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青少年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少年群体是社会成员结构中最具有活力与动力的主体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主力军。青少年群体对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潜能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青少年犯罪现象频频发生,愈演愈烈,甚至在社会犯罪年龄结构中占据较大数额,犯罪率偏高,犯罪案件性质较恶劣,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影响。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有利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造适应青少年正常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为社会提供健康有利的人力资源。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犯罪主体作为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的犯罪行为方式经常、反复、呈稳定状态出现的时候,便构成了一个群体的人格特征。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心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这种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流动人口犯罪的内在规律,而且,流动人口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研究流动人口犯罪心理特征更可以探求流动人口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根源,从而从多方面努力来防治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是指基于经济目的和动因而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发生的犯罪活动。在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呈现某些规律性特点.其犯罪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原因是重要原因之一。预防和控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流动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群体既具有人为建构的色彩,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造成流动青少年犯罪率相对较高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城市管理中对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排斥。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逐步让流动青少年享受同城待遇,消除对这一群体的各种社会排斥,是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政策选择。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制度改革,更需要的是观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被害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人犯罪侵害遭到损害的人,具有犯罪被害性、犯罪和被害的互动性,有时还具有可罚性或可责性。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无关联和有关联两大模式。从生理分布看,一般男性比女性易被害,青少年比成年人易被害;从时间分布看,深夜和每年的10-12月被害的比例最高。犯罪被害预防有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三个层次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和被害后预防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暴力犯罪作为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一直是国家预防和打击的重点。新的社会条件下暴力犯罪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流动人口暴力犯罪占比较大;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暴力程度日趋严重;犯罪嫌疑人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无固定职业,经济状况较差;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暴力犯罪的主要发案区域。为有效提升控制犯罪的能力,宏观上应当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微观上应从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搞好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预防工作 ,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危害性 ,对于促进社会“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因素具体表现为 :(一 )流动人口中许多人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二 )不健康心理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 )文化素质低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等五个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 ,应从加强文明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加强文化控制 ,弘扬主体文化等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构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体制对于维护城市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与原因,强调理性对待流动人口犯罪的必要性,提出应平等对待流动人口、在控制人口盲目流动的同时应当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并发挥犯罪预警机制在预防流动人口犯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