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天下秩序是一个被误读的"世界秩序"。从主体层面而言,传统的中国王朝不能被称为帝国。从生成与演化角度而言,天下秩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重特征,它基于中国王朝的想象,但最终演化成一种国际公共产品。从结构层次而言,天下秩序并非呈现完美的同心圆结构,内亚游牧帝国和中原王朝构成对天下秩序的对抗性共建,海外朝贡国和中原王朝对其构成认同性共建。与历史经验相对照,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构建以中国为主体的世界秩序层面存在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
国家文化主权是民族国家在实现国家文化利益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由于不同的权力要素在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中的价值地位不同,国家文化主权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核心—外围"的结构态势。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权是构成国家文化主权的核心要素。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意识模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强和国际文化霸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既要有以"安全论"为主导的防御性目标,也要有以"建构论"为主导的积极性目标。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秩序的重建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构建的三个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3.
法国前总理罗卡尔先生曾说,世界已经完结,我们已无可以征服的土地, 每个国家都必须学会合作,谈判应该成为人类的第二天性。我们必须学习在共同利益中观照人类的整体命运。 21世纪,当生态危机一次次为人类敲响警钟,当“全球治理”的理念日渐明晰,当人们渐渐认同人权的崇高价值,近代以降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民族国家”概念也将重新寻找意义,并与中国“天下主义”诸传统遥相呼应。国家与政治观念的转型,将让我们见证一个  相似文献   

4.
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多数人(无论中国人或韩国人)对“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和李氏朝鲜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由此导致韩国官方和学者在叙述历史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导向性。要真正确立长期稳定的东北亚的战略均势,必须在力量大致均衡的考量之背后,谨慎应对韩国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问题。由于韩国在其民族认同问题上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导致中国认为其东亚历史文化的话语权地位受到冲击。而韩国方面自认为其行为与中国没有关系,这就使双方的观念冲突成为必然。中国既需要认识到韩国民族主义的来源实际上和自身的历史有直接的关系,也需要认识到自身已经卷入了韩国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进程。韩国历史叙述的选择性是隐藏在民族主义之后的深刻的民族心理问题。如果不从历史价值观上逐渐冰释双方的这些纠葛,政治家们忙于建立的东北亚战略均势则会因观念上的严重差异而动摇基础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德国历史中有一些可回溯到中世纪和16世纪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德国与西方的歧路。1960年代以后,德国与先前的民族主义决裂并接受了黑、红、黄所代表的民主传统,这使它迅速融入欧盟而成为欧洲认同意义上的后经典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欧盟共同移民与庇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的欧洲难民危机暴露出该政策的诸多缺陷,此后欧盟寻求改革却屡陷困境。依据后功能主义理论,欧盟成员国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与欧盟认同兼容性有限,在面对欧盟外国家移民群体时,排斥性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更是占据主导。因此,欧盟始终难以健全既公正团结又稳定灵活的共同移民与庇护政策体系。俄乌冲突爆发后,成员国积极接纳与安置乌克兰难民,实际上是对乌克兰公民展现出包容性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欧盟为了提高区域内部政策一致性,在移民和难民问题上或许只能突出欧盟内外分界,共同移民与庇护政策在未来也会愈发侧重外部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被视为民族国家,并孜孜以求于由民族国家体系衍生出来的自由、民主、科学等社会价值,却忽略了以民族国家作为身份存在的民族分裂、历史连续性等内在的逻辑问题。强化民族国家身份成了唯一可选择的路径,对国家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对于正处于崛起地位的中国。通过分析民族国家身份困境的根源,总结解构民族国家的思路,可以为中国破解民族国家身份困境提供选择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政治实体组成的国际体系。古代中国体系内存在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多种政治实体,包括中央王国、独立的诸侯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实体等。这些不同的政治实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华夏体系、华夷体系和天下体系等子系统。古代中国体系与近代以来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系不同,是一种以王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国际体系;古代中国体系强调政治权威的重要性,观念分配对体系的稳定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苏联瓦解,东欧民族主义高涨,冲突不断,而西欧各民族国家加快了联合的进程,这种"反差"是目前欧洲的明显特征。欧洲是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今天又在进行一体化建设这一"本世纪最奇特而又最富有成果的事业",回顾和思考民族主义这一欧洲国际关系中持久的因素和一体化这一新因素,对于把握当前欧洲的局势,展望未来的欧洲,会得出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7):16-16
中国人最应弄明白的一个词便是“中国”。“中国”的古意是啥?“中国”的英译China究竟源出哪?这大概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翻阅《四书五经》可见《尚书·梓材》有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应该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也就是说,“中国”一词三千年前便有之,但自夏、商、周直至明清,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相似文献   

11.
中东欧是由来自原东欧、苏联和西欧等三个次区域的17个国家构成。中国学界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主要是服务于中国与它们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认同政治是观察中东欧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中国来说,也是制订发展同这个新出现的区域各方面关系的基本依据。在历史的长河中,中东欧的民族关系、国家构建和对外交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外在的文明冲突、大国争霸、国际体系约束和内在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历史恩怨。正因如此,中东欧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同政治的背离与缺失,在民族关系、国家构建和地区整合上面仍然面临各种的挑战。许多影响中东欧国家政治认同和区域整合的因素依旧在起作用。无论怎样界定中东欧,都需要综合地关注它的认同政治及其影响因素,避免误读,有效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东北亚诸政权之间的形象认知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东北亚地区的基本模板。一方面,在唐朝所认知的"华夷"世界图式中,居于"海东"的东北亚诸国成为"中国"的"东北夷"或"东藩",是东亚世界"天下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看来其典型特点是顺从,尤其是在公元668年唐朝、新罗联军先后打败日本、平定百济与灭亡高句丽,整个东北亚国际格局底定之后。另一方面,居于东北亚的诸政权如统一新罗、日本也从观念上复制了源自唐朝的"华夷"世界图式,并出于自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将本民族政权的控制疆域定义为"小中华"或"中国",而将周边的"他者"民族定义为"夷狄"。因此,何者称为"中国"成为唐代东北亚诸国为体现各自政治合法性而暗地里争夺的话语资源。从唐、罗、日三方正史的话语叙事可以看到,唐代东北亚诸国形成了"中国"与"夷狄"交相认定的国家间形象认知模式。其间所隐现的古代东亚国际关系认知观念的学习与复制问题,对我们理解今天东亚各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历史源头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大幅崛起。极右翼政党具有族裔民族主义的实质属性。欧洲议会选举显示,欧洲选民分野从阶级分野向族群和地区分野转化,极右翼政党是得益于该政治转向的族裔民族主义政党。从供给—需求模型的角度看,极右翼政党崛起的供给因素主要在于极右翼与民族国家共同体构建模式的契合,以及主流政党在移民问题上内化了极右翼的主张,共同(合流)趋向极化;更为重要的是需求因素,即与民族主义紧密相关联的、由其产生危机的民族国家模式、代议制民主、福利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四方面的共同放大作用,急剧增加了欧洲选举市场中对族裔民族主义政党的政治需求,从而导致极右翼政党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实质上是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意义认同的精神支撑。要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促进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认同视野、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和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在区隔化族群制度下,苏联始终存在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难题.族群联邦制度规定的族群行政边界、差别化优惠政策强化的族属身份界限,使得民族边界意识在激进民主改革过程中,被政治大亨们轻易激活.当民族主义政治动员浪潮冲垮了维系国家统一的联盟中央时,苏联便遭受到改革失控与国家解体的双重失败.多族群发展中国家,应当以统一制度的方式整合各族成员,充分保障各族成员福利,努力提高国族认同,在政治转型中坚持渐进稳健的改革节奏,以消解民主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25)
正孙中山先生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世界大格局演变的历史视野来审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从积弱走向富强的历史分水岭,也是整个亚洲从百年衰落走向百年复兴的一个新起点。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世纪。而作为世纪的发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演变成一场千万人头落地的血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一个民族构成相当复杂的帝国,最初的有力革命诉求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类似欧洲民族主义的汉民族建国运动。在世界近代史上,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民族政策的角度考察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是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的民族政策蕴涵着"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民族主义"取向的政策,在解决少数民族发展程度较低情况下的民族问题方面体现了强大的功能,但在处理少数民族发展起来以后的民族问题方面则功能不足。而且,"民族主义"取向的政策也蕴涵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有必要促成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由"民族主义"向国家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一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个存在很多争论的问题。但是,任何观点上的这种争论,如果脱开了争论对象的具体时空条件与环境,不能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没有了讨论问题的共同基础,因而也就失去了争论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什么民族主义也好,爱国也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个人或政党,包括对政府,都难免会有着与我们今人所希望的很不同的表现。很难认为,爱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并且是越激烈、越彻底就越真诚。以孙中山为例。大概很少有人会否认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以来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当年之所…  相似文献   

19.
再过一个月,作为人类现代史上第一个跨国家的集团货币--欧元将正式与欧洲三亿多百姓"打交道",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欧元正式流通,将会对欧盟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欧亚主义已上升为俄罗斯的主流政治学。原因在于:它超越了"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百年争论,不仅明确了俄罗斯的文明定位和国家身份认同,为俄罗斯提供了爱国主义基础,重塑了俄罗斯历史观和民族价值观,而且还为俄罗斯现行的总统体制提供了学理基础和世俗心理基础,为振兴俄罗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实践方案,并通过自身积极的政治实践,对俄罗斯社会思想和政治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新欧亚主义对普京执政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俄罗斯的文明定位、国家价值观、经济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但该学派通过重塑俄罗斯文化共同体来构建新俄罗斯的观点,对周边国家来说是消解国家身份认同的抗拒性力量,易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疏离,引发国家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