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郝遥 《新湘评论》2005,(5):30-31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堪称一部不朽的史诗。在史诗般的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作为统帅、战士、诗人的毛泽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戎马倥偬间,也不辍吟哦或默涌。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毛泽东写下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8首与长征有关的诗词,从而形成了他一生中诗词创作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2.
作为革命家和军事家,长征是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战略转移的得意之作;而作为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10月长征途中的《七律·长征》,堪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美妙结合的典范之作。毛泽东十分喜欢自己的这首诗,一生中至少有五次书写《七律·长征》赠给别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是其整个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十六字令三首》 《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多首诗词作品,这一时期是他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这些诗词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那些惊险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对红军指战员起...  相似文献   

4.
正"万里长征,千折百回,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毛泽东曾这样谈起长征,但他却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以一个诗人的眼界描绘了长征途中的高山峻岭、险滩激流,让这些山和水映衬了红军长征中那些崇高壮烈、动人心弦的战斗场面和情景,使血与火、灵与肉搏击的战略退却和远征增添了诗情画意。毛泽东在长征期间的诗词作品,大体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七首。这些诗词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变成真正的史诗,定格在国人心中。  相似文献   

5.
《长征组歌》是一部大型声乐作品,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取材于肖华的组诗。题目为《长征》,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于1965年.1934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由江西到陕北的战略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震惊中外。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肖华创作了《长征》组诗。《长征组歌》描绘了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现了工农红军的英雄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全曲共分十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  相似文献   

7.
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七律·长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引人深思的东西。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  相似文献   

8.
正在红军留下的诸多篇章中,哪一篇最能概括红军在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干里转战征途上的艰辛困苦,最能展现红军在空前绝后的两万五千里征途中的英雄气概,最能表达红军欲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而翻雪山过草地的大无畏之豪迈呢?它就是毛泽东在1935年秋天挥笔写就的宏伟诗篇《七律·长征》。这首人们传颂了千百回而气吞山河、荡气回肠的《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红军两万五千里征途上遇到的挑战和艰辛,表达了红军队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最后获得胜利的豪迈心情。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第三场,根据毛泽东诗篇《七律·长征》而由军旅作曲家彦克与吕远创作出了小型混声合唱作品。这首充满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9.
苏若群 《党史文汇》2016,(10):55-60
正一般认为,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之后,共产国际领导人对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才有了解。但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年内,连同陈云的报告在内,至少有六种信息来源让共产国际了解到红军及其长征的情况。一、1934年11月《真理报》的文章1934年11月14日,苏联《真理报》发表署名"Α·Γ·于上海"题为《争夺四川的斗争》的文章,系据《中国评论》周刊、《上海日报》《密勒氏评论报》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云梧 《党史文汇》2006,(10):27-3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撤离,到次年同期到达陕北,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险、最壮烈、最灿烂的一页,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亲临、亲见、亲历了这一切.人格的光辉,诗情的奔涌,他连连哼成《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和《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绘制成一组崇高壮美的艺术画卷.这些诗词,洋溢着巨大的魅力、感染力、震撼力,读后令人深省,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1.
<正>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5年10月19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精心运筹下,中央红军在清除内部错误路线的同时,成功粉碎外部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把中国革命重新引向胜利的道路。在总结长征历程时,毛泽东曾自豪地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本书是毛泽东于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由长征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组成,极具史料价值。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原始记录。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从文学角度看,《红军长征记》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集,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如实反映了红军战斗、行军、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吴忠礼 《共产党人》2006,(17):47-48
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宁夏和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的光荣历史,1967年当地基层政府曾在固原县什字乡和尚铺村修建过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没有碑文,正面为毛泽东给宁夏人民题赠的《清平乐·六盘山》。1985年,为了隆重纪念长征50周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六盘山顶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号《诗刊》上。创作时间注明为“1935年10月”。此说为中外采用至今。实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1935年9月。其依据是: 一、《七律·长征》是中央红军翻越岷山之后的即兴之作。据《聂荣臻回忆录》记述: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岷山山脉的重要关隘——腊子口,22日到达哈达铺。又据李安葆《长征史》记述:从哈达铺出发后,于9月27日,率中央红军到通渭县的榜罗镇宿营,在这里召开了榜罗镇会议。9月29日到达通渭县城,进行一天休息。1935年9月正是“三军过后”  相似文献   

15.
李喆 《党史博览》2011,(10):52-53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在长征时期,毛泽东有着相当多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能够反映出红军长征的艰难,同时也能看出毛泽东的豪迈革命情怀。在文中主要就以《念奴娇·昆仑》为例就长征时期毛泽东的豪迈革命情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友唐 《党的建设》2013,(12):63-64
一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毛泽东写有《七律·长征》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相似文献   

18.
李安葆  程安辉 《湘潮》2005,(10):13-14
毛泽东常以诗词反映革命斗争实践,表达自己的情思。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尤其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更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长征: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产期从毛泽东现已公开发表的67首诗词中,以红军长征时期的1935年和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创作的诗词为最多,每年各写诗词达8首。若将长征前夕写的《清平乐·会昌》和长征后期写的《沁园春·雪》算在内,则长征时期写的诗词多达10首。那么,长征时期就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最多的时期。为什么毛泽东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特别多呢?这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密切相…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认为中央红军已经“力竭心疲,精锐尽失,歼灭自在意中”.在革命队伍内部,有些人看到红军人数锐减(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只剩7000余人),也出现了悲观情绪.张国焘更是竭力散布“中央红军失败了”、“估计长征是失败”的悲观论调,妄图动摇军心.因此,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的历史意义,就成为教育干部、鼓舞红军指战员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的一项迫切任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不久,在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批判了张国焘的悲观论调,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对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艺术的概括.广大红军指战员也以喜悦的心情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采用各种方式庆祝长征的伟大胜利,借以教育、鼓舞自己和人民群众.当时,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总结长征战斗历程的,当推陆定一、贾拓夫合写的《长征歌》和萧向荣写的《长征曲》.这两首长征之歌在根据地军民中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党史纵览》2016,(10):16-21
正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粉碎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高举抗日救国旗帜,纵横征战十余省,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