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晶晶 《唯实》2021,(1):35-3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口政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共同推动了人口转变过程,人口结构曾经呈现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多、增速快、比重大且人口抚养比~①不断降低的特点,形成有利的生产性人口结构,并在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中,通过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储蓄率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额外的源泉。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次人口红利。随着劳动年龄人口②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抚养比上升,江苏第一次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如何创造条件延伸第一次人口红利,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江苏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国云 《当代贵州》2014,(12):39-39
正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高位运行,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人口红利。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称,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担忧随之而来,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其实,人口红利消失并不是坏事,往往是不发达的经济体才有人口红利,发达国家对此很少谈及,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人才红利。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转变问题一直是这些年以来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人口的转变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现象消失等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也意味着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利契机,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即: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刘易斯"拐点开始在我国出现,人口红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减弱,"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开拓了新视角。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口质量的提升可以部分抵消由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趋势下,能够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尤其是年长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源潜能,重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正处于能够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并具备将其兑现的现实条件。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需要政策制定者基于正确认识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把握未来中国人口长期动态、秉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等人口治理策略,对社会和市场进行有效政策指引,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穷国变富而富国变慢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经长期持续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以2012年为转折点,之后似乎进入"结构性减速"也即变慢阶段。从理论上讲,普遍认为除技术进步自始至终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之外,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三因素与经济发展速度都呈"倒U型"关系,即低收入初始阶段、快速工业化时期以及年轻人口结构都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则将使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变慢。与中国进入减速换挡阶段的既有普遍观点相反,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目前的减速很大可能只是暂时的,也非失速;整体上中国经济还处在求富阶段,没有到达发达经济体曾经的由富到慢拐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释放潜在结构红利为目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舆论上要强化中国仍处在工业化求富而非去工业化变慢阶段的意识,全力助推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基于索洛模型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人口红利、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高投资率被普遍视为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以资源配置优化为背景的索洛模型,并不适用于解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索洛模型的分析前提是资源已经优化配置了。  相似文献   

7.
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在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并且“人口红利”现象就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并加以很好地利用,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转变为真正的现实“红利”,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但“红利”往往与“债务”相对应,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们要科学推动收获“人1:7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发人口红利应对“未富先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行将弱化,如何延续人口红利,确保中国现代化顺利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应对“未富先老”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9.
王玉珍  金雁  王辉龙 《唯实》2013,(7):67-69
进入新世纪十年来,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人口规模呈迅速扩大之势。从辩证思维的角度衡量,人口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对经济发展、经济转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目前,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少子化带来的劳动力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提升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负担。但是,劳动力供给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又可能是驱动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南京要收获未来的人口红利,人口投资是极其重要和基本的途径。适应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区域人口素质是解决南京人口问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突出反映为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例,我国从改革开放前人类发展水平的0.53.上升到2006年开始接近高人类发展水平的0.781.其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以上。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经济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使我国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检索2003年至2010年我国有关人口红利问题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人口红利的概念之争、度量标准、持续期限等,并梳理出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实现条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充分实现第一人口红利,才能用在此期间积累的雄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以收获第二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2.
邹厚亏 《学习月刊》2010,(12):120-120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为短缺、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极大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下滑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支撑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正在消失,按照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很难找到经济潜在增长动力。因此,挖掘新的潜在增长点,提高潜在增长率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核心是通过供给侧改革突破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制约。贫困地区作为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重点领域之一,具有资源开发潜力大、要素供给潜力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空间大、城镇化发展空间大等发展潜力。在新常态背景下扶贫不再是简单的转移支付,应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以扶贫为手段,恰当运用各类扶贫措施积极挖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达到增加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形成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应该看到,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早期走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道路,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在中国是不可持续的。当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抉择,要实现由粗放发展模式向以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阶梯,是一个经济进步的历史过程。经济发展阶段的飞跃,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人口的社会化、教育的大众化。经济发展的本身是一个综合发展的社会过程。GDP增长快了,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阶段整体水平高了。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GDP增长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在一个低水平上。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偏向就是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了这种GDP的高增长往往是以牺牲整个社会基础能力的提高为代价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GDP的大小是不能简单进行比较的。比起GDP我们更应当重视的是社会软环境的建设,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是"GDP指标"上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田枫 《新长征》2011,(12):52-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我们拥有了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许多有利条件。但社会建设并没有伴随经济的增长而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和民生相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建没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是我们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丁咚 《学习月刊》2012,(23):22-23
劳动生产率一般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国在过去的30余年里得到了强劲发展.迄今已具有相当的数量规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却严重偏低.不仅与经济规模不相适应.而且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走低的核心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党员干部之友》2013,(10):6-13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到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三十多年,中国这艘搭载着世界1/5人口的经济巨轮一路劈波斩浪,以最快速的航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大潮比作一部扣人心弦的大片,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演绎的"速度与激情"足以令全世界的观众拊掌惊呼、叹为观止。当时代的年轮来到新世纪、新时期,当全球都更加重视资源节约、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注重"速度与激情"背后的"质量与效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已历三十载,我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然而由于长期实行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诸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破坏、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刘伟 《前线》2014,(4):5-11
<正>扫描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进入新起点。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看,到2012年末实现了年均9.8%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4倍左右(按不变价),达到51.9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法折算达到8万多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略强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