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年初赴台湾采访前,我曾向香港光华新闻中心申请专访马英九。光华新闻中心是台湾地区“新闻局”设存香港的准宵方办事处,负责推荐台湾文化,并处珲来自香港记者的官方采访申请。很快,一位存那嗯工作的朋友就暗示我,千万别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香港、台湾总部的老板和同事们都比较懈怠,  相似文献   

2.
刘贵军 《湘潮》2014,(7):9-14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是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进行,并在他的亲自领导下解决的。1984年10月,当中英谈判达成初步协议后,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由衷地说:“今年做了两件事:一件是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还有一件是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其他事都是别人做的。”  相似文献   

3.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阐释“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其中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找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卜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1。这里,]F实上公开了中国在以“一国两制”历史性地解决香港问题以前一直奉行的一个“秘而不宣”的特殊政策:“暂时不动香港”以”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这一战…  相似文献   

4.
遍览国内有关研究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论文和书籍,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青年学者齐鹏飞在其论文中曾提到过邓小平早年有过在香港的几次经历外,其余几乎是众口一词地主观臆测:尽管邓小平从未去过香港,但却根据香港的实际提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构想。这种流行于学界的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显然有待澄清。溯诸史实,我们发现:青年时代的邓小平有过5次过香港的经历。邓小平第一次过香港,是在他年仅16岁的时候。当时,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怀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投身到了由吴玉章发起的四…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1日零时,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史册的一件大事。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将有哪些“不变”与“变”呢?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早已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九七”回归后香港社会的“不变”针对有些人担心香港回归后政策会变,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家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九七”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社会制度不变。他明确地说:“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给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指明了方向,中国政府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作了长期的努力和精心的准备,逐次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步骤,保证了香港按“一国两制”构想实现顺利回归。香港的顺利回归,既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又为澳门顺利回归起到了示范作用,还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和巨大的。值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我们对中国政府实现香港顺利回归的战略决策、战略步骤、回归十年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亲自指导用这一构想先后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于1988年6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这一大胆。新颖的设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与研究。一、“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设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1988年6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结束对香港的考察时说:“潜力、活力、生命力这三面方面的感受。使我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约52小时的行程中,李克强参加了20多场活动:听行政长官汇报,走访基层市民,会见香港各界代表,了解香港社情民意。登国金高楼。考察香港金融发展、未来方向……李克强给香港带去了中央的支持、期盼与祝福。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下)□成子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谈时间早已超过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大门仍然紧关着,这令等候在门外的各国记者们不免产生了一些猜测,但他们仍耐心地等待着。此时,谈判也已进入最后关头。针对撒切尔夫人的“不希望因为收回香港而影响贵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杨光斌 《廉政瞭望》2014,(21):58-58
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曾经是无数香港年轻人的偶像和人生奋斗的坐标,但似乎一夜之间.李嘉诚由英雄变成了部分香港人眼中的“恶霸”。现在一些香港年轻人把自己生活的困境、失业和低收入都归罪于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富豪们。这绝对是观察香港社会的指标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之前,中国共产党关于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始终是“暂时不动,维持现状”,以便“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本文即对此方针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其深刻原因和重大意义作了具有说服力的阐述和恰如其分的分析,指出这一方针是80年代初香港问题得以最终解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正气》1997,(6)
船王之子(二)──香港候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董建华曾告诉记者,他最崇拜的政治人物是邓小平,其次是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公司与友人谈生意时,他都是让手下去谈,尽可能的将私谊与公事分开处理董建华为人诚实、平易近人是香港各界无不称道...  相似文献   

1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自党的十五大以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成功运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理论,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观点摘要本刊记者王梅1995年11月2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20多位学者围绕如何学习、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展开讨论,现将主要观点分述如下:邓小平社会...  相似文献   

15.
1981年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和平统一工程来说,是一个最关键的年头。这一年所决定的关于台湾、香港问题的事情,都对后来历史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几乎都与这两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邓小平与廖承志。  相似文献   

16.
刘霄 《廉政瞭望》2014,(9):15-15
最近,一段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小便,被拍后父母与港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厕所排队人太多,难道让孩子憋着吗?”孩子母亲无奈地说,她用一片尿不湿接着,并没有弄湿地面。这一次,网友们大多站在了内地游客一方。  相似文献   

17.
1984年5月15日起,耿飚副委员长参加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耿飚认真进行了会议发言准备。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采访,却使耿飚陷入了一场严重的政治事件中。 事情的起因是关于香港回归后是否在香港驻军的问题。在当年的“两会”期间,香港记者到处采访,打探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决定。  相似文献   

18.
李鹏总理在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相信,有全国人民作后盾,在600多万香港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一定能够成功,香港一定能够长期保持繁荣稳定,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这不仅是一种愿望,而且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冷静观察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实实在在根据的。(一)我国政府对香港采取了正确、坚定的政策,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香港长期保持繁荣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建国之初,我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制订了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举国上下迎接香港回归的大喜大庆的日子里,我们更加缅怀“一国两制”的发明者邓小平同志。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顺利的新局面。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大问题。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一国两制”构想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9月,他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初…  相似文献   

20.
香港回归与祖国统一大趋势——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启示姚电曾建平1997年7月1日,历史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在经历了150多年殖民统治后,香港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香港的新纪元就要到来。抚今追昔,重温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