参与乡村治理参与度低、乡村整体法治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完善涉农法律规范体系、提升乡村行政执法能力、推进司法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普法宣传实效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现代化以来形成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指导乡村发展的指南。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复兴、农民社会保障和农业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题。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省直管县改革与乡村振兴间存在高度关联性,能够促使资源和收益向县域和农村集中倾斜,从而使更多的县域居民和农民受益。促进乡村振兴和省直管县改革之间的有效结合,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为此,应确定省直管县改革为农村发展带来的托底功能,完善和深化相关改革。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重构市县良性竞合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撤县设市、县改区、强镇扩权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推动民营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聊城市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以"项目扶贫"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扶志扶智"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以"公益服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以"能人治村"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在民营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具体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党政部门的政策宣传和引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人士的理想信念需要强化,民营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乡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深入研究"聊城模式",总结"聊城经验",对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具备在农村生产、生活和治理等领域的数字获取、使用、分享、创新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但当前农民数字素养水平难以适配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农村缺少数字化应用场景、农民缺乏数字化理念和缺失数字化场景参与能力等困境。破解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应筑牢农民数字基础,丰富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普及数字化理念,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政策监管,建立差异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新面貌,实现乡村振兴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衡、乡村内生环境问题与城市环境问题转移之间的不平衡,最终实现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公平正义。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环境保护立法缺乏、环境伦理观念缺失、污染治理机制缺位和环境执法机构缺少等。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建立以硬法和软法规范双重作用软硬兼施的混合法模式;提升环境伦理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法律化和民主化演进;实现乡村环境执法主体扩张与公众合理环境利益诉求机制的程序设计;推进乡村环境管理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多向转变;推进法治保障下的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生态精准扶贫既是落实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生态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存在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政执法权力运用并不规范、司法监督机制亟需完善、扶贫主体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也是生态精准扶贫实现法治化发展所要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推进生态精准扶贫法治化,需要顶层设计与地方主导相结合,构建生态精准扶贫的法律规范体系;拓展生态监督体系范围,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发挥典型案例宣传效益;规范扶贫参与主体的培训流程,提高环保意识与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土地改革发动农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生产合作实行集中管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基层创新完善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围绕民主协商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四个阶段。其治理的演绎逻辑体现为始终坚持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围绕农民诉求推进乡村治理,围绕农民权利实现治理与自治互动,围绕基层创新完善顶层设计。新时代的乡村治理,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把稳“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优先方向;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凝聚农民力量,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健全乡村民主治理机制,回应农民诉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桥梁纽带作用,把更多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乡村民主化、文明化,是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充满活力乡村治理新格局的现实选择。农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民合作社凭借其经济影响力,推动着乡村治理的长足进步。要进一步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政策扶持,切实保障和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振兴乡村产业能为乡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存在着缺乏创新,产业协调性差,产品供需不平衡,农民参与感有待提高等问题。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要拓展农业功能,走创新发展之路;增强城乡合作,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化合作,走开放发展之路;增强政企民合作,走共建共享之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现代化的结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意蕴。尽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乡村旅游依然存在资金投入、产品开发、资源开发、经营方式、人员培训以及规划管理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为此新时代乡村旅游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区域乡村旅游联盟,以整体规划规范和指导经营活动;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以优质服务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实现乡村旅游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共同富裕视阈下乡村振兴法治建设,需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耦合、传统价值的嬗变,以及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理论基础,进行法理阐释。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仍面临许多窘境:乡村振兴法律制度滞后、法律对经济主体需求关注不足以及乡村振兴资金分配程序缺位等。因此,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乡村振兴法治化路径的优化,一方面,要确保乡村立法的时代性、主体性和乡村振兴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合法性,使其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坚定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在乡村振兴调节中的比重,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发挥更积极的效能,从法律层面促进被帮扶主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在战略推进过程中要以农民为依归,重点关注农民平等发展权利的落实,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