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正>连队干部说,她是一个好职工;连队职工说,她是一个好党员。她,就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职工张丽华。张丽华是团场成长起来的军垦第二代,不仅是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而且被公认为团场妇女的学习标兵。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赞誉。2006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兵团、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敢吃"螃蟹"不畏难在一八三团,张丽华是运用新技术种植甜菜的第一人。张丽华最初承包的土地位于连队南干灌渠下游,是团场周边典型的"戈壁地",没有人愿意承包。2001年,张丽华率先承包了  相似文献   

2.
今年36岁的朱传英,在承包的8亩土地上依靠科技,大胆投入,巧调作物种植布局,精耕细作,三年获纯利5万多元,用辛勤和汗水筑造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巾帼科技致富明星。 在团场土生土长的朱传英初中毕业后,便在糖厂上班,成为制糖车间的一名制糖能手,1998年团场工业企业改制后,她跳进农门与土地结上了情缘。 这年的冬季,从来没有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买来了10多本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从头学起了农业知识。连  相似文献   

3.
1996年,王志军携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从河南来到二师二十二团一连工作。连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怕困难,默默地与困难作斗争,那年,他们在连队承包30亩甜菜,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到了年底,收入还不够维持家庭生活的。王志军夫妇有着不服输的个性,心里盘算着,既然来到这里,就必须适应团场环境。1997年因工作需要,他调入二连从事机务工作,他在冬闲时积极参加团、连举办的"科技之冬"培训,不懂  相似文献   

4.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5.
农九师团结农场职工郑远伟,自1992年租赁承包连队15亩土地以来,每年用50%土地种植瓜菜,50%土地种植甜菜,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2002年他又承包30亩地,加上原来15亩,共承包45亩土地,再次夺得甜菜、瓜菜双丰收,年获净利2万多元。连续多年被师、场分别评为先进生产者、种植能手,还被师工会推选为民主管理会成员。 今年3月16日,笔者同农四连连长魏新,登门看望和采访这个连续10年盈利的共产党员。采访中,郑远伟介绍说: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减轻职工负担的同时,不增加企业的负担?一二五团的经验是:以廉政促减负、以科技带减负、以政策保减负。 一二五团棉花种植达十万亩,若以每个劳动定额为25亩,则需要四千名棉农进行承包;若每位棉农减负1000元,团场就会减少利润四百万元。这对于长期坚持让利职工、负担较重的团场来讲,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困难再大也要减负。一二五团党委通过对团场实际情况及职工负担的综合分析,大胆而切合实际地制定了以廉政促减负、以科技带减负、以政策保减负的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1992年,刘述珍和丈夫陈跃辉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来到了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远团场,从一个年轻的姑娘到中年妇女,20年的戍边生涯,锻炼了她坚强的毅力,造就了她无怨无悔的戍边情,在二师三十六团五连扎下了根。她抓住团场种植结构调整的大好政策,从信息咨询开始,大胆种植,大胆实践,精心管理,一步步将理想变成现实,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圆了致富梦。2005年,刘述珍和丈夫陈跃辉承包了40亩连队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农二师二十五团以开展"科技之冬"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服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团场女职工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周丽是该团六连一名参加工作仅10年的女职工。2002年团场推行土地长期固定承包政策,她承包了连队的110亩土地,当年由于管理不善,她亏了本。年底冬闲时,她积极参加团工会举办的"科技之冬"农业技术培训班,边学边总结经验,寻找种田窍门。2003年她加  相似文献   

9.
任永太是农八师一四八团最偏远的二十九连的一名普通党员。今年40岁,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关心帮助同志的事迹,数不胜数。尤其是2000年承包土地以来,他大胆运用科技、凭借科学管理技术,以勤劳踏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承包的64亩土地上,创下了连续5年棉花籽棉单产300公斤以上,累计向团场交售籽棉100多吨,个人纯收入达12万元。2000年被农八师石河子市授予“百优农工”、2002年荣获农八师石河子市“劳动致富能手”称号,还多次被团场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被自治区授予“劳动模范”。2001年春,连队遇风灾,…  相似文献   

10.
正九师团结农场二连职工潘国营2002年参加工作。第一年种植承包70亩甜菜和打瓜,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懂,在父母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当年喜获丰收,纯收入1.5万元,这给他今后的工作增添了信心和勇气。潘国营深深意识到:种地也要讲科学,傻干蛮干是不行的。他积极参加团、连两级举办的农业实用技能培训班,电视里播放的《农村天地》、《致富经》是潘国营最为关注的节目,还经常到团、连职工书屋借阅种养科技书刊。凭着一股钻劲,潘国营掌握了一整套农业种植新技术,成为农业生产中的  相似文献   

11.
漫漫致富路     
今年36岁的王兰华是农二师二十七团五连的一名承包职工。他承包了20亩地,又是一个大田班长。由于他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又是个家属,家中兄弟姐妹5个,排行老三的他14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给别人放羊、打工,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他放一年羊,别人给他两只羊作为一年的工钱,依靠放羊和打工挣来的钱减轻过重的家庭负担。1994年元旦结婚后,王兰华夫妇开始参加连队的土地承包。由于连队土地紧张,加上没有种地经验,承包了20亩地种甜菜,当年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领到钱后,他立即买了10只羊,从此走上了种养结合的道路。王兰华虽然文化不高,但他特别爱学习、好钻研,经常买科技书刊和科技光碟,认真学习,并用于自己的种植和养殖实践。每年连队办的科技之冬他总是一天不漏地认真听、用心记。  相似文献   

12.
正她叫杨巧英,是八师一四一团十四连一名普通职工,2002年来疆参加工作。工作后一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从2012年开始,她通过种田加养畜的方式,依靠100亩棉花和养殖的100多只羊,这两项年收入达20万元,圆了她的致富梦。2008年杨巧英承包了100亩棉花,由于连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自己缺乏科学种植方法,田管时管理不到位,棉花单产还不到300公斤。近几年随着团场"三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引进新技术和种植新品种,对职工科学种植要求也越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名普通的职工。多年来,他学科技、用科技,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自己多彩的人生;用真心、爱心、热心扶贫帮困,先后帮助十几户困难职工脱贫致富。他,连续8年被评为农九师庭院经济先进个人和种植能手。1995年至今被农九师、一六三团评为先进生产者。2002年5月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2004年9月被授予劳动模范。他就是农九师一六三团七连职工谭祖芬。谭祖芬1969年从四川支边来到一六三团,他当过炊事员、干过大田班长、种过地养过畜,一干就是30多年。1983年,团场实行土地承包。这一年,虽然谭祖芬使出了浑身解数,可他承包的32亩地还给他带…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辣妹子,短短十几年,成为团场数一数二的林果承包大户,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领头人,成为诚实守信的典范。她就是农四师六十七团四连职工梁翠明。1998年,该团四连调整产业结构,引种了100亩红提葡萄,因没人种植过,投入较大,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5.
2002年,马洪彬夫妇种植的110亩棉花又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380公斤,纯收入7万元,成为团场走科技致富道路的领路人。 2002年初,马洪彬在农五师九○团鼓励职工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走科技兴农政策的激励下,毅然在自己承包的110亩棉花地里安装应用了第一套引进以色列产的地埋式远程控制系统,并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认真操作,在棉花灌水、  相似文献   

16.
<正>段吉胜、严琼华夫妇是农二师三十六团林园一连职工,他们俩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精明的头脑和科技知识共同创建了和谐美好的家园,成为"和谐小康家庭"示范户和团场职工学习的楷模。1993年、段吉胜和妻子响应团场的号召承包了15亩梨园,由于当初香梨行情不好,他种植的梨园连年亏损,他还要负担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一家人连生活都难以维持。  相似文献   

17.
见到陈胜利时,他正在果树下剪枝,个子不高,黝黑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灵气和精明。刚来农九师一六三团五连时,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当年他承包的20亩甜菜亏损2000元。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41岁的李自成是农七师一二四团十八连职工,他在种植上大胆、有股闯劲,因此大家都叫他"闯王"。2010年种植的900多亩棉花纯收入150万元。从2008年开始,职工在种植上自主经营,李自成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就开始大显身手,收入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9.
农二师三十三团二连职工李树华通过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走上了科技种田、勤劳致富的路子,每年纯收入逾万元,被人们誉为“科技致富的女强人”。李树华今年41岁,1987年从四川来到这个团承包土地,一干就是十几年。其间,她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信心,也有过气馁。一开始,他承包了连队40亩棉花和35亩水稻,由于没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只知道蛮干,力比别人出得多,产量却比别人少,一年下来的收入只够吃饭。李树华心里打了退堂鼓。2003年冬季,李树华参加了团场举办的“绿色证书”学习班。通过近一个月的系统培训,她充分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懂得了…  相似文献   

20.
<正>农九师一六三团北区四连职工姚新林夫妇依靠科学,不仅种植大田,还承包蔬菜大棚,成为团场田园并举增收的佼佼者。2006年,踌躇满志的姚新林种植了35亩打瓜,刚上岗的妻子马玉霞承包了一座暖棚,夫妻二人准备并肩作战,早日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