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继承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对道德教化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了“教化”这一概念,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对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提出并论证了礼法并用的道德教化方法,突出了师友在道德教教化中的作用。在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中,荀子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荀子》中"情"字的哲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荀子>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着眼于人的本性的思考,展开中国文化的底蕴,探索了中国许多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特别是许多思考又源于他的亲身经历,使得<荀子>带有更浓烈的实践色彩,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简要谈谈<荀子>对我们辅导员该如何教育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就目前所知,"信"字最早见于<尚书>.<尚书>中的"信"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重视"信"是上古帝王以来的普遍做法,他们把"信"看做是国之大事,关乎国家兴亡,人民康乐.第二,"信"思想与"天"、"帝"思想紧密相连.<尚书>中的信思想产生于人神交通的遗存,带有早期宗教的神秘光环,存留有神灵崇拜的影子,为研究中国古代"信"思想的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论孟荀二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传统 ,在孟子、荀子两位儒学大师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推动和发展。孟、荀教育思想皆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在推阐仁政学说的过程中形成其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荀子教育理想则立足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 ,以“成圣”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二子对各个层面教育问题的阐述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荀子强调礼的制定、运行、遵守都要合符"道",这是礼治的实质。"礼治"一方面突出仁义和礼义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突出"礼"的强制性、制度性和规范性,使得"礼"与"法"有机统一,在本质上实现同一。荀子"礼治"思想对我们当下"依法治国"的启示是:其一,礼治思想内蕴着朴素的辩证法,依法治国必须辩证地应用道德和法治,两手都要硬就是中国特色的"礼治";其二,抽取了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而缺乏对法律的信仰的法规是僵化的教条;其三,用"礼治"收拾"人心"、"道心",用"法治"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其四,创造性转化荀子的礼治思想必须放在现代性视域中加以反思批判,在双向展开中继承和弘扬荀子的礼治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对儒家学说从"迂远而阔于事情",走向现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荀子对儒家致用取向的这一转变,是以"性恶论"为思想基础."性恶论"的提出,使荀子名重当时,也使其遭受后儒的许多批评.但当后儒批评荀子以"性恶论"取代孔孟"性善论"势必动摇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石时,他们很少考虑荀子为什么要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思想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对"性"的不同理解、孔孟的政治挫折、稷下学说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刺激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并明确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党和国家今后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以德治国"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精髓,中国古代各种思想中尤以儒家对此论述最详也最深入.本文试从<易经>的有关论述中,揭示儒家"德治"思想理论的最初来源.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先生对荀子思想的关注在其学术历程的第三阶段占有重要位置,<荀学大略>是其中最为系统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牟先生分析了荀子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观念,认为荀子之学注重客观精神的建构,对儒学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在"人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化,用社会制度和礼法措施调控人们无限扩张的内心欲求,从而形成了他的政治和谐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包括经济、军事、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和谐思想,进而构建了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中的许多思想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甚至构建和谐的世界格局都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以"性恶论"为基础,以"隆礼重法"为核心,构建了极具特色的犯罪学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颇具实践意义的观点.荀子的犯罪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犯罪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不仅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亦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环境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场"效应是思想道德教育中重要的潜在课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师生双方在"互动场"中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经济全球化引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难题,并对教育尤其提出了挑战.从价值教育角度看,全球化问题的基本性质仍是科技工业文明下人的主体丧失与价值失落之问题.儒家之教的核心即是价值教育,儒家伦理价值的根本精神,是自觉精神与理性精神,是对人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的注重.这种关注内在心灵贯通、修性成德的教化,是全球化与资讯的时代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要求党员、倡导群众做到集体优位、国家优位,但服务人民要体现个人优位."以人为本"是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荣辱观教育说服力之源泉.  相似文献   

15.
孟子号称亚圣,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思想的犀利尖锐和性格的坚韧刚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孟子>一书,则是孟子思想重要的结晶,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孟子为了论辩而借助于比喻,而大量巧妙比喻的运用,又常使孟子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论敌.<汉语比喻研究史>总结了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比喻理论特色[1].但是,该书对孟子的比喻运用虽有零星描述,却没有象对以上各诸子的比喻理论进行总结性的描述.笔者欲对<孟子>比喻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孟子>比喻研究者有所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制名之枢要"思想是关于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原则;单名和兼名、"共名""别名""大共名"与"大别名"的分类方法;"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明确名的逻辑方法;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此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逻辑理论.但荀子"制名之枢要"思想的提出,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和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即包括伦理自然思想、保护思想、实践思想和发展思想四个方面,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对确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在儒家的成德之教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上篇通过王阳明乐论的个案研究,初步考察了"美"与"善"的关联及其在以美的教育实现善的教育的目的中的思想意义.下篇通过对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文献的考察与诠释,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人性的内溯和外求,建立了他们各有侧重的道德思想。孟子重视主体的心性品质,而荀子更强调外在的习行和教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可以达到德性的完美境界,他们的德性典范也是相似的。将德性由自我推至社会时,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王制”也是可以互补的。  相似文献   

20.
由孔子、孟子所创的先秦儒家思想从哲学思想发展为治世之道,最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道德教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注重将道德教化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面向全党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先秦儒家注重"以艺施教",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注重继承与创新,依托丰富多彩的载体和形式;先秦儒家注重发挥"礼制"的教化作用,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努力创建一种制度文化;先秦儒家在推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