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试管婴儿技术亦称胚胎移植技术,自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的兰开夏郡诞生了世界第一名试管婴儿后,该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成为不育妇女的一大福音。但是由于这项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因此,这种新的生育方式也引起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在民法领域里,它至少涉及两个方面:第一,"父母"角色多元化,这不仅关系到子女抚养责任的承担。而且还关系到瞻养、监护和遗产继承关系的确定。第二,人类的遗传物质(精子、卵  相似文献   

2.
代孕是利用(一个)女性的妊娠能力帮助另外一个希望成为父母的人或夫妻生育孩子的行为。作为现代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副产品,代孕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广泛关注。尽管作为一种传统生育方式的替代已经长期存在,但其仍然是人类辅助生殖领域最富有争议的行为之一。目前,代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激烈的讨论导致代孕立法踌躇不前。  相似文献   

3.
索晓惠 《律师世界》2002,(10):36-37
生育保险是劳动者因生育子女导致劳动力中断,由此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作用是在职工妊娠、分娩和机体恢复整个过程中提供身体保健、医疗服务及有薪假期,从而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妇女在这一特殊时期给予的保障。一、生育保险的作用职业妇女既要从事生产劳动,同时也承担着人类自身繁衍的特殊责任。正是由于她们承担的这一特殊责任,她们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中断工作,去生儿育女。而女性的生育,使得民族得以繁衍,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因此女性的生育行为具有社会价值,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况且妇女在怀孕…  相似文献   

4.
郑净方 《河北法学》2012,(5):156-161
人工生殖技术远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它的应用对人类生育方式、婚姻家庭观念、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自然生育中的夫妻生育权相比,人工生殖技术割裂了生育与性行为、血缘的直接必然联系,夫妻生育权的问题更为复杂和棘手。因此,夫妻双方的书面同意意义重大。夫妻书面同意的,生育权处于契合状态;未有书面同意的,构成对配偶生育权的侵犯,夫妻生育处于冲突状态。  相似文献   

5.
人工生殖技术远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它的应用对人类生育方式、婚姻家庭观念、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自然生育中的夫妻生育权相比,人工生殖技术割裂了生育与性行为、血缘的直接必然联系,夫妻生育权的问题更为复杂和棘手.因此,夫妻双方的书面同意意义重大.夫妻书面同意的,生育权处于契合状态;未有书面同意的,构成对配偶生育权的侵犯,夫妻生育处于冲突状态.  相似文献   

6.
生育体魄健全、聪明美丽的后代,保护母婴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优生学的诞生和发展——为人类自觉地实现这一愿望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曾毅 《法制与社会》2014,(12):225-226
医学科技的进步使得代孕成为现实,使得人类能突破自然生理缺陷的限制去创造生命,对那些不能正常生育下一代的人们来说是天大的福音。可是伴随而来的争执不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代孕使得我们这个本来已经很复杂的社会更加搅乱。面对代孕的何去何从,法律应给出一个明确。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失独的家庭越来越多,双独夫妻如果不能生儿育女则会出现两个家庭都面临"无人继承香火"的困境。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不能生育的夫妻可以利用体外受精的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属于他们的孩子。不过,如果是通过第三方代孕生育,则是为法律所禁止的。有着明确法律规定的人类辅助生育行为却也面临情与法的纠结。最近,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审理并判决了这么一个案子。  相似文献   

9.
人工生育的诞生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人类后代之繁衍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建立在自然生育基础上的法律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以人工生育的法律问题为探讨方向,结合我国对人工生育的立法现状,探索完善我国关于人工生育的法律政策,以期更好的保障人工生育中各方当事人的利益,更大程度的发挥人工生育服务于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依彤 《法制与社会》2013,(13):282-283
生育子女是人类天然的权利,子女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生理问题一些夫妇一直饱尝着无法生育子女的痛苦,人工生殖技术的出现给这些人带来了曙光,但引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代孕这个新兴的人工生殖技术各个国家众说纷纭,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对待代孕问题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认为目前在我国开放妊娠型代孕是比较符合现实国情和实际需求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婚生子女除包括在父母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出生的子女,还指经父母双方同意,依法采用人工生殖技术生育的子女,包括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代孕母亲等人工生育子女。所谓人工生殖技术,它是指不同于人类传统基于两性性爱的自然生育过程,而是根据生物遗传工程理论,采用人工方法取出精子或卵子,然后用人工方法将精子或授精卵胚胎注入妇女子宫内,使其受孕的一种新生殖技术。它与传统的自然生育过程不同,生育与性行为无关,且人工生育的子女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父母,因此它是对传统父母子女关系的挑战。人工生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代生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应用人工生育技术,给父母子女关系带来新的变化。关于人工生育子女问题,我国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因人工生育子女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如何确认亲子关系,解决抚养纠纷,须得完善我国的婚姻家庭立法。笔者仅就人工生育子女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所谓人工生育子女(即人工授精所生子女)是指一切非通过男女之间自然的性行为而使妇女受孕所生育的子女。为了更好地确认人工生育子女的法律地位及其父母子女关系,我们首先对人工授精技术加以分类。人工授精技术可分…  相似文献   

13.
生育权:夫妻共同享有的权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贵刊1998年第1期“本刊专稿”栏目中“一位丈夫丧失生育权引出的话题”,引来各路人马在第4、5期“模拟法庭”激烈辩论。笔者感受颇多,但三言两语又觉难以说明说透,故在“理论园地”中再度论述。何为生育权利呢?生育权利,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基于合法婚姻基础上产生,指夫妻双方有权决定是否生育子女延续后代,包括生育的自由和不生育的自由,是在夫妻共同合意前提下行使的一项人身权。它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生育是人类繁衍的需要,而生育权利至今未被我国立法工作者“正面视之”,对此问题,我国《民法》、《婚姻法》、《妇女…  相似文献   

14.
《法庭内外》2008,(4):60-60
法官: 我是一名硕士生,最近到一公司求职,公司同意录用我。但签订劳动合同时,公司却提出因女员工较多,近几年处于生育高峰,为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转,如在公司就业,必须在公司工作满4年后才能结婚生育。请问:公司向我提出工作满4年才能结婚生育的要求合法吗?  相似文献   

15.
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先生说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而抚育是生育制度中抚育与继替的两部分之一。留守儿童家庭抚育的弱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抚育现状来探讨家庭抚育弱化给他们带来的后果,并且主要从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等几个角度对其作出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法治纵横》2011,(1):18-20
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倍的剖腹产率,让紧张的医患关系再起波澜。未来母亲们对医院“唯利是图”的简单判断和医生们对医患纠纷的恐惧。与医疗领域长期存在的信任缺乏夹杂在一起,陡然提升了社会的不安全感。剖腹产是人类医学技术和生育安全的重大进步。但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顺产还是剖腹产,似乎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如何降低剖腹产率,需要的也不是简单的指责。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周忠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命运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国际法作为一种能够满足迅速变化着的国际社会正常需求的各种规范的艺术体系,也在迅速发展变化着,有了空前的发展。①合作、尊重民主的行为准则和全人类价值成为新...  相似文献   

18.
柳新 《政府法制》2013,(8):12-12
娄昭君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传奇女性。她的传奇,不仅表现在她帮助高欢开创了北齐王朝基业;还在于她为高欢生育的六子二女中,有三个儿子登基称帝,一个儿子被追谥为皇帝,两个儿子封王,两个女儿均成为一代皇后。作为一位母亲,娄昭君所经历的这种传奇,获得的这份荣耀,即使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生育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生育权包含生育决定权与生育知情权两部分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一些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夫妻间的生育权也出现了冲突,如夫妻一方拒绝生育,女方擅自中止妊娠,需要采取适当的解决机制,生育权的法律规定散乱,且效力层级较低,我国需要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图像是人类获取信息、表达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图像等视觉信息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5%。而与此同时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就已经成为现代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