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引起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比如企业家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等。其中的治理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并且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政策网络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政策网络在宏观层面上与治理理论实现了联姻,形成了一种新的政策网络治理模式,并与传统的科层治理模式、市场治理模式相区别,成为一种针对更加复杂、动态、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今天,网络问政在全国范围内风起云涌,是反映、汇聚、发现、解决民生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有效渠道。网络问政的特点包括:高层的重视和系统化建设的趋势日益突显;是制度救济的一种渠道和形式;政府信息公开与网络问政相互促进;更深刻的影响政府决策。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应采取:培育多种多样的网络问政组织形式,围绕民生建设网络论坛,以社区论坛引导社区治理,促进公民参与等。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话语权得到了空前普及,网络公共舆论磁场已经形成,并对我国政府治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对网络公共领域内涵和特点及其成长的认识,引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发挥的功效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南京大学小百合BBS建设管理经验探讨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治理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已成为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形式.它既是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智力库;也是预防腐败、保障公共权力不被滥用的助推器.然而,在充分肯定网络问政的时代价值与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理性地审视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诸如网络民意的失真、失衡,制度化建设乏力等.鉴于此,论文提出了网络问政的改进之策,以促进我国网络问政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实现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公共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自我维护、自我管理。从传统的网络监管到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网络治理,可以有多种思路,从提高决策科学性,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角度看,可以考虑建立三种机制实现网络治理,即“政府-网民”应答互动机制、“政府-民间”第三方参与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评估-纠错-问责”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成长:功能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政治参与的迅猛发展,既充分展示了网络公共领域成长的巨大潜力,也给地方治理模式特别是信息管理带来了重大的风险挑战.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公共领域成长最重要的沟通媒介的背景下,创新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和建构网络问政的规范性框架,形成网络舆情开放式监管与网络问政理性化表达的互动机制,是网络公共领域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参政议政方式,一方面拓宽了民众政治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开辟了保障民众监督权利、揭露腐败和表达意见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由于网络问政途径发展不够成熟、网络问政主体的"非理性"表达及网络问政前问政环境的局限性,网络民意在某些时候就演变成了网络暴力。因此,防止网络暴力的发生应从完善网络问政途径,提倡网民理性表达,营造良好网络问政环境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使网络问政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理政是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较新概念,是互联网时代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发展更早的网络问政相比,网络理政更加突出主动性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城市治理方法。以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网络理政平台的基本架构,梳理网络理政平台的运行成果,由此得出推进网络理政、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十五年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善治的网络治理理念为指引,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也是在当今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走向善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重大疫情防控中民众和社会承受能力比平时脆弱,网络谣言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网络谣言治理分政府规制和市场治理两部分。政府规制的过度运用会造成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空间被挤压,无法平衡言论自由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出现"塔西佗陷阱"。因此在特殊时期必须践行依法治谣,把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打造行业自律、民众自觉等与政府依法监管有机统一的二元化协同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治理的法治化和高效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一个公众自由言论的平台---网络公共领域随之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为了能更好的认识和利用网络公共领域,我们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研究得出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并提出了政府治理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海量信息的政府引导、网络立法的尽快颁布、网络公共领域强化管理、网络秩序的政府监控、网络传播的伦理管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信任的视角分析了浙江省海宁"晶科能源事件"产生和演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环境公共治理的实现的路径是民主协商,而信任是环境公共治理中协商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只有普遍信任才能够促进协商民主的实现而达成环境公共治理的目标。环境公共治理首先需要促进环境公共治理中普遍信任的实现。为此,政府不仅需要自觉建立多重的公民参与网络,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境公共治理,而且更需要自觉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建设普遍信任的社会。同时,公民和社会民间组织亦有责任协同政府共建社会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13.
“委员工作室”经历了从萌芽到成长至逐步壮大的过程,是强化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的桥梁、是人民政协参与和服务国家治理的网络结点,为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协调相衔接提供了新的可能。湖南的“委员工作室”建设实现了立足基层与联通上层紧密结合、线上拓展与线下延伸双向发力、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为统一战线各领域增进连接、加强团结、参与治理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4.
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理论丛林,公共治理是治理的一个分支。公共治理是指在公共事务领域中,地位平等、相互依赖的治理主体通过合作的策略活动实现治理目标,并在西方政府治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论。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内容丰富,其中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为代表的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影响最大。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分别在治理的理念、结构、方式、工具、使命或目标方面为公共治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服务、网络、合作、数字、公共价值等理论贡献,构成了西方公共治理理论体系。它们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困境进行反思并结合时代特点而进行的创新。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之间相互补充,而非替代,一种或一些理论处于前沿,并不意味着传统理论的消亡,它们是并存与互补的。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蓬勃快速发展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公民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在推动公民参与政府活动、加强政府监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从公民参与理论分析了网络问政的价值取向,同时,公民参与网络问政也对政府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而在规范公民参与网络问政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沟通技术手段,微博的出现不但为民众表达政治意愿提供了新的载体,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微博为网络问政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便捷的路径,但伴随而来的民粹主义倾向使其蒙上了非理性和极端化的色彩。为了应对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发挥微博问政的优势,需要构建和谐健康的微博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环境,提升传统媒体在微博时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并反对夸大和崇拜微博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7.
网络问政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政治民主与社会和谐的选择。当前,网络问政已成为公民了解政事、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成为政府掌握民情、集中民意,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对网络问政常态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简述了网络问政的意义价值,探讨了实现网络问政常态化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的到来伴随着社会权力结构的转变,西方学者关于网络社会权力的论述背后隐含着国家——社会对立的理论预设。在国家与社会民众利益一致的情况下,网络社会的到来不仅不会造成国家——社会的权力冲突,并且将提供一种新的沟通权力和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中国特有的国家——社会信息反馈机制,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共识需求,但是有必要在网络社会中获得新的发展。国家与社会间网络政治沟通机制的建立,将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效率,增强治理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建立起国家与社会间的共识,从而实现国家在网络时代的治理合法性提升。  相似文献   

19.
网络问政是一种将互联网应用于政府问政的政治现象,与传统“精英问政”不同,它通过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分散将公民纳入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对此学术界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却限于内涵、特征、意义与问题等概括性描述,难以突出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深层次意义。通过理论剖析揭示网络问政如何与公民参与进行衔接,首先对网络问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接着对社区理论的发展、应用及虚拟政治社区展开理论探讨;最后通过现实运作和公共领域阐释了网络问政何以从虚拟社区走向现实参与,而得以论述网络问政作为一种虚拟的政治社区可以理解为实现公民参与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治理网络在我国基层实践中逐渐变得普遍,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实践绩效方面,而对其存在的责任问题未予以充分阐释。治理网络中的责任问题包括责任对象的弱代表性、责任边界的模糊性、责任信息的不透明性、责任内容的专业性等。政府应对治理网络进行元治理,通过促进治理网络的开放性、塑造治理网络中的民主对话及建构治理网络中的公共伦理等路径,以化解其所面临的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