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独秀认为,在进行“以鲜血洗净旧污”的政治革命的同时,必须辅以对“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的革命。早在1904年,他就在自办的《安徽俗话报》上,有意识地以小说、戏曲、诗词、杂文等文艺形式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把它们作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来使用。 当时的陈独秀以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敏锐地注意到了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宣传对象之广泛和宣传效果之巨大,所以他对戏曲改革问题极为重视。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安徽俗话报》从第3期起,就专门开辟了“戏曲”这一栏目,使这一方面的内容成了俗话报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总共只出了22期的俗话报,光剧本创作就刊登过6篇。陈独秀利用这个阵地大声疾呼地亮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戏曲改革的意见。在该报第11期上发表的《论戏曲》,尤其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戏曲改革思想。他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戏曲改革思想,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张国秦于1916年秋考人北京大学理学院,读了3年理工预科,1919年转本科学习。这时,北京大学已是全国新旧思想斗争最激烈的场所。陈独秀、李大测、鲁迅、胡适等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都在北京大学执教,特别是陈独秀将《新青年》由上海带来北大后,其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便成了爱国青年学生追寻真理和光明的旗帜。陈独秀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也成了青年学生仰慕的政治明星。张国泰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读了很多陈独秀的文章,认为只有科学与民主这两种东西,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3.
吴枫 《世纪桥》2003,(3):57-58
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出版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向封建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它把中国的近代思想文化运动推向高潮。同时,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实现了自己思想的三个进步,为其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党员干部之友》2009,(5):43-43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段成姬  许敏 《湘潮》2023,(3):47-49
<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复辟帝制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政治没有得到真正建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此进行反思,认为民主制度难以建立在封建思想文化基础上,政治革命必须以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为前提。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不久改名《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特殊人物,几十年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和史学专家的研究目光,仅中外著名学者撰写的《陈独秀传》就不下几十种。这些传略对陈独秀的政治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分析批评与探讨。但有一点应该承认,历史学界对陈独秀正确的思想理论实事求是的肯定是很不够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陈独秀的思想研究一直被视为禁区。直到近几年,国内党史学界才对陈独秀进行了较为客观与全面的研究,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出版了几种关于陈独秀生平的传记。由于陈独秀的早期活动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深感有必要对陈独秀早期的思想理论作一些探讨。辟如,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如何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把握社会各阶级间的相互关系,制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与策略,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竞相探索的重要课题。其中,陈独秀对国民革命中各阶级的分析,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本文力图对此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求教于诸位学者、专家。 一、关于资产阶级 对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及阶级构成,陈独秀在20年代初就运用已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给予解剖和说明。1923年4月,陈独秀在其著名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第八卷转变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事件。近年来,不少论者在《新青年》政治转向的原因分析上,不仅强调主编陈独秀思想倾向的影响,而且意识到该刊第八卷出版经费困难这一实际问题的促动作用。本文在梳理当事人尤其是报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共产国际经费援助致使《新青年》转向,或《新青年》经费困难使陈独秀转而求助于共产国际代表,这在史实上、逻辑上均是不能成立的因果关系;仅就出版《新青年》第八卷而言,其经费虽是问题,但并非决定性的,当时陈独秀等完全有能力自办《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11,(6):31-31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  相似文献   

9.
张家康 《湘潮》2014,(2):9-12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说,陈独秀之所以在政治上不能成功,就在于“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如军队、干部)”,他又“忽视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的地位(所以反对苏区和红军)”,这是他“注定要失败”的主要原因。毛泽东作为陈独秀之后的后起之秀之所以成功,所具备和拥有的恰恰是陈独秀缺乏和忽视的,这正是毛泽东与陈独秀在本质上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几年间进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催促新革命风暴到来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号召青年争人权以求个性解放,兴科学以反对封建迷信。在这篇文章里,他向青年提出希望,要求他们自觉奋斗,对“陈旧腐朽的”、“无裨于现实生活的”东西,竭力排除,吐弃殆尽。这是新文化运动的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一涵启蒙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渐文化运动的滥筋,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在《新青年》创刊伊始,发表文章最多、份量最重的当属高一涵。可以说,在《新青年》阵营中,高一涵是陈独秀最重要的助手。考察分析高一涵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理解新文化运动丰富的内容及特点。高一涵是陈独秀的安徽同乡,幼年接受过私塾教育。中学肄业后,考入安庆安徽高等学堂。进入高等学堂读书是高一涵~生的重大转折。在此,他不仅受到了辛亥志上的“宣传教育”,而且开始接触“西方文明”。高一涵曾喜欢阅读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和《中国魂…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Z1):62-64
<正>《新青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学史、报刊史、思想史上的一代名刊,开创了诸多的舆论话题,这些话题不断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津津乐道。我们在此关注的是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政治舆论诉求,是如何主导了《新青年》的舆论导向和编辑实践,并以政治舆论龙头,带动了文学舆论、思想舆论的激进态势。以往对《新青年》的研究,常常把"谈政治"——前期不谈政治,后期要谈政治——看成是《新青年》前后期转向的标志,也把在"谈不谈政  相似文献   

13.
博闻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李大钊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1915年8月,李大钊发表的《厌世心与自觉心》①,是他在探索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具有标志性的一篇理论文章。文章是针对1914年8月陈独秀发表的《爱国心与自觉心》②一文而发,在论辩中批评与箴劝陈独秀的消极悲观思想,对于陈文中所提出的关于国家与爱国等基本理论问题,从正面补救其偏颇,并进一步予以深化地阐述,成为新爱国主义思想兴起的重要标志。李、陈这两篇文章,无论在他们两人的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陈独秀关于“国家”与“爱国”之间关系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5.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当时使用的名称不是共产党。而是“社会党”。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对时局的我见》一文中,提到的“吾党”,使用的也是“社会党”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6.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以《新青年》杂志为宣传阵地,以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为宗旨,掀起了一场反对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为了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早期许多先进分子对西方传人中国的各种新思潮,以民主科学为标准,加以反复实践、争论和比较,终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919年7月到1921年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避免在加强声中削弱的危险性,我认为,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研究,从机制上即从工作的主客体、过程、功能及相互关系上寻求加强与改进的途径。在这方面,《发展论坛》第3期刊登的毛建群同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条件》一文令我深受启发。本文想就此谈点感想。思想认识和情感发生了目的性的变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成效的标志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都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工作,是通过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情感变化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没有思想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德先生""赛先生"来到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仁人志士一次次上下求索,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1919年1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一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20,(9)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思想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一、认真研究和深刻领会这部重要著作所反映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新认识、新概括、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9周年的时候,回顾山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心情很不平静。 这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方向。进入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和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讲话》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