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减灾大会旨在为亚洲各国提供以下这样一个平台:分享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兵库行动纲领》框架下确定在亚洲实施行动的优先领域;促进亚洲区域减灾合作。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生命以及社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资产损失等,《兵库行动纲领(2005-2015)》确定了三个减灾战略目标和五个优先领域。亚洲国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05,(3):19-22
世界减灾大会于1月18-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在为期5天的会议上,来自15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代表总结了多年来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积累的经验、存在的差距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其中,《兵库行动纲领》为2005年至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确立了战略目标和5个行动重点,成为今后十年全球减灾工作的指导框架。本刊摘要刊登《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作为读者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05,(3):19-20
世界减灾大会于1月18月~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在为期5天的会议上,来自15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代表总结了多年来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积累的经验,存在的差距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其中,《兵库行动纲领》为2005年至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确立了战略目标和5个行动重点。成为今后十年全球减灾工作的指导框架。本刊摘要刊登《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作为读者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05,(11):25-27
亚洲减灾大会旨在为亚洲各国提供以下这样一个平台:分享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兵库行动纲领》框架下确定在亚洲实施行动的优先领域;促进亚洲区域减灾合作。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3月18日,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仙台落下帷幕,大会评估了《2005—2015年行动纲领: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以下简称《兵库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通过了2015年后全球减灾领域新的行动框架——《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以下简称《仙台框架》)。该框架预期了未来15年全球减灾工作的成果和目标,明确了7项具体目标、13项原则和4项优先行动事项,对于我国综合减灾理念创新、战略优化、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价等具有驱动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减灾扫描     
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其中,《兵库行动纲领》为2005年至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确立了战略目标和五个行动重点。——《全球聚首论减灾》国土资源部3月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共976起,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58亿元。中国是一个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报告说,2003年,中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8.65亿元。据悉,国土资源部今年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汛期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全…  相似文献   

7.
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兵库行动纲领》为2005年至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确立了战略目标和5个行动重点。这些重点分别是:确保减灾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之一;识别、评估和监测灾害风险,增强早期预警能力;在各个层面上营造注重安全和抗灾的文化;减少潜在的灾害危险因素;增强准备能力,确保对灾害作出有效反应。  相似文献   

8.
送走20世纪,在回顾所走过的百年历程和探索新世纪的发展征程中,世界范围内,人们已经达成这样一种共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带来的后果是人类本身忍受灾害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经济增长与减少灾害损失仅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倍的减灾投入,可以获得数以倍计的经济效益,减灾备灾已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减灾备灾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共同的灾害把我们联系在一起。2005年日本神户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旨在增强国际社会抵御所有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则把灾…  相似文献   

9.
正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灾害来临时,社区不仅要承受灾害的侵袭,更要第一时间处置和应对灾害,承担"第一响应人"的角色。社区是社会安全的基石,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国际社会积极倡导推动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2005年1月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通过《2005—2015年兵库行动纲领: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突出强调加强国家和社区抗灾能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05,(3):20-22
1.世界减灾大会于2005年1月18日至22日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举行,通过了《2005—2015年行动纲领》。它突出了加强国家和社区抗灾能力的必要性,并为此确定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9月27—29日。亚洲减灾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促进了区域各国减灾经验的交流,达成了区域各国开展减灾工作优先领域的共识,通过《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加强了减灾领域的国际和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4月17日上午,第二届亚洲科技减灾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郑国光指出,亚洲各国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共同努力推动科技减灾,2016年召开第一届亚洲科技减灾大会提出了《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四个优先领域12项科技减灾行动后,各国调整灾害风险管理战略,提出减灾举措,有力推动了亚洲科技减灾与综合风险防范工作。郑国光强调,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行动更加科  相似文献   

13.
<正>毋庸置疑,灾难令性别不平等问题持续加重和增强,使女性的不利处境更为严峻。2005年,在上一届世界减灾大会上,118个国家中只有1 9个在他们的国家报告中提到了女性或性别问题。到2011年,当1 3 3个国家就世界第一个国际减灾协议——《兵库行动框架(2005-201 5年)》的实施情况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14.
<正>毋庸置疑,灾难令性别不平等问题持续加重和增强,使女性的不利处境更为严峻。2005年,在上一届世界减灾大会上,118个国家中只有1 9个在他们的国家报告中提到了女性或性别问题。到2011年,当1 3 3个国家就世界第一个国际减灾协议——《兵库行动框架(2005-201 5年)》的实施情况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15.
盛会精神化行动安徽省妇联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已经半年了,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正在我省付诸行动。各级党政领导注重行动用行动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上的文字变成现实已在我省党政领导中形成共识。今年元月份,省...  相似文献   

16.
问:你如何评价世妇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准备如何实施《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大会获得圆满成功的具体体现。它是与会各方求同存异、共同努力的成果,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各国政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兵库行动框架》的即将到期,如今正是制定并通过《2015年后减灾框架》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灾害风险,还是减灾机遇,都需要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承担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徐娜 《中国减灾》2005,(10):F0002-F0002
9月27—29日,亚洲减灾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政策会议、专题会议和公共展览三部分组成,共有中外代表45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促进了区域各国减灾经验的交流,达成了区域各国开展减灾工作优先领域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国际巨灾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来,印度洋地震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巴基斯坦地震等巨灾波及区域之广、破坏程度之深、灾害损失之重,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由于受灾各国在科技、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公民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灾害应急救援措施和效果也显现了较大的异同。通过对近期全球一系列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研究,将对我国应急救援对策和具体措施的优化予以启示。国际社会安全减灾现状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极其重视。2005年1月22日世界减灾会议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召开,会议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  相似文献   

20.
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北京+10"进程的要求,各国政府于2004年4月30日前向联合国提交了"执行<北京行动纲领>和<成果文件>的国家报告",并答复了联合国秘书处发出的关于<北京行动纲领>和第二十三届特别联大成果文件执行情况的问卷.在各国提交的报告和问卷的基础上,形成了联合国秘书长报告:<审查〈北京行动纲领〉和题为"2000年妇女:二十一世纪性别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大会特别会议〈成果文件〉的执行情况>,作为本届会议回顾评估的总结.与此同时,在纽约的非政府妇女地位委员会向世界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发放了问卷,根据问卷的反馈,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北京+10:承诺多于进展--1995-2005贯彻北京〈行动纲领〉的回顾和评估>的蓝皮书(影子报告).现将上述两个报告中对<北京行动纲领>12个关切领域和重要议题评估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