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创造社成员中,鲁迅与郁达夫关系是很好的,他们1923年2月17日相识,历时十余年而友谊日益深厚. 鲁迅是郁达夫思想和事业上的诤友,他们相处很融洽.鲁迅与郁达夫不论思想认识、生活态度、文艺见解都有着明显差异,但他们求同存异,赤诚相见.郁达夫对鲁迅十分尊重,曾被郭沫若称“有点近于崇拜”.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鲁迅一生中少有的挚友之一。鲁迅在自己的日记中,把达夫称为“知人”,生动地记录了两位作家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鲁迅当时所处环境的险恶,人事变化的无常,使得他经常对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因此始而为友,终至离异的就很不少。而鲁迅同郁达夫却是始终如一,结交以后未曾有过笔墨相讥,还一  相似文献   

3.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大作家郁达夫先生在纪念鲁迅时说的名言。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难以忽略的存在,鲁迅的意义是怎么高估也不过分的。正如郁达夫所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当然就是这样的人物。仍然记得阅读鲁迅文本时的激动,无论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还是"惯于长夜过春时"  相似文献   

5.
说鲁迅幸运是因为鲁迅先生早早就去世了,我一想到他老人家假如活到现在就替他不寒而栗:以鲁迅眼里揉不进沙子的性格,以鲁迅嘻笑怒骂的文风,不被论敌们告个倾家荡产才怪呢!梁实秋、陈西滢、林雨堂、顾颉刚……他“侵犯”了多少人的“名誉权”哪,他给多少人造成了“精神损失”哪,而且都是能跟法院拉上关系的主儿! 幸运的是,那时候的文人们都还很  相似文献   

6.
也谈“公有制为主体”黄如桐近年来,在理论界一些同志中,各式各样贬低、动摇乃至否定“公有制为主体”的观点风行一时。大致有:“公有制是手段”、“公有制为主体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发展生产力是目的,哪一种所有制有利于经济发展,就应该发展哪一种所有...  相似文献   

7.
发动“西安事变”、改写中国现代史的张学良,日前以101岁高龄辞世,但在他回忆“西安事变”的口述历史记录里,他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国和世局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种种推敲和臆测。楔子主动提起最讳谈话题1989年6月1日,是张学良89大寿,王冀教授从美国来看他,出乎客人意料,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今天我忍不住,我对你们说,事情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就是一二·九那天,我对学生说,我可以代表蒋委员长,考虑你们的要求,我也可以代表你们,把你们的请求转达…  相似文献   

8.
良心几块钱一斤□牟丕志笔者的一位邻居靠坑蒙拐骗起家,成了大款,生活得很滋润。有人半真半假同他开玩笑:你这样不讲良心发财,于心何忍。他却回答得很干脆:“良心几块钱一斤”。记得在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有“公德几块钱一斤”一语,那是鲁迅讽谏一些人不讲社会公...  相似文献   

9.
肖淇 《今日上海》2010,(2):38-39
“谁是小区里最长寿的人?”“哪栋居民楼里的双胞胎最多?”“小区里哪条狗是最牛的狗?”……这些可不是电视节目中的智力问答题,而是一个名叫“七彩两湾”的社区网站所策划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荐书     
《创造》2011,(9):69-69
《历史的暗室》:后鲁迅时代的私家回忆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4月,先生之子周海婴作古,周海婴之子周令飞推出这本《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数万张由周老于不同时间拍摄的珍贵摄影作品将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1.
沉冰 《观察与思考》2008,(24):58-58
在我的记忆深处一直珍藏着这样一个回忆,一个关于幸福的红皮鸡蛋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我是个特别调皮的孩子,经常和邻居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当时玩耍的内容现在看来觉得挺可笑,甚至是很危险的游戏。用现在的话来讲,这根本就称不上游戏。甚至有几项绝对够得上“少儿不宜,切勿模仿。”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一直被全国青年视为精神圣殿,怀着一颗虔敬之心,记者驱车来到了著名的北大校团,并走访了北大团委副书记彭华彰,就“五四”的话题谈了起来。戴着近视镜,一副清浪的学者风度的法学博士彭华彩,在一间宽大的会议室里与记者对坐,侃侃而谈。“我认为‘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民族危亡之际,热血青年们提出的“外乎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又衍生了这样两大时代主题,一是救亡图存,另一主题是思想启蒙。作为‘五四’运动的准备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  相似文献   

13.
鲁迅处在“旧者已亡,新者未立”的过渡时代,在沉闷而苍茫的精神氛围里,启蒙者难以逃脱“中间物”的尴尬处境,这决定其精神角色的多重性。鲁迅的伟大首先来自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鲁迅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依附性。鲁迅不是中国第一个启蒙者,却是启蒙思想表达得最充分的现代思想家,他对中国人麻木、愚昧的品性有着最痛切的描述。人们把鲁迅当作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鲁迅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同情之理解”,也有不少世俗成见。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我社先后采访了杨振宁先生、杜维明先生和凌峰先生。他们分别从北大说开去,谈话涉及广阔的领域,有很深刻的见地。现编辑成一组纪念专辑,作为上一期北大百年校庆纪念专题的补续。日前,记者有幸在京采访到前来参加北大百年校庆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就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等问题,杨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杨教授说,我是西南联大毕业的,后来在清华研究院又读了两年。父亲以前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我小时候是在清华园里长大的。记得冬天时,常常和小伙伴们到…  相似文献   

15.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16.
难忘那一份乡情。为了追寻过去美好的回忆,多少年来,每当我从海外回到祖国大陆时,都想要探望台湾乡亲。后来才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北京“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那是台胞在大陆的大家庭,从那里可以见到或联系到许多乡亲。究竟哪一年与全国台联会接触,以后又有过多少次来往,我现在也记不清了。但是,有件事我深深记得,那就是出席参加198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记得当年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是林丽韫女士,她邀请我们参加研讨会。还记得那次与会的人数比较多,讨论相当热烈。会议结束时,邓小平和邓颖超等…  相似文献   

17.
金秋时节,建国50周年前夕,我受北京市台联选派,来到中央党校合籍干部培训班学习。在培训班里,我和来自福州的妹妹、来自厦门的堂妹以及来自江苏的堂姐,相聚在美丽的昆明湖畔。回想起自己的成长道路和生活历程,不由我思绪万千。我是一个出生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从小生长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厦门,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文革”前我家的籍贯填为“厦门”。但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在饭桌上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和弟弟妹妹:“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你们的祖父在台湾被…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 《今日广西》2007,(24):78-78
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学到“心”这个字的时候,老师说,“心”是一把铁勺子,正在炒豆。豆子会蹦啊,最后两颖豆子掉在了“心”外,只有一颗幸运的豆留在了勺里。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文章与思想,已经被长期困在一种诠释模式里,后来研究鲁迅的人“斤斤计较”,一天到晚根据鲁迅的著作“核对”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路榕 《人大论坛》2008,(12):26-27
“我是一个老贵阳了,记得当年查禁明火炉灶时,也有很多人反对,可是等到街道上的空气变得清新之后,没有人再怀疑这一举措,更没人愿意冉过回那种煤烟呛人的生活了”参加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分组讨论的何崇远一边回忆一边向其他代表娓娓道来,“环保立法刚开始执行可能会有阻力,但是大家在感受到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一定会打心底支持环境保护条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