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维护和有效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在全省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现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意义农村低保制度是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群众,按照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对农村特困群众救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解决农村特困…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黄山市积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等重点救助制度,启动住房、教育、法律、就业等专项救助和慈善等社会帮扶救助,仅2005年就有10万多困难群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救助,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万源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的意见》,采取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生活救助与扶持生产相结合,定期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切实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特困群体队伍庞大.据调查,早已跻身"全省小康县"的云梦县,农村特困群体仍占农村人口的10%,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在短期内难以脱困.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农村特困救助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尽快完善农村特困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是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营造政府主导、各方共担、社会参与的多层次救助格局。二是基本生活保障与专项救助相结合,实施对贫困群众的系统化救助工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对8000户农村特困家庭建立定期救助制度;开展贫困群众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对1968户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好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救助工作?近几年来,青海省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探索搭建完成了以受灾灾民救助为基础,以“五保户”供养、农村牧区特困家庭救助为重点、以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为补充的青海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救助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保障了青海省农牧区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打开了我省新时期农村救灾救济工作的新局面。完善“四个体系”,落实“三项任务”,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青海省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农牧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目前全省有贫困人口145万,…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王保珍认为,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仅是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历史性进步和突破,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只有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才能长期有效、稳定解决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各级政府对保障标准、保障范围、资金来源、申请审批程序等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更加规范和有效,确保了社会救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特困群体队伍庞大。据调查,早已跻身“全省小康县“的云梦县,农村特困群体仍占农村人口的10%,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在短期内难以脱困。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 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农村特困救助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讯     
江西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完善全省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赣府发[2003]10号),明确了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的对象,救济标准、救济款发放、救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等有关问题。救助对象分为常年救助和临时救助两大类。对常年救助对象发放《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每户一证,救济标准每人每年原则上补助200元,由乡(镇)按季度发放;对临时救助对象发放《农村特困群众临时救助卡》,每人每年原则上补助60  相似文献   

10.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切实保障农村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现就进一步完善我省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明确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范围农村特困户主要是指因病、因残等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特困家庭,以及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无劳动能力、生活常年困难的鳏寡孤独家庭。因艾滋病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纳入当地特困户救助范围。艾滋病致孤人员、艾滋病导致的单亲家庭按照政策就高的原则,只享受一种救助政策。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纳入五保供养范围,按照五保供养政策执行,不重复…  相似文献   

11.
短讯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山东省菏泽市办好十件实事,切实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等民政服务对象安全越冬。一是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二是下拨1000万元灾民冬令生活救济款,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下拨4500万元农村低保金,保障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四是安排1300万元自然灾害救济金对农村特困受灾群众进行救助;五是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2月27日)沪府发〔2016〕10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关于实施本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关于实施本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本市社会救助体系,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民政部印发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民发〔2016〕178号)和市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讯     
贵州省民政厅下发了《贵州省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黔民发[2003]54号)。《实施方案》决定一是从今年10月份开始,对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因病,因残丧失主要劳动能力的农村特困人员实施定期救助,对因灾或其它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村特困人员实施临时救助,二是从2004年开始,在巩固100个重点乡镇救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向50个重点县二、三类乡镇因病.因残丧失主要劳动能力的农村特困人员的定期救助铺开。救助对象经政府审核后,发给《贵州省农村五保供养证》和《贵州省农村特困群众救  相似文献   

14.
国发[2016]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保障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先后建立起农村五保供养、城市"三无"人员救济和福利院供养制度,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2014年,国务院公布施行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城乡"三无"人员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构筑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一届中央政府把"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确定为当前要着力抓好的重要工作之一.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门话题,成为民政部门实施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王瑞 《人民政坛》2013,(11):13-15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救助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定和出台社会救助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正国发[2016]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保障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先后建立起农村五保供养、城市"三无"人员救济和福利院供养制度,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  相似文献   

18.
<正>河南省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四个意识",落实"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履行脱贫攻坚专项责任,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精准衔接,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临时救助政策,完善兜底脱贫政策体系,为困难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  相似文献   

19.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为缓解城乡特困群众的医疗难问题.保障其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甬政办发[2018]14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