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德性,是人节制自己本性的欲望,把天然的情感自觉地扩展到社会,建立一个真正富有人性的世界的道德人格。它是人的一种自觉自由的智慧实践。之所以称其为“智慧”,是因为德性与人生成功息息相关。两千年来,我国古代一直把德性作为导引人生成功、升华人生境界的理想阶梯。小德引导小成功,大德则导引大成功。学校德育工作只有把道德、人格培养与人生成功策略相结合,把德性植人生命,才能真正展现德育的魅力,塑造高贵的人性,造就孩子光辉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格问题张挪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公众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与之相应,在人们的道德心理机制上,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重新确立与市场经济相...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多年改革,中国经济及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体系远未得到最终的确立,观念的转变、道德伦理制度的建设,落后于市场经济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从市场经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却又冲击和扰乱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有的认为,时下是人心不古、金钱至上,是非混乱,善恶颠倒,道德严重沦丧,并把这种恶现象归结于市场经济观念意识,由此得出经济上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在道德精神层面上应无情地毫无保留地批判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有的认为,应以市场经济观念、意识横扫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来一个彻底的“思想改造”.人们的议论颇多,产生了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能否兼容的局促和困惑.基于此,本文试从市场经济的伦理性、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作一简要论述,以寻求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同构,进而促进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走向生活是德育的必然选择,是良好的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从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追求传统美德的道德生活;从制度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民主生活。前者塑造和践行德性的生活,后者是导向使德性得以产生的正义的生活。所以德育所走向的生活是追求传统和民主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梁衡 《新湘评论》2014,(10):26-27
我理解,新闻业是一个社会责任很重的行业。它担负着为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须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业至少承担着如下几个社会责任: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道德的建设,舆论监督和社会及历史文化的积累,它甚至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如果要问我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就是这个行当让你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为履行这个责任来要求自己,充实和改造自己。有了责任也就有了做一个社会人的前提。新闻业是造就一个社会人的理想平台。存在决定意识,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自然会历练出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体,既决定着知识生产的广度与深度,又决定着人自身的素质,从而使知识人的造就成为制约和影响知识生产与创新的直接因素。所以,作为知识经济最核心问题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人的造就便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有效地抓好知识人的培养,才能真正解决知...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使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且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波及到经济领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道德领域。人们注意到,市场经济的启动,一方面使社会道德风貌发生着积极向上的嬗变,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正在萌发和形成;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道德领域某些方面的滑坡,加剧了许多消极的反道德现象,表现为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贪污腐败和各种犯罪的增加。面对这  相似文献   

9.
论人格     
正世间万物,莫不有格。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人虽无贵贱之分,格却有高下之别。"降低人格"乃为大不宜,"侮辱人格"是为大不敬,"丧失人格"则为大不义。人格之要,可见一斑。何谓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志趣、抱负、性格、气质、气象等的集中体现,是知识累积、道德修为和意志磨炼的综合结果。人格往往通过实际生活、工作态度、人际交往等具体活动呈现出来,反映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准。同时,它又以感性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无声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乃至作用于整个社会。作为共产党人,人格如何不仅仅是一己私事,在一定程度上还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天论具有决定力量下的人格意味与道德意味。前者落实在人身上,是对于人的气命的限定,后者落实在人身上,是对人的性理的贞定。心灵本身是自由的,既可以达到自由状态呈现性理而生成道德意识,又可以被气命限定牵绊而日益昏沉。孔子之心灵,具有智仁勇的特征。仁是不断超越突破气命的限定而生成道德意识,智是对仁的追求,勇是对仁的实践。三者的结合,最终完成了殷周以来天命内化的历史进程,真正凸显了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