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文化系统中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一个时代的衰亡同时也必然是那个时代哲学的衰亡,而一个时代的复兴则必须首先是哲学的复兴.这一点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重要的文化现象--"西学东渐"过程的回顾,反思和评价中西文化交流的动因、经验教训及其启示,以迎接和推进中西哲学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及会通,正是当前哲学界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
肖元 《世纪桥》2005,(3):39-40
本文从政治哲学的历史演变切入,提出政治哲学在“现代性危机”过后,在当代出现了许多的新观点和新成果,在对其进行总结性分析的同时指出,政治哲学在当代已经复兴,并引发了多层次的探讨和辨析,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与关注政治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衣俊卿 《求实》2001,1(1):10-14
20世纪末的 2 0年是中国哲学理性异常活跃的时期。 80年代中国哲学理性关于真理标准、人的主体性、传统文化的命运、传统哲学体系改革、哲学观念更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 ,以及 90年代中国哲学理性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新儒学、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公共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方面开辟的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生长点 ,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些研究中 ,中国哲学理性的主要发展趋向和走向 ,即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 :实践理性的复兴、主体意识的成熟、发展观念的更新、文化精神的重建。这些发展表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理性正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 ,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 ,其共同特征是哲学理性定位的下移 :向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4.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分别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和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就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讲话把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到了关系治党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立以来60年的发展实践孕育了发展哲学,战后60多年的全球化发展催生了发展哲学,扎根于发展实践的土壤,吸吮着主体发展的实践创造,在中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源的融会交织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合理形态渐渐显露出来,这就是发展哲学.  相似文献   

7.
哲学范式中西不同,差异主要体现为核心范畴不同的隐喻倾向性和启发性。隐喻的"道"大体可以象征中国哲学范式,隐喻的"相"大体可以象征西方哲学范式。"道"隐喻强调整体性的行动,"相"隐喻强调超越性的观审。道的哲学启发实践的高明和境界,但无意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相的哲学追求真理和真实的世界,但不容易诉诸于实践。范式不可通约,新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同时扬弃各已成为传统的中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8.
周洪军 《理论学刊》2005,(11):21-23
在中西文明的早期,存在着儒学和怀疑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创设。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受到了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创设影响之后,中西文明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们对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对主体性,即对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特性方面的思想孕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淼 《求实》2012,(9):38-40
对于什么是哲学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广谱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普遍规律说",同时在扬弃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哲学的新概括,即哲学是各门科学联合置换下不变性的研究。广谱哲学的这个新概括有什么依据和意义,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沂 《共产党人》2011,(24):51-52
重建中国哲学的迫切性、任务与途径为什么要重建中国哲学?因为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从纵向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以中华文明的复兴,首先是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复兴。从横向看,在整个世界民族之林,中华  相似文献   

11.
杨豹 《唯实》2007,3(5):4-7
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普遍重视斗争哲学,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杨豹 《理论研究》2007,(2):49-51
从历史上看,马恩列斯毛普遍重视斗争哲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万奎 《理论研究》2020,(2):11-17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总结和概括出一系列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方法,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哲学方法论。习近平哲学方法论主要由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问题导向、抓铁有痕的方法,抓住关键、全面协调的方法,拜民为师、走群众路线的方法,世界眼光、发展自我的方法,人民至上、有获得感的方法等构成。习近平哲学方法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统一、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等特征。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入探究习近平哲学方法论对于人们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促进管理和决策走向科学化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党同志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努力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贯彻文件精神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发表我校部分学者笔谈 ,旨在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学习交流 ,共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贯彻文件精神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发表我校部分学者笔谈 ,旨在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学习交流 ,共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充分分析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与整体精神的基础之上,提出判定一种哲学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基本标准,并在该标准的基础上对希望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进行再确证。本文将遵从希望哲学的源出文本,着眼希望哲学的核心范畴,找寻希望哲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契合点,以及希望哲学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建设的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作了“五个高度重视”、“四个同样重要”、“五点希望”的重要讲话。他不仅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紧紧抓住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紧迫的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不仅展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壮丽前景,而且为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本文以这些精神为指导,探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贯彻文件精神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发表我校部分学者笔谈 ,旨在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学习交流 ,共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新实学”,既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充分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21世纪,只有在“返本开新”(或“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中国实学才能逐步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新实学”主要新在两点上:一是必须准确地全面地把握时代精神,从哲学价值观高度,回答与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必须超越“旧实学”的理论架构,吸纳人类各种新的哲学思维成果和新的研究范式,构建中国“新实学”。构建中国“新实学”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走哲学“综合创新”之路。坚持多元诠释学方法。构建中国“新实学”,是“提高国家软势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