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亮 《江淮》2005,(12)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对于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骁 《实事求是》2012,(3):92-94
南疆三地州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疏勒县通过健全培训机构、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创新输出模式,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借鉴疏勒县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南疆三地州应从语言、技能、产业三方面入手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当前,农村形势总体来说是发展稳定的、积极向上的,但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一是从农村生产来看,存在劳动力转移与发展生产劳动力弱化的问题,如果一旦有事会造成老百姓的趋众附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07,(7):31-31
劳动力转移吸纳行动。以县城为核心,完善城市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工业,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促进就近转移。鼓励有条件的百强镇和中心镇提高非农产业、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份额,吸引边远山区农村劳动力向集镇转移。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培育特色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吸引周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5.
促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爱 《理论学刊》2004,(3):33-34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其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它与城市化、工业化相伴,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因此,根据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理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拓展就业创业的新空间,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转移,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一、基本之策:当好劳务输出领航人,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打破传统体制的桎梏,跳出“农门”,向城市地区转移。他们进城后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是提高自身才能、发展城市经济的生力军。实践表明,发展壮大劳…  相似文献   

7.
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结构的调整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发生了分化.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过低,部分农民走向非农产业或外出打工以扩大其生存的机会空间.因此,以农业结构为主向以工业结构为主的社会结构的转换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劳动力资源与转移、流动,对城乡问题的看法,对我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转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并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困难和误区,接着指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务经济是指农村劳动力利用自身体力和智力以及有限资金在家庭以外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湖南是一个中部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特征、问题及对策,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现状及特征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有3680多万人,其中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780多万人,减去其中约150万学生(已进入劳动力年龄),实际剩余劳动力630万人,加上可从农林牧渔业中调出的富余劳动力,我省农村能转移的劳动力有160…  相似文献   

10.
崔岩  徐洪军 《世纪桥》2010,(23):137-138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也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人口的多数,积极稳定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实现绥化市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偏大、素质偏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当前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的制约因素作了粗浅分析,并提出适合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南山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遇到了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机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今后宁南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有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最大最快的富民产业来抓,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一、摸清底数,收集信息,建立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转移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实施。提高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效益,关键在于劳动力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市场竞争的规范有序进行。一…  相似文献   

14.
赵新浩  王磊 《学习论坛》2008,(12):53-55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在农村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农村的繁荣与稳定。为了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保证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在更加理性、有序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应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的趋势及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已把强化村级就业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转移农业劳动力30万人,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王立胜 《发展论坛》2003,(10):58-59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近两年,我们昌乐县牢牢抓住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这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趟出了一条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非农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力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解决“三农…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燕 《理论建设》2006,(4):26-2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体制不健全是制约农民工培训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工培训面临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培训模式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的山东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特点日益明显.但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外部环境中的制度、市场、社会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在不断影响着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它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综观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如日本战后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了大约72%,在许多发达国家,只有不到5%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高达40%,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35亿,占农村劳动力的30%,另外还有6000-7000万跨地区流动的农村民工,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总数在二亿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的40%。农村至少还有一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据有关部门预测,2001-20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每年增加630万,如果同期乡镇企业每年能解决500万个就业机会,那么十年累积还将出现1350万劳动力剩余。目前,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收潜力非常有限,大中城市下岗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如何化解城乡就业矛盾,如何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