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乡愁的"愁",愁于空间的阻隔,常常寄情于物。这样的"愁",既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也是杜工部的"环佩空归夜月魂"。另一种乡愁,不是身在异乡,而是愁于时间的流逝。于是想要镌刻出故乡曾经的岁月、留下的印记,尤其是闪耀过的辉煌,或是纯真的时光。这样的愁,既可以是海子"养我性命"的麦地,也可以是白先勇记忆中的花桥。这是文化语境中的"乡愁"。这种"文化乡愁",是在文化寻根里共鸣的集体记  相似文献   

2.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那只“仰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的笔,书写了中华赤子的寸寸柔情,“响着久违的乡音”的《愁乡石》更诗化了中国人的中国情结。捧读她的散文,拨动读者心弦的就是那“超载的乡愁”。  相似文献   

3.
周年丰 《政策》2015,(1):74-76
【正】近年来,见诸报刊的"乡愁"二字,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情结,好一个"乡愁"了得!先说乡:乡字组成的词有乡亲、乡情、乡音、故乡、返乡等等,反正说的是自己的家乡。乡和愁组成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乡愁是什么?又愁什么?你我他有乡愁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我也是懵懵懂懂的。说不清越想说,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一我也说"...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言乡必谈愁,言乡必生情,似乎情随乡迁,乡唱愁和。“乡”无可言状,却能升于朝夕之间,落于晨昏之时,它只是随着年龄长大,随心的领域扩大。“乡”无边,“愁”无尽。太阳悄悄落到西边,白天过去了,快回家别让妈妈着急得到处找;我们小手牵着小手并肩齐步走,一群小鸟拍着翅膀也要回窝巢……孩童时虽无遁世之心,但每唱起这首歌,我便会想到归家的温馨。成年之后,为稻粱谋,跋涉于高楼广厦,奔波于大街小巷。然而每当秋风乍起,草木摇落,便满怀羁旅之愁,多有思乡之叹。“故园东望路漫漫,”远客思乡,谁不泪垂?昔日的乡愁…  相似文献   

5.
先哲孔子在《论语》中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见古代的国人,没有万万不得已的原因是决不会离开家乡的,一旦离开便是道不尽的愁与思,这样的乡愁、乡恋,无不溢满了文人的笔墨之中。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缘起于明永乐年间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及科举制度的推行,据资料显  相似文献   

6.
江仕敏 《创造》2019,(4):15-20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什么是乡愁?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说,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部分的乡村文化,是许多游子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和不可复制的“精神家园”。好山好水的美丽生态是乡愁,地方文化、风土人情也是乡愁;留住乡愁,既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激活乡村文化,用文化留住乡村的“根”。  相似文献   

7.
<正>曾几何时,浅浅的台湾海峡是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浅浅的海峡尽管咫尺之隔,却让人望而却步,如天堑般难以逾越。迈过海峡,踏上回家的路,走了整整38年,或者更长。浅浅的海峡,承载着台湾游子的万般无奈和浓浓的乡愁。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中深切地呼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  相似文献   

8.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9.
赵狄娜 《小康》2024,(9):66-68
<正>乡愁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一盒故乡”的创始人姜鹏却在这条路上一路探索,一路前行,通过把乡愁产品化、品牌化和产业化,赋予了其最大的价值。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乡愁”是一种浓烈得化不开的情结。而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位80后青年致力于把“乡愁”打包,装进盒子、带到远方,让漂泊千万里的游子体验到家乡温暖—他就是“一盒故乡”的创始人姜鹏。  相似文献   

10.
诗词与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该诗以江水喻愁,写出了诗人的愁之长、愁之深、愁之广、愁之多,甚至可以说写出了诗人绵绵不绝、永无尽期的愁思。全词音韵和谐,声情凄婉,读来令人“伤心欲绝”。这正是比喻的功效所至。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成为千古名句,酒不能解愁,但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方式,日月潭高粱酒的文化是我的一种心情,就如《乡愁》,被酒浇得酣畅淋漓。这是日月潭高粱酒董事林光汉的心情写照。他说,自己在大陆经营台湾日月潭高粱酒颇有感慨,似乎不是在卖酒,而是体会两岸文化,感受两岸情深。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与他对人类本真家园的追寻是一致的。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也就遗忘了人类的本真家园。克服形而上学之危机本质上乃是对存在与家园的回归。这条回归之路只有在“乡愁”意识层面才是可能的。因此,海德格尔对乡愁的讨论契合了自身对存在问题的深刻把握。这条基于“乡愁”意识而迈出的回乡之路,同时体现出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本质领会。语言作为方言,乃是对存在的真正的领会,而方言本质上是家园之音,也是人类家园之所以可能的见证。通过“乡愁”,人类在思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存在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16)
<正>地图上的一个微点里,诞生了一个被称为"最年轻"、"最接地气"也是最能"雕刻乡愁"的电影节。扎根在土壤里的方言滋养了人的乡情乡愁,而这些"情"和"愁"也在反哺乡村。在越来越离散漂泊的世界里,方言,就是我们安放乡愁、守望故土的情感纽带。华服霓裳、香槟美酒、镁光灯360度追逐着光鲜亮丽的男女影星,红地毯上星光熠熠……提到"电影节",人们瞬间就能脑补出这些"高大上"的画面。然而,有这样一个"不按套路出牌"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三首台湾乡愁诗的赏析,展现了自五十年代以来风靡于台湾的、在台湾与大陆隔离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乡愁文学”,表现了当时台湾诗人回归祖国的“归属感”、思归不得的“幻灭感”和对祖国母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弃感”。反应了诗人们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两岸团圆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在广袤的中国古典文学海洋里 ,诗人们在里面恣意驰骋 ,尤其表现在他们对“愁”理解上的非凡才艺 ,其成就了得。愁可描、愁可叹、愁可触、愁可愁么 ?贯看古人极尽所能 ,真是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6.
宦游与漫游     
李白想当大官成了他生活中带有点喜剧色彩的事件。他一听说皇上召见马上就忘乎所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没有多少日子就翦羽而归,一变而为“举杯销愁愁更愁”了。后人对李白的怀才不遇似乎并不太同情,都说他不是块当官的料,对他抒发治国安邦抱负的大话也只是礼貌性地“故妄听之”,心里则不  相似文献   

17.
夏爱华 《前进》2011,(10):56-56
金秋时节,行走在唐诗里的秋天,韵味无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堪称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钟声悠扬,幽静中更添几分孤寂。这本是失意人的心声,落第秀才的惆怅。却因真情表露,引得无数人感怀不已。正因感同身受,所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8.
陈筠 《两岸关系》2009,(1):12-13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上世纪70年代,台湾诗人余光中于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的名作《乡愁》,道尽了无数台湾同胞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9.
8+1=?有两个答案:一是数学答案等9,二是中文答案等九。本文的“八加一”则另有一个答案——“酒”!“借酒消愁愁更愁”,可喝“八加一”的酒,确实还真能解愁。天柱县石洞镇不少农民深有体会地这么说,更有村民大倡特倡有困难就请“八加一”解愁。万世奎的绰号叫——“八加一”。他是天柱县人大代表,石洞镇坪地村党支部书记。小时仪.占...  相似文献   

20.
永春大鹏山麓,山道迤逶,仿佛一条百折干绕的“乡愁”绳结。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许,被称为“乡愁诗人”的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终于走在了“原乡行”的路上,回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在车上,望着窗外被拉近了的记忆中的故乡,几回回在叔叔余承尧画境中看到的连绵的铁甲山水,他感慨万千地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归乡梦,终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