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国峰 《求索》2012,(1):98-100
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人本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笔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具有更加深层次的生命内涵诠释,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要求在于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要求在于以人的生命本质之完善为归旨;以人为本的实现路径应以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为现实根基。因此,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应尊重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促进人的生命本性的圆融,创造和完善人的生命本质,使人真正成为"人"。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实践哲学进行研究,有三个前提性的问题是绕不开的:一是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问题,三是马克思对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问题。为不断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纵深化,我们需要明确,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哲学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精致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要为现实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哲学是介入现实的实践力量;实践并不是哲学的实践,而是感性的实践,是"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依靠的并不是哲学的实践力量,而是感性的实践力量,是现实的主体("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孔扬 《前沿》2012,(9):35-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的真正含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演,而是以"历史"作为新的解释原则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历史观,也是世界观——把"世界"看做"历史"的新世界观。马克思所实现的这场哲学革命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前提和思想的前提,牢牢把握住这个双重前提,乃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出场缘由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现了怎样的哲学革命是解读马克思的前提性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学术界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各部门哲学隐含的独特理解、生存论解读、现代性批判与本体论批判的出场路径解读,以及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等诸种争论。实际上,在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概念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世界概念的历史演化"、"实践概念的三层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即‘改变世界'"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概念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独特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是历史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7.
周睿 《求索》2012,(11):148-149,18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在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内在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通过批判旧哲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出发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强调人内在于物、物包含着人和人的实践,在肯定人的自然物质前提和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本原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化、自然的人化以及意识的社会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足点、思维方式、"物"的理解、哲学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彻底性以及哲学的内容、宗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李成旺 《思想战线》2012,38(5):70-73
马克思哲学把人的自由实现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之上,真正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抽象自由观,因此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哲学自创立至今,也始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面临广泛争议和严峻挑战,承受着诸多消极评价,其原因既由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其批评者未能在本质层面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独特哲学智慧。认真梳理马克思哲学所受到的消极历史评价及其根源并作出积极回应,是马克思哲学有效走向当代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在全面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方面的努力,对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负面评价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不同学科都有自身特有的处理或判定的"事情"(对象),哲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判定方式就在于其对"事情"处理方式的特质性.概括地说,哲学要面时或判定"事情"的类型和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从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维度透视其面对的"事情"判定方式可以界分为3个判定"事情"的阶段(方式),即古典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本体论建构、近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知识论抽象与现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整体性还原.对"事情"本身的本体论建构以概念和逻辑的抽象为预设前提,所追求的是一个与现象世界根本有别的完整的"神"(本体)世界,因而造成世界的二重化;对"事情"本身的知识论分析虽然使哲学的指向发生平移,但由于其蕴含主客分离的内在逻辑,并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解关于"事情"的知识,使得"事情"本身失去了原初蕴涵的完整性特征;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的整体性还原,其立足点在于超越世界的二重化和自我与对象的二元对立,试图在返回"事情"本身的过程之中呈现出本真的"生活世界".正是在这样现实历史的背景下,才能从历史的根基和现实的条件方面深刻理解马克恩哲学的实质.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基础上出发,恢复了哲学应有的判定"事情"本身的原初方式,使哲学在真正意义上回到了"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契合了后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化"的走向,成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实践逻辑上,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的现实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维度,在批判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时肯定其历史价值成为马克思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基本共识,而揭示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和以"历史性"消解超历史的"非神圣形象的异化"的批判深度则使马克思走进后现代哲学道路;在辩证逻辑上,马克思追求"否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方法论自觉,与游戏规则法、解构法等强调知识的断层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08,24(3):26-29
马克思在直面现实、直面现实的人、直面实践、直面问题中终结旧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变革,创立了一门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从根本上说是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和实践发展过程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马克思思想走向当代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哲学世界二重化的历史嬗变一直伴随着哲学自身的阶段性发展,这一古老的理论设计和概念内涵不断地被激活、充实和转型,并隐含在哲学不同样式的自身之变化中。希腊哲学在面对变换不居的感性世界时,借助于早期形而上学对本体的追问,凸显了理念世界的价值重要性,理念世界的永恒性保障了知识与价值绝对性,所有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两个领域的划分是形而上学的必然选择。究其根本,世界二重化理论就其实质上是思维自身在对本体探究过程中的二重本性的展现。随着世界二重化理论的确立,对二者紧张关系的消解也随之展开,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都试图突破这一两难境遇,尝试通过思维自身来调适二者之关系,但均没有达到最初的理论预期。从现实的历史维度观察会看到,真正完成这一任务的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只有马克思真正消解了世界二重化的抽象的思维本性,从实践层面重新理解世界二重化的本质规定,在突破西方哲学的抽象性的世界二重化的同时,彰显出自身哲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7,42(9):26-28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使哲学从"天国"返回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从"本体论"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李楠  高燕宁 《前沿》2010,(7):36-38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凸显马克思实践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出发,梳理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实践观,建立科学实践范畴的理论发展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具有的世俗性、批判性、历史性的理论特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概念所起的标志性作用,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成熟同样离不开实践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实践是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利器,但将实践奉为至高无上的宝物,同样也是在塑造一种低级的形而上学体系。实践与唯物主义并不是同一层级的哲学范畴,将它们并列起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原意,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与唯物主义哲学范畴有本质区别。实践唯物主义在取消实践与唯物主义范畴区别的同时,也将自身限定在了非哲学世界观范畴,沦为感性经验性概念,无法刻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丰富意蕴和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三个维度的批判都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一般哲学意义。第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头足倒置既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征,也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特征,进而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展逻辑",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泛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马克思走向"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路;第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自由观的批判,得出自由的实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创建新国家的结论,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立场的转变,为自己确立了创立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马克思的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上都已不同于黑格尔思辨、抽象的唯心主义,也显示出其在实践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上与黑格尔哲学具有根本的区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使"马克思成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莱茵报》期间的政治斗争实践活动,使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对利益的进一步探索使他从“理性的天国”中“回到人间”,来到了“科学的人口处”,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自觉清算与批判,实现了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并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