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杜榕 《党建文汇》2010,(4):13-13
从2001年620人到2008年25000人,40倍增速的背后,见证了赴港生子的疯狂,而“港生”们也因此成为香港人口增长的主力。在香港,“两文三语(中文、英文书写;粤语、英语、普通话口语)”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语文教学的目标,学校要刻意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但以凤溪一小为例,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香港境外,尤其是深圳地区,该校老师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面对粤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多声道”局面。  相似文献   

2.
要说"香港地名的由来,先要从香港岛谈起。香港岛是由香港、九龙、新界三部分组成,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有631.1万,其中97.5%是中国人,语言以粤语、英语、普通话交流。香港位于广东、珠江口以东、九龙尖沙嘴之南。全岛东西长约16.8公里,南北长约3.2至8公里,两天时间就可以步行环岛一周。香港是由一个渔村发展起来的。100多年以来,香港同胞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将香港发展成为驰名于世的国际工商业城市,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地区","亚洲四小龙"和"亚太经济明星之一",并被冠以"东方明珠"的美名。香港:“东方之珠”…  相似文献   

3.
李愚 《当代党员》2008,(4):73-73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 李嘉诚是和儿子一起接见他的,他儿子可能是说话习惯的原因,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粤语,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得懂粤语的实际情况,改讲普通话。会谈结束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里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最让人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直到电梯门合上。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日子,20年来,香港到底哪些变了,哪些没变?"变"与"不变"之中可以看出香港怎样的发展轨迹?"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香港回归前,邓小平曾这样描述"一国两制"下香港人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治经济制度50年不变的承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说,回归20年这句承诺没有变,"香港人的生活常态、习惯都没有什么改变。变的是什么呢?讲普通话的人多了很  相似文献   

5.
救救母语     
文章的题目是与吴清辉先生交谈时引起的。吴先生是化学家,浸会大学的校长。他说现在香港的大学,要多引进一点人文的东西,要建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这个看法,台湾的作家陈映真先生也有。提出它来,显然带有一丝的忧虑。我听了也很是感慨。几年前在东京的时候,日本的学人也强调过此点,意思是在全球化中要保留一点个性。个性从哪里来呢?传统之中还是域外文明?夜间一个人呆在书房,想起这个话题,不由得兴奋起来,遂有了以下感悟。在香港,面临的是母语的恢复与创新问题。前些年香港的青年大多不太会说普通话,汉语的写作能力平平。一个华人,精通外…  相似文献   

6.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需要,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的需要。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也是爱国的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又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个人来说则是文化素质高的表现。党政干部是“四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加者,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无论是接受信息还是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言语和文字。因此,各级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相似文献   

7.
正近两年来,"拉布"、"政改争吵"、"占中"等新闻不断缠绕香港,许多人都在问,曾以"繁荣"、"开放"、"民主"形象示人的香港到底怎么了?香港路在何方?6月10日,国务院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这是香港回归17年来,中央政府首次发布针对"一国两制"的白皮书,详细阐述有关制度安排,强调北京对香港享有"全面管治权"。有学者分析,香港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人变得日益极端。白皮书的出台,意味着中央要用更为多元的手段扼阻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8.
陈刘洁贞是香港大学历史教授 ,对中英关系和香港问题著述丰富。2000年冬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袁小伦通过已故香港知名文化人陈君葆的女婿谢荣滚得到陈刘洁贞惠赠其英文专著《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香港·1921—1936》。为进一步征集粤港两地中共党史资料 ,促进学术交流 ,扩大内地党史工作者的视野 ,经袁小伦推荐 ,并征得作者同意 ,本刊择要登载该书译作的部分内容。译者吴慧坚是广东教育学院外语系专业英语教研室主任。  相似文献   

9.
王建宁 《世纪桥》2011,(15):97-98
笔者认为口语表达可以过渡到书面表达,一定的口语表达活动能够为写作做准备。本着这样的理念,笔者在大一学生英文写作课堂上运用"说+写模式",先说后写、以说促写、以写为本。本文以四次写作课堂的主要做法为例介绍该模式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英语学习基本主题展示口头讨论,最终导向书面表达。在大一整个学年里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一模式,将为学生未来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刘洁贞是香港大学历史教授,对中英关系和香港问题著述丰富。2000年冬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袁小伦通过已故香港知名文化人陈君葆的女婿谢荣滚得到陈刘洁贞惠赠其英文专著《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香港·1921-1936》。为进一步征集粤港两地中共党史资料,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内地党史工作者的视野,经袁小伦推荐,并征得作者同意,本刊择要登载该书译作的部分内容。译者吴慧坚是广东教育学院外语系专业英语教研室主任.  相似文献   

11.
香港最早的报刊是英文《香港公报》。第一份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除政治、科学、宗教等内容外,该刊首先登载商业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858年出版的《中外新报》,而第一份纯粹由华人资本经营的中文报纸则是1874年诞生的《循环日报》。 到1900年,孙中山先生授命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该报馆成为革命党人聚集并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该报亦是香港最早的爱国报章。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内地不少文化人和报人南来香港,使香港报业人才辈出。如爱国报人邹韬奋流亡香港期间,于1936年创办《生活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总书记周恩来决定派夏衍、邹韬奋等来香港建立文化宣传阵地,于1941年4月创办《华商报》,由梁漱溟、萨空了、俞颂华创办的《光明报》也在香港出版,由乔冠华、胡一声主持的《香港中国通讯社》亦相继成立。这期间,香港进步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为宣传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前景如何?香港由一个孤立的受英国殖民统治的港口一跃成为全球最有活力、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回归中国后的香港经济前景如何?对此,罗斯玛丽·加勒特教授在1996年11—12期的《美国商务》杂志上撰文《香港未来的...  相似文献   

13.
方宁 《广东党史》2006,(6):59-60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一年一度的开放日,赤柱军营、石岗军营、昂船洲军营同时开放给香港同胞入内参观。香港朋友赠我两张参观券,于是我和老伴一起随香港同胞到赤柱军营作了半天的军营之旅。上午10时正,我抵达军营营区。但见道路两旁彩旗招展,穿着绿色军装的军人,面带笑容,举手向客人敬礼,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向客人问好。我举目四望,一幅幅红底金字的标语牌映入眼  相似文献   

14.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内地及香港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内地及香港学者在受访时一致认为,习主席的讲话为"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确认了准则,必将引领香港再创新辉煌。相辅相成在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看来,习主席就今后在香港更好地落实"一国两制"提出的四点意见相互关联,相  相似文献   

15.
学英语是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个部分。据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同志回忆说:我于1954年秋到毛泽东办公室担任他的国际秘书,前后有12个春秋。在这段时间里,我除了秘书工作外,大部分时间帮助他学习英语。 “决心学习,至死方休” 林克回忆,他和毛主席一起第一次学英语是在1954年11月。那时毛主席熟悉的单词和短语还不很多,他们便先从阅读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和有英文参考的新闻、通讯、时事评论和政论文章入手,以后逐步学习《矛盾论》、《实践论》,《莫斯科会议宣言》的英译本。  相似文献   

16.
汉英思维差异对英语语篇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不同文化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推理模式,探寻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用英语写作或进行汉英翻译时,有效地组织地道的、规范的英文篇章的规律和途径;由此在达到写、译的功能和目的的同时,建构能传达作者意图或与原作等效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结束对香港的考察时说:“潜力、活力、生命力这三面方面的感受。使我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约52小时的行程中,李克强参加了20多场活动:听行政长官汇报,走访基层市民,会见香港各界代表,了解香港社情民意。登国金高楼。考察香港金融发展、未来方向……李克强给香港带去了中央的支持、期盼与祝福。  相似文献   

18.
陌生的母亲     
受朋友之托,揣了一堆人民币到香港购买东西。可是真到香港却犯了愁,除少数商店“欢迎使用人民币”之外,许多商店都只收港币。怎么办?想办法去银行技吧。谁知跑了好几家银行,都说不兑换人民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听到,香港只有两家银行兑换人民币.离我们住地最近的一家叫宝丰银行。刚到香港的我两眼一摸黑,不知道怎么去宝丰银行,问了几个香港人,他们连一句普通话也听不懂,谈了半天,双方都被弄得稀里糊涂,我感到既奇怪又失望。在一家银行的门前,我拦住了一位提着篮子去买菜的老太太。这时我便想起中国的方块字来,也许祖先创…  相似文献   

19.
5月30日至6月3日在香港举行的2005年中国湖南(香港)投资洽谈活动周(简称“港洽周”)上,湖南农业以其独有的农耕文化特色亮相香港国际舞台,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杨泰波副省长。杨泰波副省长认为,湖南发展外向型农业,必须注重湖南农产品的湖湘文化内涵,要用文化力提升竞争力,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  相似文献   

20.
1999年 6月,英国伦敦豪斯特出版公司(hurst&company)出版了香港大学历史系主任陈刘洁贞教授的英文专著《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中国共产运动与香港(1921~1936)》,这部专著的出版意义、学术影响及其叙述的那段历史在当时乃至今天的反响,可以用“于无声处”来概括。 本书依据纷繁的中、英文档案文献资料,翔实论述了1921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建立和发展党、团组织,前赴后继地坚持华南革命运动。最终在港英当局和国民党政府联合镇压下遭受失败的艰难历程。这是在海外史学界已经淡漠革命史研究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