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注理由: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近万人的"反日大游行",很多地方发生了针对日系车、日资企业的打砸事件。核心观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新动向:就中国南海水域和钓鱼岛争端所激起的民族主义而言,它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 相似文献
2.
3.
和谐世界建设是涉及各个国家、民族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和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文化和谐不仅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在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21世纪里,文化冲突因素在对世界稳定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长,建设和谐世界,文化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建设是涉及各个国家、民族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和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文化和谐不仅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在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21世纪里,文化冲突因素在对世界稳定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长,建设和谐世界,文化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7.
和谐世界理念与国家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宝村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3(6):51-54
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安全离不开软、硬实力的共同支撑。当前,软实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和内容,提升国家软实力已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和谐世界理念作为对人类文明价值的新思考和对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和升华,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发展和创新,蕴涵着丰富的软实力思想,对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仍然难以呈现下降态势,民族主义并非是全球化所能取代的过时的观念2012年的世界,强权的扩张、族裔集团利益的冲突、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传统的渗透与反渗透……此类影像接踵映入我们的眼帘。作为认同"我们"利益、排斥"他者"的社会思潮与实践,民族主义一次次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今天仍然还是它舞动"双刃剑"的时代。挑战世界国家格局:国家民族主义频现张力 相似文献
9.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推进多边合作,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避免各种文明相互敌视与冲突,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哲学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建设和谐社会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内外政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论断为我们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和谐世界重大战略思想,它要求我们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以世界历史理论的广阔视野,对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给予一条更加明确的路径选择。同时,这也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的到来提供了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崭新命题,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当前,构建和谐世界要牢牢把握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这两大命题。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往,在对立统一中互利共生,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以实现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观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重大创新和转型,中国维和则践行了这一理念.中国维和推动了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中国维和完善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和机制,中国维和积极致力于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的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奋斗终生的目标,也是毛泽东等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谐世界观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世界思想的继承,亦是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战略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构想,也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目标体系。它必然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诸多新的严峻的挑战,要求政府具备包括领导发展能力、行政整合能力、社会平衡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在内的核心能力。要围绕这些核心能力,大力加强政府行政能力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明是一个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对应的概念,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文明的多样性是指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一种客观现实.正是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中央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理念.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和谐世界"也是对多样性文明的内在诉求和应然结果,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思想界一个广泛、长久和相当重要的讨论议题,学者们为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讨,在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发展前景等问题上的研究获得诸多进展,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但是,现有的文献似乎忽视了对海外学者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论。本文立足于海外学者们的著述,旨在评介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状况,目的是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存在于当代中国这样一种无法回避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8.
LUO YANHUA 《人权》2008,(2):29-32
Between September 2005 and April 2006, China's national leaders made four significant proposal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bulldlng a harmonious world,t This shows that China, as a responsible country, is bringing to the intemational community its own concepts and ideas on how to cope with intemational conflicts. This action is a great effort and endeavor on China's part in resolving current intemational conflicts. 相似文献
19.
More than 50 years ago, the United Nations adopted the renowned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40 years passed since the adop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nd we are also celeb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adoption of the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Our gathering here in Bei-jing, which is themed on "respecting and promoting human right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is therefore important. May I extend, on behalf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guests, experts, scholars and other friends present on this occasion. 相似文献
20.
催化与嬗变:民族主义与晚清政府的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的衰亡是多种历史因素和多种历史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以新知识分子、士绅和革命党人三个社会群体为代表,通过分析民族主义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折射出民族主义在清政府衰亡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