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事业由数量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内部,二级学院党组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还存在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共同负责两张皮、体制机制有缺陷等问题。借助大学章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完善党风廉政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规范、约束和监督权力,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学院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校权力腐败的成因最关键的可以归结为权力缺乏监督与监督缺乏权力两个方面。防范和治理高校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关键举措是一方面要对高校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包括对大学自主权进行外部制衡与监督和对大学行政权力进行内部制衡与监督;另一方面要对高校监督主体赋予足够的权力。主要措施有:改革现行高校监督领导体制,实行以一种权力制约另一种权力的异体监督和以中立性和独立性为保障的权威监督方式;落实党员和师生的民主监督权;借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原理,进行合理分权;引进市场中介机构,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内部治理的行政化对高校行政监察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对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高校内部治理的去行政化监察路径的设想,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扩大利益相关者治理权力、取消管理者行政级别、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协调的机制、引入中介组织和市场机制参与高校治理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内部治理的行政化对高校行政监察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对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高校内部治理的去行政化监察路径的设想,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扩大利益相关者治理权力、取消管理者行政级别、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协调的机制、引入中介组织和市场机制参与高校治理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学生权利不仅是作为受教育对象的接受、享用的权利,而且是作为平等主体的权利。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审视学生的权利,提出学生主体权利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分析学生主体权利的性质与现实,通过制定大学章程完善主体权利的内容体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治理的本质涉及到大学权力的运行问题,而公共政策也蕴含着权力的配置问题。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大学治理问题,大学治理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体现的是政府、社会与大学三者权力主体的权力配置与平衡问题,这直接体现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之上,类似于公共决策过程;内部治理则强调的是大学内部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配置与平衡问题,直接体现在大学规范化管理方面。大学治理的科学性就直接体现在大学章程与大学规范化管理的关系上,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章,是根本法的地位,那么大学规范化管理则是大学章程的具体实施,是大学章程的真正执行。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大学是否"善治"。  相似文献   

7.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研究大学治理,是一个重要视角。在分析大学与市场、大学与政府,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矛盾与冲突基础上,可以揭示大学治理的困境。走出大学治理的困境要从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平衡机制三个层面入手,探索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8.
崔民日 《世纪桥》2012,(9):122-123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存在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两大权力模式,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当下高校有治、可治、善治、效治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从高校现存的主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的分析入手,提出了提倡互动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的观点。该模式是基于分布式领导理论的视角,通过对分布式领导的简要介绍,提出了高校实施分布式领导的几点启示和困境,最后针对如何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矛盾性和统一性的关系,给出了宏观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推进高校治理结构的多元主体参与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体现高校内部各类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高校治理结构不能再停留于单一的主体,迫切需要由政府、社会和市场、学校内部等多元主体的有机参与。要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的运行需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制度、要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等,在校内外各主体共同参与下,实现高校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新形势下如何履行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推动责任制落实是各级党委和纪委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就高等教育领域来说,高校党委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对于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发展现代大学制度,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  相似文献   

11.
农村权力结构意指村庄各主要权力主体之间模式化的互动关系。分析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应从正式权力主体内部、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主体之间两个层面展开。目前,我国正处于"二元"权力结构制度化试错和多元权力结构形成的交叉时期,权力结构的制度层面出现了严重断裂。为此,必须推广"两票制"与"二选联动机制"等制度创新以调整村"两委"关系;建立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制度化"治理"机制,广泛吸纳非正式权力主体参与,共同管理村级公共事务。惟此,农村权力主体间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在同一场域中实现共生。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仆规范公司的各个参与者之间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它使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能够保持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权力得到有效制衡,利益得到持续保障。构建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达到国企改制最终目的的重要问题。真正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校治理法治化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法治保障,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形成以权责明晰为关键的法治思维,构建以健全机制为重点的法治结构,厚植以法治理念为重点的法治文化和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4.
提升反腐制度执行力建设,是当下高校廉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度设计的缺失、权力监督的低效、防控环节的漏洞等因素都增加了高校腐败发生的机会空间。通过对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制度反腐设计与内部管控机制的研究,了解香港中文大学结构清晰、职责明确的反腐治理运行特征,对当前我国高校促进廉政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强化监督合力、加强风险防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异地高考政策实质是围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机制,它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考生与家长等。异地高考政策是一个由多元利益主体构成的政策网络,可以分为政策社群、府际网络、专业网络、议题网络。政策社群之间部门利益之争,政策社群与府际网络之间的教育公平和权力之争,府际网络之间的招生指标之争,府际网络与议题网络之间的利益之争,议题网络之间教育权利之争,导致了异地高考政策执行难度。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使异地高考政策网络成为一个非零和博弈的互动网络,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的良好执行。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很多人以为,其目的在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权力制衡机制,约束经理人行为,一方面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的腐败现象,另一方面解决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制度漏洞。肯定地说,法人治理结构的确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作用。但仅仅从这样一个层面上来认识,则大大低估了这一改革的意义。法人治理结构的深层次内涵是:出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是“主人”;出资人利益是企业利益的核心。出资人利益是企业利益的核心,企业运行要维护出资人利益。这是十五届四中全会文件在改革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作为公司制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在强调  相似文献   

17.
汤梅  卜凡 《探索》2014,(1):4-7
从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是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国家治理理念体现了以公平为导向的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关系的交互性、治理模式的复合性、治理方式的科学性以及治理结果的有效性。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重新审视国家权力的分配,尤其是政府权力的配置与运作。政府面临着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转变,甚至包括从治理主体到治理客体的转变。基于权力配置的政府职能转变应该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我们有必要探索政府权力架构及其合法性,梳理政府权力的来源与配置方式,并从行政权的内部分权制约、中央与地方的分权配合,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分权合治层面等剖析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与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浅析社会治理体系的网络结构及其过渡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红 《学习论坛》2008,(12):50-52
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结构是一种网络结构。类网络化结构是单一主体治理结构向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结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是通向网络结构的过渡形式。网络结构改变了官僚制的中心—边缘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框架,打破了组织的边界,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具有可渗透性和模糊性,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其主要特色。网络结构内部权力关系、法律关系被新生的伦理关系融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法人治理制度的健全与公共治理制度的完善则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所在.本文从高校法人治理和公共治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出发,研究了高校法人治理制度与公共治理制度的完善,以期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权力博弈、互动机制与现实局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方治理的框架中,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是两种并存的不同治理主体,也是两种相互依赖的权力和利益主体.转型时期,民商商会的兴起及与民间商会发展相关的地方政府改革主要体现为部分公共权力从政府部门向民间商会的转移,而权力转移本身是双向的,即一方的权力让渡,相对应于另一方面的权力接受,权力让渡和接受的动力却在于隐藏于权力背后的利益驱动.对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博弈分析表明,如果地方政府和民间商会分别成为两个平等竞争的不同治理主体,它们之间形成了权力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治理中的合作、协调关系,并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那么在博弈理论中,就实现了合作博弈均衡;而在治理理论中,则实现了统治向治理的转型.由于现实局限,我国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仍然处于要权与放权的博弈进程之中,这种权力的博弈尚未达到与治理对应的权力配置形式和权力运作方式,因而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