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雷大川 《长白学刊》2011,(2):120-122
俄国特定的地缘形态与大国沙文主义心态,决定了中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与战略冲突.然而,浑噩愚钝的晚清统治者囿于战略眼光的短浅与战略思维的错乱,竞然以敌为友,贸然奉行"联俄政策",致使近代中国陷入四面楚歌的战略死角.近代中国惨遭俄国分割瓦解的历史事实表明,"联俄政策"即是"亡国之策".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5,(6)
国民党与苏俄、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曾走过一段较为亲密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国民党与西方列强关系破裂,转向亲苏从而争取苏联援助成为国民党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从孙中山亲欧美政策的屡次尝试及其失败、孙中山联俄的内外背景和联俄的实现、孙中山联俄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联俄,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孙中山的联俄政策。  相似文献   

3.
黄定天  马跃 《求索》2012,(2):245-248
19世纪末,英国和俄国为了控制中国关内外铁路的路权,进而在中国东北扩展更大的势力,两国围绕关内外铁路的修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达事件,二是关内外铁路借款问题。最终英俄在1899年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问题达成妥协,双方在关内外铁路的争夺告一段落。这次争夺既是门户开放与势力范围这两种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不同模式之争,也是英俄在远东争霸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尽管不少欧洲人仍对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怀有戒心,但欧洲统一的进程已经开始。欧盟希望与俄共同担负起建设欧洲大厦的责任,俄也希望通过参与欧洲事务提高自身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合作已成为俄欧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开启粤俄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粤俄交流正日益从通过间接渠道的异地商品交流转为全方位的在各个层面和领域的直接对话。推动粤俄交流从自发转为自觉的几个基本构件是科技的开发和合作,人才的培养与积聚,商品、资金和资源的优势互补、优向流动、高效利用。这是开发粤俄合作潜力的生长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钱文荣 《时事报告》2013,(11):44-45
今年7月以来,美俄两国在斯诺登和叙利亚问题上的频繁“交锋”可谓着实赚足了国际社会的眼球。7月,出现斯诺登事件。8月6日,奥巴马以俄罗斯给予斯诺登临时避难许可为由,取消原定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夕举行的美俄首脑会晤,并在9日宣布“暂停”美俄关系。8月31日,奥巴马还在就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寻求国会的授权。9月14日,美俄就达成了有关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共识,为叙利亚免遭美国军事打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凯 《人民论坛》2020,(1):134-135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推进过程中,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合作逐渐成为中蒙俄三国不容忽视的一项议题。中蒙俄三国应通过构建“安全共同体”、巩固并提升经济联系、加强与域外大国沟通协调、推进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等途径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维护地区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围绕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问题展开武装冲突,冲突虽然得到暂时平息,但其对国际局势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的强硬举动,冲击了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格局,延缓了北约东扩的步伐,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冲突使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俄美关系趋于冷淡,但不至于走向对抗;俄欧关系在合作中发展,但不意味着进入蜜月期;美欧围绕格鲁吉亚问题也出现分歧,但双边关系总的格局没有改变.俄格冲突还使独联体地区形式愈加复杂化,独联体分裂与凝聚力加强的两种趋势并存.另外,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独立的举动,也加剧了世界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老庄在俄苏     
张爱民 《前沿》2010,(22):162-165,172
由于地缘等原因,俄国的汉学研究比较发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在俄苏也备受关注,引起了很多汉学家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老庄哲学,同时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理性经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把我们对老庄古典哲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主场外交往往与元首外交、大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活跃,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表现。"一带一路"主场外交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外交,也折射出了中美俄三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三位一体。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并未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概括为“三大政策”予以宣布。这一概括是由共产党人完成的。1925年12月3日,陈独秀在《响导》发表《什么是国民党左右派?》指出,国民党左派懂得“国外有联合苏联,国内有联合工农阶级及其共产党之必要”,便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政策”的概念,而为以后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所袭用。1926年11月4日,陈独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题为《关于K.M.T.问题报告》中,肯定当时黄埔军校左派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8,(3):55-56
4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率领700人的庞大代表抵达俄度假胜地索契,对俄进行2天的非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他与俄即将离任的总统普京及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会晤。俄美双方签署了对两国关系进行总结和定性的《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宣言》。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其中提出了许多对我们今天的创作和研究仍然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文艺创作观,他的理论支柱主要是关于“性本能”和“无意识”的阐述。他用这些观点分析了神话《俄底浦斯王》,从而得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观点“俄底浦斯情结”。  相似文献   

14.
索穷 《人权》2012,(3):49-53
今年68岁的俄珠多杰是一位从旧西藏走过来的藏族老人。  相似文献   

15.
朱晓俊  赵秀清 《前沿》2015,(2):3-7,52
内蒙古与俄、蒙的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在国家向北开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俄、蒙的全方位合作,将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动力。"十三五"时期,通过深入研究俄、蒙两国未来发展战略环境,探讨其对内蒙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与俄、蒙合作的主要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学者认为美国“重返”①亚太的动因主要有促进美国经济复苏、遏制中国、保持经济领导地位、平衡亚太力量对比、履行对盟友责任、在亚太保持主导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为维护既得利益与旧的世界秩序,而对新兴国家进行的围堵.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重返”亚太触犯了俄罗斯利益,对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有损害,加深俄美、俄中之间的“战略互疑”,使亚太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为应对美国攻势,俄罗斯积极调整亚太战略与政策,加强与中国等亚太新兴国家的战略协作,以合作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几个月来,围绕着潘基西峡谷的车臣恐怖分子问题,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不断恶化。曾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本是“兄弟关系”的格鲁吉亚,为何一直与俄龃龉不断,甚至到了断交的边缘? 其实两国矛盾由来已久。首先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这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18.
傅守祥 《求索》2007,(4):186-188
作为一个颇具多价性的、富有争议的文学母题,作为古希腊文化对人类命运与生存境况的特别关注,俄瑞斯忒斯主题始终内蕴着古老而又常青的生命回响和神圣启示,各个时代诸多戏剧家借助它展现和寄寓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现实悖谬的反抗。法西斯统治下诞生的存在主义戏剧《苍蝇》,借助俄瑞斯忒斯主题的现代性呈现,明确而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由生存的问题,并以“行动”的选择与“自为”的存在作出了颇具现代意义的绝望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正廖仲恺是受到孙中山委托参与黄埔军校筹备与创建第一人,从参与筹措到与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协商确定在广州创办党义军官学校并主持建校,代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后任黄埔军校首任党代表以及所有驻广东各军总党代表,全力支持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积极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他与中国共  相似文献   

20.
正加伦将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帮助孙中山创建了黄埔军校和国民党党军,辅助蒋介石筹划和幕后指挥了北伐战争。后来因为蒋介石叛变革命,加伦愤而回国。离开中国后,他主要做了两件大事,都与中国有关。国民革命军的"幕后指挥"1924年,孙中山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主张,并派"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