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二·九”运动前夕的1935年11月,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姚依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年方18,从皖南贵池县来的热血青年深感国势的内忧外患,积极投身革命洪流,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党领导下的,主要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生参加的“一二·九”运动,他们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姚依林参加了由党领导的清华大学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他和当时的北平学联主席、学联党团书记黄诚一道参加了这次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 黄诚、姚依林等学联党团骨干组织的学生运动,有  相似文献   

2.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3,(9):38-39,47
黄诚,1914年5月16日出生,河北省安次县调河头村人。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和清华地下党组织及救国会的同志一起,组织全校同学参加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3.
胡开明 《党史博采》2011,(12):39-40
“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大的斗争高潮,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鼓舞了广大爱国学生和民众的斗争精神,轰动了社会,波及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北平各大中学生在北平学联的统一领导下,纷纷成立学生救国会等组织,爱国、进步学生的队伍迅速扩大。但同时,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相似文献   

4.
日寇侵华的加剧,国民党政府的对外妥协投降,激起广大爱国学生抗日救亡的决心,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北平学联筹备时期的领导核心是燕京大学代表姚依林(姚克广)、彭涛、黄敬、女一中代表郭明秋。经过串联、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师范大学、贝满女中、汇文中学、女一中等十余个大中学校的学生会决定参加北平学联。其后,又串联了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平大法商学院、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平大农学院、美专、东北中学、孔德中学、镜湖中学、念一中学、华北大学、师大附中、女子师范、翊教女中、十七中学、民国大学、弘达学院、平大法商学院等。  相似文献   

5.
1936年,在中国学生运动史上,有著名的北平“三三一”事件,它为后来的学生运动提供了,个经验教训的范例,事情是由一位山西介休籍学生郭清的惨死发端的。郭清是张友渔的表侄,1936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读书,那年才18岁。那年2月,该校当局强行改组学校中的学生救国会组织,并悍然开除康世恩等10名同学,结果激起爱国进步学生的抗议,郭清等百余人愤然离校,寄宿在北大三院的礼堂内。后来郭清等返校,不想却被校方通知军警予以拘捕,并施以肉刑。郭清被逼供承认是学生运动领袖,但当局还要他交出学联其他领袖的姓名地址等。郭清坚不吐实…  相似文献   

6.
郑奇志 《党史纵横》2008,(12):50-51
“我是激进的”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广大爱国学生对蒋介石的卖国行经极为愤慨,当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传出后,北平大中学校学生,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和北平学联领导下爆发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姚依林(1917-1994),祖籍安徽贵池,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学习。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6年5月后,姚依林先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河北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晋察冀北方分局、中央局秘书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局长、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工商厅长、华北人民政府工商部长等职。无论在白区对敌斗争,还是在根据地的政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1935年12月中旬,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时任第一军总参议的续范亭将军,对这次大会寄予希望,以一个老国民党员的身份去向国民党当局呼吁,要求他们领导国人抗日救国。 续范亭去南京途中,在北平恰遇“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目睹青年学生可歌可泣的爱国行动,深受感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前,发生了震憾中外的西安事变,当时在北平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进一步唤起了北平人民尤其是青年的觉悟,推动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迎接全面抗战作了准备。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刚好在这一天,北平学生在地下党和北平学联的领导下举行了有五、六千人参加的示威游行,以支援绥东抗战和抗议国民党政府逮捕沈钧儒等爱国领袖。他们高呼“庆祝中国军队收复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15,(6)
<正>金汉虚,191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城关镇一个教师家庭。先后就读于安乡县中山公学和长沙广雅中学。1933年,考入常德三中师范科。在校期间,他当选为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发动进步学生组织"抗日同盟",积极宣传抗日主张。为声援一二九运动,他发起成立常德中等学校学生联合会,并在常德城内召开千人大会,通电声援北平爱国学生。1936年,他到长沙民本女校任教后,参加进步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便  相似文献   

12.
1914年9月,任仲夷出生于河北省威县.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间,任仲夷在具有革命传统和进步思想的北平中国大学就读于政治经济学系,先后担任中共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和北平西北区区委书记.  相似文献   

13.
1982年8月12日,根据胡耀邦的指示,范瑾、兰铁白等人拜访了姚依林同志,请他回忆一二九运动以及一二九运动领导人黄敬的情况。20多年过去了,姚依林同志也逝世了。现将这篇访谈整理并公布出来,以为这段历史留下一份史料。  相似文献   

14.
刘岳 《前线》1991,(12)
一、支援29军抗战。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立即把贯彻全面抗战当作中心任务,发动群众支援29军抗战。北平市委发动民先、北平学联、华北各界救国会等29个抗日救亡团体成立抗敌后援会。北平学联发起了万条麻袋运动,并组织同学参加战地服务、募  相似文献   

15.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2,(12):34-37,45
黄诚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之一,曾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壮烈牺牲。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黄诚生于1914年5月16日,河北省安次县调河头村人,没落地主家庭出身。弟兄姐妹12人,他最小。黄诚6岁丧父,8岁进私塾,攻读文史古籍,不但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还深受慷慨捐躯的志士仁人的影响,10岁时曾在《言志》的作文题中写下了两句话:  相似文献   

16.
今年12月9日,是伟大的“一二九”抗日救国学生运动爆发60周年纪念日。让青少年了解过去,牢记历史,是我们党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935年12月,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北平爱国学生数千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中国人民长期被压抑的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很快,华北局部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就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吹响了民族斗争的号角,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前事不忘,后事之  相似文献   

17.
彦奇     
彦奇,原名商国臣,汉族,1926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1946年9月考入沈阳国立东北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在东大期间他积极地参加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1948年6月加入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7月随东大迁到北平后,当选为东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团主席,因遭国民党北...  相似文献   

18.
正解放战争时期,争取和策动大批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是党领导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完成对北平的包围后,为争取和平解放,在国民党军欲战无力、欲逃无路的情形下,仍然一再推迟进攻时间。在地下党员实施一系列策反工作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最终选择了和平道路,使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也使百万北平人民免遭涂炭。  相似文献   

19.
<正>陈云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姚依林曾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改革开放时期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姚依林在参与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艰辛探索中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陈云年长姚依林12岁。无论从年龄还是从革命经历特别是领导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在北平(今北京)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爱国学生运动。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将军,对“一二·九”运动中的东北大学学生给予了同情、保护和支持。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在奉天(今沈阳)成立,1928年6月张学良兼任东大校长。“九·一八”事变后该校被迫迁往北平,1935年10月该校工学院随张学良迁往西安,但文、法两院仍留在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在北平的“东大”爱国学生积极投身这场伟大的抗日爱国运动,遭到国民党北平当局的镇压。远在西安的张学良想方设法营救被捕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