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白露 《统一论坛》2005,(4):i0005-i0005
2005年8月23日,德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德国哈根市举办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暨反“台独”促统一》大会。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李海峰女士、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马灿荣先生及联邦德国议会议员SPD党派RENE ROESPEL先生、DR CHRISTIANSCHMIDT先生出席了大会。来自德国各地的华人社团代表及部分在德台湾同胞共200多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相似文献   

2.
苏州市长访谈苏州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物产丰富、鱼米之乡的“人间天堂”。苏州人是自豪的,因为他们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和“甲天下”的古典园林,还有别名“东方威尼斯”的“水乡泽园”。苏州人是骄傲的,因为5个国家级开发区正在使这座古老城市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这些“因为”,让我走访苏州市长陈德铭。采访是在陈市长办公室进行的,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壁上那幅宋代范仲淹的名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前几天的采访中,不少市民都提及陈市长实施的实事工程。陈德铭为人谦和,平易…  相似文献   

3.
“新新人类”存在着,而且不太招人待见。教师在课堂上,要是碰上发染五色、衣洞百出、带着耳环、出语怪异的“新新男生”,感觉不会太舒服。家里要是有个喜欢卡通、迷恋网络的“玩酷子弟”,家长也会很别扭。这一族人大抵是让人着急、让人愁乃至让人烦的对象。当然,他们自己过得很滋润。因此,犯不着为他们辩解、辩护。可是,当看了《书屋》2002年第1期上马俊华先生的《“新新人类”亦“旧旧人类”》一文,觉得还是有为他们说几句话的必要。我要是“新新人类”,学着马俊华先生的口吻和逻辑“kan”(侃、砍)几句也就完了。比如:“拿树叶…  相似文献   

4.
<正>严谨、守则、认真的德国人据说,严谨认真的德国人天生具有机械刻板的特性。到了慕尼黑后,我问小汪(一位中国小伙子,来自浙江杭州郊区,两年前到德国特里尔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和谢咏雪女士(德籍华裔,来自中国上海,儿子在宁芬堡中学读八年级)对德国人的印象,回答竟是惊人的一致:其他都好,就是太死板了。我还曾在“浪漫之路”上传统悠远、风光宜人的小城丁克尔斯比尔以同样的问题询问陈伟喜先生(德籍华裔,原籍贵州,志愿德语翻译),陈老先生则十分欣赏这种“死板”,认为这才是正常的为人之道。看来,认识德国人的“死板”也是很复杂的,主要取决于“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游牧家庭”在深圳黄毛中国,在大鹏翔飞的海岸边.游荡着一群人,他们来自黄土地,来自黑土地,来自红土地……他们是轩辕氏的后代。他们告别了家园,远离了家园,然而他们又背负着家。辗转过千万里的路遥,怀抱着千万里的思念,漂于异地他乡。有人说,他们是“新客家族...  相似文献   

6.
有那么两位中国人,一位是来自东北的薛晓平,一位是来自苏州的刘中杰,虽然都不是义乌人,但却联手于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尝试创建一套“英国义乌”模式。 他们俩的共同信念,就是一定要把“中国制造”的品牌做好,让英国人知道,中国商品并不是廉价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徐斌 《观察与思考》2004,(21):46-47
2004年9月20日凌晨,时钟走近2点,巴塞罗那市已度过了它五彩缤纷的夜生活进入一片安静。但是,在市区一个叫“爵士”的公园酒店里,依然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一百多名师生所聚成的舞蹈圈,不断发出“不要停,接着来”的呼声。他们都知道,这音乐舞蹈一旦“曲终”,便意味着大家向着地球四面八方的“人散”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戴姆勒·克  相似文献   

8.
40年前,一名德国小镇的姑娘,偶遇来自“红色中国”的翩翩青年,目光交接的一刹那,便注定了这一段跨国姻缘的不凡。和她当时想象中身穿蓝色制服、手拿红宝书的中国人不同,这个年轻人帅气、时尚,爱音乐也懂音乐。匪夷所思的是,当年这位年轻人的身份竟然是“叛逃者”。他们之间的交往跨越了怎样的文化障碍?女主人公海佩春的《德国媳妇中国家》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许多人把人口看作是“包袱”和“负担”,而不看作是资源。例如,《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先生在《中国人口太多这是一个常识》一文中说:“人口太多,地球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国家不堪重负;人口太多,社会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家庭不堪重负;人口太多,个人找不到工作不堪重负……”那么,人口究竟是负担还是资源?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叶晓平  鲍锐  钟祥胜 《群众》2012,(6):59-60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但他们的故事却深深感动了无数人。扶危济困、守望相助,恪守诚信、一诺千金,重义轻利、不计得失——10年来,南通市阳光爱心车队的的哥的姐们,用一件件“凡人善举”,诠释着“南通精神”的内涵,传播着南通这座城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一张名片。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说“有礼走遍天下”。奥运到来,天下宾客齐聚京城,北京将递上一张怎样的待客名片,以传递人文奥运的精神呢?我们相信,这名片上写着真诚、尊重、平等、宽容、友善;我们更相信,无论您来自地球的哪个角落,都能通过北京人呈上的这张礼仪名片,切身感受到北京人文奥运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尤拉 《今日上海》2010,(6):50-51
上海的苏州河沿岸已出现多座行业博物馆,共同演绎着上海的近代工业文明。今天我们就来走一走这条“苏州河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13.
鼠年新春,两岸梅花交流展在上海豫园举办,素有“城市山林”之称的豫园,与台湾合办梅花展还是第一回,台湾地区的梅花来自苗栗县南庄乡“胡须梅园”,园主是被誉为“台湾梅王”的李锦昌先生。在台湾,李锦昌这名字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若提起“胡须梅”无人不晓。高山族出身的李锦昌长着两鬓络腮胡须,方面大脸,颇似达摩,以酷爱梅花而闻名,又有人称其为“胡须李达摩”。  相似文献   

14.
到苏州去,那儿的朋友说到周庄去看看,住上一夜,我说好啊,朋友问,是住“土”的还是住“洋”的宾馆?我说,当然是“土”的。 周庄是公认的寻梦好去处。 碧波倒影,净窗把盏,小船矣乃,菜花飘香,坐看这江南古镇风情,得胸中渣滓尽化、清风劲送之乐。可以说,大多数人,踩着这青石古街,望着小桥流水,都会冒出这么个念头:如果能到这儿来好好住上一阵,休养生息,那该多好啊!我是苏州人,曾在苏州呆了21年,还从未去过周庄,现在远居他乡,乡思肯定是不会淡的。 到了周庄,我才知道自己选择的正确,“洋”宾馆全被挡在了周庄古镇的…  相似文献   

15.
偶然翻阅某杂志,读到杨 绎先生《披着狼皮的羊》一文,始而惊,继而喜,掩卷细思,却不禁心生疑惑,以至于忧从中来。而一惊,一喜,一忧,便有了这篇饶舌的文字。 杨先生在《披着狼皮的羊》一文中记述了十年浩劫期间,她与钱钟书先生在社科院和干校的一些经历。令我惊奇的是,在他们周围居然全是善良、纯朴、可爱的人。在她被打成“牛鬼蛇神”期间,监管小组的人一次又一次轻易准她的假,女革命群众敢于请她到自己的房间里午休,造反派头头关切地告诫“牛鬼蛇神”们,不能说自己“拒绝改造”,而应该说“没改造好”。杨先生在北京被监管劳…  相似文献   

16.
青木 《小康》2006,(7):90-91
工作压力小,工作气氛轻松,工作时间弹性大,不用担心丢饭碗……这是时下大多数德国人对公务员工作的评价。德国联邦劳工部门的最新调查表明,80%的德国公务员认为公务员是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希望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政府工作地位高在德国人的眼中,政府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程序和绝对的信誉。德国著名学府洪堡大学就业部的负责人米歇尔·萨乌格教授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因为在政府工作让他们觉得很有社会地位,他们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举足轻重的事,代表着政府,甚至代表着国家。”德国联邦人…  相似文献   

17.
郭平坦 《台声》2003,(10):12-14
台湾民进党执政以来,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为了推行“去中国化”,他们动辄把来大陆沟通交流的政党和人士称之为“卖台”,好像他们从来就泾渭分明,没到过大陆似的。面对民进党人的倒行逆施,现在,有人站出来讲话了。本文作者郭平坦先生是原全国台联副会长,曾长期分管联络工作,他要说的是——  相似文献   

18.
衍太太遗风     
衍太太遗风奚川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写到一位被称为“衍太太”的女人。当还是儿童的“我”走进她家时,衍太太便将她和男人正看的一本书塞给“我”。“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成年的读者读到这...  相似文献   

19.
《青年探索》2007,(2):62-62
德国人的机警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在德国几乎找不到一个在其他国家随处可见的“马大哈”。这与德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机警”有关。要知道,德国人普遍认为机警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更是一种成大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据悉,德国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机警素质方面,往往乐于遵循如下原则:  相似文献   

20.
军官大学生婚恋透视吴菁他们肩上闪着金黄色的星辉!他们走在肩扛“红黄蓝”牌的“弟妹”面前,颇有几分得意自豪。然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躁动着忧虑和不安,婚姻、家庭、恋爱时时困扰着这群大哥哥、大姐姐们!据某院军官学员调查,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班中,在25~28岁之间的占40~50%,其中半数以上为“未婚”。几年学成出校,他们已是三十而立的大姑娘大小伙了!“不准恋爱”这是踏进军校亮起的第一盏“红灯”。对军官学员虽有“优惠政策”,但仍在严格规范之列。从管理角度看,设置这盏“红灯”,无疑是必要的,古今中外的军校,概莫能外,但面对现实的潮涌,爱神的诱惑,“红灯”不灵了,尤其在大男大女的军官学员那里失去了应有的魔力。扫描一:星期六晚,某市歌舞厅。在灯光闪烁的舞会里,成双成对的红男绿女摇摆着轻盈而健美的身躯。一个女孩一面跳舞,一面说:“外面的世界真美好,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它、享受它“是的,我们应该享有,应该痛快……”男孩搂紧她纤细的身腰补充说。如果不是那头齐耳的短发和棕黄色的衬衫,很难想象他们来自“禁区”,来自军营那块绿色的“芳草地”。跳舞本来不是坏事,是交际,是运动,也是一种娱乐。但在中国军队,在军队院校,私自参加地方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