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报告50只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所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缺血1~8h的组织化学变化。结果发现:糖原含量在缺血1h、NADHD和LDH活性在缺血2h梗死区明显下降;缺血4h,酶活性下降发展到全部缺血区。CCo.CK及ATP酶活性下降在缺血4h明显,缺8h发展到整个缺血区。非缺血区NADHD、LDH、CK、ATP酶活性能耐受死后自溶的影响达24h以上,具有法医学实践意义。糖元(PAS染色)和PPr在死后早期降解快,非缺血区与缺血区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缺乏法医病理学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7例颅脑外伤死亡的健康青年尸体,在死后48h,环境温度18~24℃,空气相对湿度83~92%和实验湿度54~64%的条件下,检测肝脏、肾脏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肝脏乳酸脱氢酶(LDH)和L-苹果酸脱氢酶(MDH),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减低,48h近于阴性;而肾脏上述二种酶活性则在死亡后6h和24h出现高峰,36h开始下降;肝脏的酸性磷酸酶(ACP)亦于死后6h和24h出现高峰,36h开始下降。而肾脏此种酶在死后18~24h,有增高趋势。笔者认为上述酶活性的规律性变化有助于死亡时间的推断。应用二种以上酶活性的变化特点,能够较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早期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们应用酶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实验性家兔心肌缺血的早期改变进行研究。发现当心肌缺血15min,PAS、PPr、分枝酶即呈阴性,SDH、NADPHD、GDH、ATPase、CCo 活性降低,且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范围逐渐增大,酶活性逐渐降低,MAO、ACP、ANAE 活性在缺血早期无明显改变。电镜观察,缺血早期的主要改变是线粒体肿胀、增大、嵴断裂溶解,基质内出现致密颗粒。上述结果有助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及缺血时间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金刚烷胺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金刚烷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组、M组、H组),按治疗极量、LD50和2LD50灌胃,未死的按照LD50平均死亡时间处死,仰卧位置于20℃条件下,按照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采集心血、外周血、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并检测金刚烷胺的含量。结果 治疗极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血、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6 h前下降随后上升,在脾、肾、脑、肌肉和睾丸组织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都较为稳定,并于96 h点达到峰值,但在肺脏中的含量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在死后24 h前有下降趋势,随后上升,在外周血、脾、肾、肌肉中的含量于死后48 h点达到峰值,在心血和睾丸中的含量于72 h点达到峰值,在肝、肺、脑中的含量于96 h点达到峰值;2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12 h前有下降趋势,在肺、脑、肌肉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均有下降趋势,在心脏、肝、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寻找一种推断PMI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用比色法)检测家兔死后0-54小时玻璃体液内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在两组温度下(25-30℃:10-15℃)的失活情况。结果 两种酶的活性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各出现一个平台期,平台期后两酶的活性迅速下降,低温组在死亡54小时后活性几乎为零,高温组在死亡48小时后活性几乎为零。经统计学分析得知死后两种酶活性与PMI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 在0-54小时内依据其各自的回归方程将可以大致地推断PMI,依据两种酶活性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准确地推断PMI。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豚鼠过敏性猝死后血清Ig E随死亡时间(PMI)的变化规律,探讨冷藏尸体血清Ig E在过敏性猝死法医学鉴定中的价值。方法建立过敏性猝死的豚鼠模型,置室温(20℃)保存6 h后,于4℃冷藏,于死后6、12、24、36和48 h取血清,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豚鼠血清Ig E的含量。结果过敏性猝死豚鼠与对照组豚鼠血清Ig E含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后6、12、24、36和48 h之间血清Ig E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猝死6 h后将尸体置于4℃冷藏条件下保存,48 h内进行血清Ig E检测对过敏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犬体内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观察温度对其死后再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雄性杂种犬18只,盐酸布比卡因(5mg/kg)硬膜外麻醉致死,随机分3组,分别置于室温(20~23℃)、4℃和-20℃,于死后0、2、4、8、24、48、72、96、120h同一尸体提取心血、周围血、肝和大脑,GC-NPD、GC-MS法检测其中布比卡因含量,比较其各组含量变化。结果室温时心血、周围血和大脑的死后再分布现象较明显且复杂.4℃时死后再分布现象较室温下弱且缓慢。-20℃时4种检材中布比卡因的再分布现象进一步减弱。结论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低温保存可延缓或阻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8.
家兔玻璃体液2种酶活性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死后家兔玻璃体液胆碱脂酶(CHE)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PM I)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光度法检测在25~30℃和10~15℃下死后即刻至54h之间玻璃体液CHE和GOT活性。结果死后即刻至54h之间,ChE、GOT活性分别由约850U/L、220U/L逐步降解趋于零。死后6h内,两种酶活性降解存在平台期。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单元和多元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均在0.896以上,P<0.01。结论两种酶活性的降解规律可作为较为客观的推断PM I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Xu YQ  Jin YK  Ren JQ  Zuo M  Wang SJ 《法医学杂志》2008,24(2):102-104
目的研究家兔非热低压电击伤后不同时间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活性的变化.为I临床和法医学非热电击伤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击伤后7个时间点的实验组,每组5只。实验组使用本室已建立的非热低压电击伤方法处理,电击后各实验组动物按照预定时间点麻醉后抽取5mL心室血.测定血清LDH,HBDH酶活性。结果在非热低压电击伤后家兔目标血清酶活性发生了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其中LDH活性在电击伤后4、12h和1、2、3d明显升高(4、12h和1d P〈0.01;2和3d P〈0.05);HBDH活性在电击伤后2和3d明显升高(P〈0.05);电击组HBD肌DH比值在2、4和12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结论动态监测LDH、HBDH活性,可为非热电击损伤的诊断,损伤时间推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Zhu Y  Dong YC  Liang WB  Zhang L 《法医学杂志》2011,27(3):161-3, 177
目的 探讨小鼠死后不同时间和温度下脑组织β-actin mRNA、18S rRNA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将24只健康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断颈法处死后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中(4℃、37℃),恒定环境湿度为80%.分别于死后即刻和0.5、2、6、24、48h取小鼠脑组织进行总RN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死后血浆和溶血样本中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经过不同保存条件及冻融处理后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39例死后48 h内非冷冻尸体的心血样本,其中20例取血浆样本,19例取全血制成溶血样本.将样本置于-20℃、4℃、25℃条件下保存28 d及-80℃条件下保存1年以探究IgE在不同保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志愿者48名,随机分为6组,肱静脉取静脉血,置于10℃、15℃、20℃、25℃、30℃和35℃下保存;每4h应用ATP检测仪对不同温度下的ATP含量进行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MATLAB软件进行差值函数分析拟合。结果各温度组ATP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从取血即刻的1 573.683 E-13mol/L,降至6.00 E-13mol/L左右,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236h(10℃)、163h(15℃)、124h(20℃)、92h(25℃)、72h(30℃)和64h(35℃),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温度组下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二元三次曲线方程(R2范围为0.976~0.990);进行差值拟合,得到10~35℃范围内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四次曲面方程。结论在不同温度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PMI关系符合三元四次方程分布,利用差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小鼠断颈处死后置于10℃、15℃、20℃、25℃、和30℃温度下保存;从死后6h至72h,每6h分别提取肝细胞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8s rRNA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应用插值函数进行分析拟合,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方程。结果各温度组Ct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对所得数据进行插值拟合,得到一定温度变化区间内(10℃~30℃),Ct值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五次曲面方程:f(x,y)=-426.9+30.82x+44.48y-1.297x~2-1.837xy-1.388y~2+0.034 38x~3+0.038 17x~2y+0.038 67xy~2+0.028 77y3-0.000 612 9x~4-3.897e~(-7)x~3y-0.001 223x~2y~2+0.000256 6xy3-0.000 537 4y~4+3.606e~(-6)x~5-2.846e~(-6)x~4y+1.009e~(-5)x~3y~2-3.439e~(-6)x~2y3-2.556e~(-7)xy~4+2.664e~(-6)y~5(r2=0.999 4)。结论在外界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符合三元五次方程分布,利用插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皮肤切创后E-选择素表达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活体切创组(30min~7d12个时间点)、死后切创组(30min~3h3个时间点)、死后稳定性组(-20%6h-7d9个时间点,25%6h~3d5个时间点)。在大鼠头部建立皮肤切创模型,按设定的时间点取皮肤检材,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血管内皮E-选择素的表达规律。结果在活体切创组中,伤后1hE-选择素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即呈阳性表达,持续至伤后7d,且随时间变化呈规律性表达。在正常对照及死后切创组未见阳性表达。死后-20%稳定性组各时间点E-选择素表达与死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5%各时间点与死后即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选择素在创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内特异性的表达具有时序性规律,且低温条件下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6项免疫组化指标的死后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用于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维连接蛋白 (Fn)、纤维蛋白原 (Fg)、补体 (C5 )、肌红蛋白(Mb)、肌动蛋白 (HHF3 5 )、结蛋白 (Dm )等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 ,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Mb、HHF3 5、Dm的缺失面积和Fn、Fg、C5的阳性反应面积 ,并对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心肌组织 4℃放置 1~ 2d ,Dm、HHF3 5、Mb染色均匀 ,未见明显缺失 ;放置 3d以上 ,即可见Dm、HHF3 5、Mb明显缺失 ,且随放置时间延长 ,缺失面积逐步增大。缺血心肌组织随放置时间延长 ,Dm、HHF3 5、Mb的缺失面积逐步增大 ,Fg、C5、Fn阳性反应面积逐渐减少 ;放置 14d以上 ,Fg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1d以上 ,C5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8d ,Fn仍呈阳性反应。正常心肌组织放置不同时间 ,均未见Fg、C5、Fn阳性反应。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阳性反应面积逐步减少。结论 Dm、HHF3 5、Mb的稳定性最差 ,易受死后自溶的影响 ,只适用于新鲜尸体 (死后 1~ 2d) ;Fg次之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7d的尸体 ;C5较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14d的尸体 ;Fn稳定性最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2 8d的尸体。  相似文献   

16.
多温度下死后心血pH值随时间变化的三维拟合函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通过测量多温度条件下家兔右心血液pH值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可行性.方法 48只家兔随机分为6组,空气栓塞法处死后于10℃、15℃、20℃、25℃、30℃和35℃的不同死亡时间点采集右心血液;用PB-10型pH仪测量样本pH值;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MATLAB软件进行数学分析.结果 各温度组右心血液pH值变化与死亡时间呈高度相关(R2=0.974 ~0.982);获得拟合的曲面方程.结论 利用插值函数拟合pH值与死亡时间的曲面方程可进行温度变化条件下的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7.
兔急性心肌缺血脱氢酶电镜—细胞化学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缺血脱氢酶变化的规律性,本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通过结扎50只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观察心肌缺血后0.25、0.5、1、1.5、2、4、6、12、24、36、72小时SDH和LDH的变化。结果显示:心肌缺血0.5小时后,SDH和LDH活性开始下降。同时伴有致密体的形成和超微结构的改变。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下降更加明显,最后消失。  相似文献   

18.
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体死后肝脏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根据离体肝脏所处的环境温度分为12—19%(A组)和20—27%(B组)两组,每组23例。在死后24~72h内每隔4h穿刺取肝组织1次,制成细胞悬液,经RNA酶消化,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被检测细胞中含不完整DNA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所得数据经Exp032V1.2软件计算N值。结果死后24~72h肝细胞N平均值,A组从10.91%增至49.72%,B组从16.22%增至69.63%。两组N平均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与死亡时间有相关性,A组r值为:0.598,B组r值为0.77357。并且建立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死后24~72h内人体肝脏细胞DNA降解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相关数据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尸体软组织生物力学性状时序性变化推断死亡时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尸体软组织生物力学性状时序性变化规律及其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大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放置25℃恒温培养箱内即刻、6、12、18、24、30、36、42、48、60、72、96、120、144、168、192h,定时、定位、定向、定形切取大鼠胸部正中皮肤、腹壁肌肉、胸主动脉、结肠和小肠的生物力学试件,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各试件的极限载荷、应变、应力生物力学参数。结果除主动脉外,尸体皮肤、肌肉、小肠、结肠的各项软组织生物力学参数均呈明显的死后时序性下降趋势。各参数下降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窗口期"分别为:极限载荷:死后18h内皮肤、小肠呈下降趋势;24h内肌肉、结肠呈下降趋势;96~168h肌肉呈下降趋势;72~192h结肠呈下降趋势。应变:各组织在24h内均呈下降趋势,其结肠72~192h缓慢下降趋势。应力:皮肤18h内呈下降趋势,肌肉、小肠24h内呈下降趋势,结肠36h内呈下降趋势。结论大鼠尸体软组织各生物力学性状在不同的"窗口期"存在时序性变化规律,综合各指标可用于推断相应"窗口期"内的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分析大鼠死后组织、人体离体组织随死亡时间推移的化学降解过程,为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方法 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4℃、20℃、30℃环境,在不同死亡时间点提取大鼠不同组织;收集有同样死亡时间的人尸体组织,离体取材,并运用FFIR光谱仪测定不同化学基团随死后和离体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