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尚昆是1940年底从太行回到延安的,一直到1947年撤退。他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六、七年。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试着对杨尚昆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作一简述。“延安整风是很伟大的,不然全党的思想统一不了”杨尚昆是1940年底回到延安的。那时,延安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七大,把各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都召了回来。但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形势骤然紧张,会期被迫推迟,杨尚昆等也就留在延安。杨尚昆回到延安不久,中央决定由他协助王稼祥管理华北委员会的工作。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组,他仍任北方局书记…  相似文献   

2.
1945年10月至1965年11月,杨尚昆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一职。杨尚昆曾说:“中央办公厅是中央的办事机构,掌握党的全部机密,把我放在这个位子上,体现了毛泽东对我的信任。”然而,1965年11月,杨尚昆突然被免去中办主任职务,不久“外放”离京,接着,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被监禁长达12年之久。不过,关押批斗并没有改变杨尚昆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3.
在原空军副司令员何廷一将军家中,我看到了何老为悼念杨尚昆所作的挽联:“任劳任怨名传万古,尽职尽责功盖千秋。”从中了解到他和杨尚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  相似文献   

4.
他是藏族人民的骄傲杜梅萍丹珠昂奔永远记住这一天:1992年5月31日下午,他以《藏族文化发展史》个人专著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奖的殊荣,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仪式上,杨振宁博士握着他的手说:“你是藏族,不容易,不容易!”杨尚昆主席也对他说:“年轻人,祝贺你!...  相似文献   

5.
《杨尚昆日记》是杨尚昆同志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宝贵遗产 ,生前已交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加以编辑后出版。杨尚昆同志一生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一职 ,从 1 948年至 1 96 5年 ,即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是中国的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杨尚昆在担任中办主任这一重要职务期间写下的日记 ,真实地记述了这十几年间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 ,详细记录了中央一些重要会议的基本情况 ,同时也涉及他的家庭和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许多内容都是鲜为人知的。经授权 ,本刊独家首次选载《杨尚昆日记》。本期选载的是关于 1 949年 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分。除对个别错漏文字作了订正外 ,均保持日记原貌。  相似文献   

6.
刘岩 《廉政瞭望》2014,(10):50-51
上将是我国现在最高的军衔等级。 本来在1988年实行的军衔制度中,还专为军委主席、副主席设有一级上将。但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说:“邓(小平)主席一直讲他不要军衔”.“我是武衙门里的文官,也不要军衔”。于是,1994年取消了一级上将的设置。  相似文献   

7.
他是学生出身的红十五军创建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奋战在鄂豫皖与川陕两个革命根据地。为了革命理想,他别亲离家,改名匿迹,牺牲在长征途中,半个多世纪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就是与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等并称为“从重庆走出的红军将领”——周吉可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是一位信仰坚定、贡献卓越的共产党员,同时又是一位开拓进取、学识渊博、心胸坦荡的文化人。杨尚昆曾经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然而在他短暂光辉的一生中,却经历过三次悲壮曲折的爱情。生活的落魄打碎了爱情初“梦”瞿秋白的初恋发生在他中学时代,初恋对象是“青梅竹马”的姑表妹———金君怡。那时,几乎每逢寒暑假秋白都要随母亲去贤庄探视大姑母和外祖家。大姑母家在贤…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07,(7):14-15
今年7月5日,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杨尚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生前,杨尚昆非常关心家乡,曾经三次回乡——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生节俭,不务奢华,在使用筷子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上,就表现了他简朴的生活习惯,以及他“甘心做平民,不愿做天子”的崇高人格。 1949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吩咐卫士:“今天我要在家里招待客人,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你们准备一下。”毛泽东很少留客吃饭,更少亲自吩咐工作人员提前准备,这次如此重视,来客自然特别。工作人员七手八脚很快准备完毕。此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走进餐厅巡查,当他眼光触及桌面上那用旧的瓷碗,特别是那几双霉变后黑乎乎的竹筷子时,觉得毛家餐具实难登大雅之堂,于是便对卫士李家骥说:“你到招待科弄些好点的餐具来。”小李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主任,主席反对摆阔哩。”杨尚昆说:“这次例外,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倪良端 《湘潮》2006,(8):14-15
几句见面话,拉近了留过洋而实践经验“不丰富”的杨尚昆与行伍出身、战功赫赫的彭德怀的距离1933年底,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派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从瑞金赶到红三军团报到。在军团指挥部,穿着一身褪色的军装,打着整齐的绑腿,面含笑容的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迎上前握住杨尚昆的手,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欢迎,欢迎你呀!我代表红三军团全体指战员欢迎你到任!”有点腼腆的杨尚昆诚恳地说:“带兵打仗我是外行,到中央苏区的时间也不长,望你多多帮助。”爽直、谦逊的彭德怀说:“我年龄虽然比你…  相似文献   

12.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3.
杨罔公轶事     
杨罔公,又名杨尚述.1898年3月10日生于四川潼南县双江镇的一个地主家庭,15岁参加革命.自称“是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1918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进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回国从事革命活动。他曾变卖家产.充做党的经费。居住在重庆时。他的家成为同志们接头、休息的场所,吴玉章、刘伯承等同志都是常客。杨尚昆曾叫忆说:“罔公四哥是我早年的革命引路人,那时我们家就可以成立一个支部。”  相似文献   

14.
1992年5月,在王近山逝世14周年之际,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老战友们撰写、编纂的纪念文集《一代战将·回忆王近山》。已经退休的邓小平亲自题写了“一代战将”四个字,当时的中央领导江泽民、杨尚昆、李先念等也纷纷题词悼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曾相当流行。随着历史的大幕揭开,人们逐渐弄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但对其中所谓“半个人物”仍感到费解。前几年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向世人洞开一角,透露了这“半个人物”就是后来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通过打听和查询,笔者得知当年的老战士、徐以新的夫人陆红女士依然健在。是她的诉说,还有杨尚昆和一些老同志的回忆,使我们寻觅到一些徐以新的足迹,同时也揭开了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6.
杨尚昆被邓小平称为“革命元老”。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同老一辈革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如实地记载他们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周勇 《党的建设》2011,(6):62-62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时,共产国际派代表指导并出席了会议,他们将中共“一大”文件带回了苏联,保存在共产国际的档案库里。195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访问莫斯科,要求苏共中央把原共产国际有关中共的档案交还中共。苏共经过仔细研究,答应交还一部分。于是,杨尚昆从莫斯科带回了几箱档案。这批档案作为党内的重要机密,保存在中央档案馆。  相似文献   

18.
1940年底,杨尚昆从太行回到延安,一直到1947年撤退,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六七年。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杨尚昆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整风是很伟大的,不然全党的思想统一不了” 杨尚昆是1940年底回到延安的。那时,延安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七大,把各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都  相似文献   

19.
杨尚昆(1907—1998)这位资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被邓小平称为“革命元老”。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经受了许多磨难,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始终没有动摇,因为这种信仰,是在跟随毛泽东的长期革  相似文献   

20.
杨闇公轶事     
杨公,又名杨尚述,1898年3月10日生于四川潼南县双江镇的一个地主家庭,15岁参加革命,自称“是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1918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进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回国从事革命活动。他曾变卖家产,充做党的经费。居住在重庆时,他的家成为同志们接头、休息的场所,吴玉章、刘伯承等同志都是常客。杨尚昆曾回忆说:“公四哥是我早年的革命引路人,那时我们家就可以成立一个支部。”杨公多谋善断,有杰出的组织才能。他在担任中共四川地委书记期间,不仅要秘密领导党的工作,发动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