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 1993年11月21日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使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效率和公文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使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行政机关对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及其处理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相似文献   

4.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化、制度化迫在眉睫,2001年1月1日施行的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公文的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认真学习贯彻新<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布告、公告、通告和公报都是公开发布的知照重要信息的公文,在写法上、文体上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因此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从制发机关及公文性质看,“三告”过去都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其中,各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布告、公告,也属于司法公文.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11月21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未将布告列入国家行政机关公文范畴.其具体区别是布告过去多由省、市、县政府机关发布;  相似文献   

6.
函.是行政机关(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略)的一种办公行文方式。《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九条第十一款规定:“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其功能主要是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问题、  相似文献   

7.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行政许可办理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罚没财物的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罚没财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机构(以下统称“执法机关”),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保障和监督本市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以下称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适用行政监察法和本条例。 行政监察法第二条所称"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  相似文献   

11.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保证规范性文件质量,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市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以下统称经营者),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有关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必须遵守本条例。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布日期 ]2 0 0 4 9 1 7[施行日期 ]2 0 0 4 1 0 1[文 (令 )号 ]第 4 1 9号令[公布日期 ]2 0 0 4 9 1 7 [类  别 ]行政法·人事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 ) ,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适用行政监察法和本条例。行政监察法第二条所称“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第三条 监察…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国家行政机关高效能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上海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管辖区域内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和公民,均应遵守《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第三条 市和区、县卫生局主管本管辖区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政监察机关和任免机关(主管行政机关)均有权调查处理。至于调查处理应履行的程序,则仅有《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监察部第1号令)作出了相关规定,该办法由监察部制订,其第二条限定只适用于监察机关,没有规定也不可能规定适用于其他行政机关。因此,迄今为止并无适用于主管行政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的程序性规定。根据《行政监察法》第十八条第(四)项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监察机关有复查权;对仍不服复查决定的,上一级监察机关还可…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了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8.
报告与请示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上行公文文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而错用.例如单位需要上级拨款,常写《关于请拨……款的请示报告》.就连干部要求调转,职工请求困难补助等事项,某些主管领导也常说:“你先打个报告吧,我们研究后再定.”总之,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报告”才是一个文种,而“请示”不过是个动词.有的单位领导在审核、签发文书人员或承办部门起草的公文文稿时,还特意在“请示”之后加上“报告”二字,以求“完整、准确”.因此,将请示与报告混用或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的错误,至今还常见到.其实,报告与请示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国务院办公厅1981年2月27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和1987年2月18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都明确规定,报告与请示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公文.针对某些机关对此注意不够的问题,1993年11月21日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更明确地将报告与请示分为两个不同类别的公文.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及以前发布的暂行条例也都做了类似规定.强调“‘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不应当在非请示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技术创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专利纠纷的行政处理和调解以及有关专利违法行为的查处等专利保护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公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将其明确定义为“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公文种类。根据这一性质,我们在使用公告这一文种时一定要慎重。首先,公告属公文,有较强的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使用时不可随心所欲,自行其事。其次,公告属告知性公文,一般上行下达的事项不宜使用公告。第三,公告宣布的是“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是事关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重大事项,一般事项不宜使用公告。第四,公告的使用范围窄,发布公告的一般是国家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司法机关,至于企事业基层单位、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