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欢 《求索》2014,(3):11-14
在20世纪的革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始终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文化结构缠绕在一起,是与社会形态的转换相伴随的意识形态的转换和重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文艺理论的现代性生成正是在革命的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运动与社会历史诉求的结合和互动,历史化地看待现代学科史中的文艺理论体系是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的一个重要维度和视角。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生不仅是中国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回应,其建构过程也直接参与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及根据地文化建设,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的现代性探索的内在互动的一部分。将文艺理论建构的历史化过程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进程中,既是敞开理论研究的历史视野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于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当代性探寻。  相似文献   

2.
李胜清 《求索》2015,(3):168-172
作为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秩序的合法化依据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核心组织原则,文化总体性是一个语境化和历史化的文化价值机制。文化总体性与文化总体性的历史呈现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文化总体性的具体内涵正是在其不同历史呈现过程中得以对象化的。具体来说,文化总体性经历了三种发展形态,即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三种维度。前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总体性;现代性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物化的总体性;后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否定性的差异总体性。从根本上看,文化总体性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它主要表现为某种总体性的意向与运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以理性的主体性原则作为自我确证的基础。现代性凭借其反思性与超越性将自己变成一种最终的稳定性.成为现代主体和现代社会根深蒂固、安身立命的内在支撑。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性仍未能作为社会深层的和内在的机理和主导性文化模式全方位地扎根、渗透到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之中。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的中国语境,摆脱情绪化、表面化和简单化的问题分析,重新审视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愁乌托邦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中国审美现代性和中国经验的考察与把握,同时也结合对中国悲剧美学精神的理解而形成。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实践,它一方面从过去探寻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破坏了的、但仍具有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在多重文化叠合的当代语境中酝酿属于未来的力量。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内核,它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同时产生,二者互相叠合构成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蕴藉着巨大的、充满着内在张力的情感空间。乡愁乌托邦规定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红色乌托邦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目标,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审美现代性之路才能够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代语境通向未来。  相似文献   

5.
文化思潮的冲击,使东北民俗文化从被边缘化转为质疑主流文化的媒介,为东北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存语境,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影视创作。东北农村题材剧目以影像为基点,在元叙事语境的解构和民俗的审丑与狂欢中戏谑表达东北民俗的伦理价值,探寻大众娱乐化过程中民俗由"俗"而"雅"的基准,提升影视创作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6.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开始了合理化的建构过程,形成了自由、民主与批判等精神传统,并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各个层面。现代大学的精神传统,就来源于启蒙的现代性运动,通过科学、理性与民主的阐释,从而使大学升格为社会的"轴心机构"。中国大学的启蒙精神,也并不缺乏现代性的积极特质与价值诉求,但随着"现代性"自我建构的深化,却逐渐陷入了一种与"启蒙"背反的困境。在具体的实践语境中,权力、市场和知识勾勒出了中国大学启蒙精神困境的复杂面相。实际上,中国大学精神的现代性危机,也是全球大学"平庸化"的精神症候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李仲凡 《求索》2008,(12):193-194
现代旧体诗词在精神品格、语言形式以及写作传播机制等方面上具有非现代性的特征。在讨论现代旧体诗词的价值和入史问题时,不应该笼统地谈论现代旧体诗词是否具有现代性,而应该注意到它在现代性方面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特别是应该注意到它无法被定性或归入为现代性的层面。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是夹缠扭结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现代旧体诗词自身所处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现代性问题上的复杂性。对现代旧体诗词非现代性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旧体诗词的轻视或贬低。  相似文献   

9.
邓晓成 《求索》2012,(5):102-104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学以消费性和娱乐性为主要旨趣,呈现出直观化、故事化、信息化、肉身化等形态,形成以"养眼文学"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文学。"养眼文学"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灵滋养、思想提升、精神升华、性情陶冶或知识增长,而在于娱乐的实现、个体感性诉求的满足与视觉冲击的产生,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快餐化和文学价值倾斜,导致了文学泛化趋势和文学文体困顿,阻碍了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故而,从"养眼"回归"养心",是以"养眼文学"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大众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李建群  何小勇 《求索》2007,(10):129-132
当代西方的风险话语是在现代性反思的理论图景中展开的。对现代性本质的不同阐释和对风险与现代性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西方风险话语主要流派的标尺。风险社会理论重视现代性制度的形态转换和风险的政治应对,风险文化理论关注现代性的文化维度和现代风险的建构本性,风险的复杂自系统理论强调风险内生于现代性系统分化的复杂性,风险的“治理性”理论倚重于现代性知识/权力的管理效应和风险控制。梳理和借鉴西方风险研究的主流理论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风险观、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娱乐化生存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璐 《求索》2011,(4):125-127
在当代媒介社会中,娱乐是传媒文化主要功能和价值所在,是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必然选择,传媒文化在内容、表现形式、媒介市场、媒介功能等方面向娱乐化的倾斜姿态势不可挡,娱乐化成为当代传媒文化的主要生存策略。传媒文化以娱乐化为其生存策略是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多元力量的博弈之间达成某种平衡。虽然娱乐的泛化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一定意义上,传媒娱乐化有其合理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多元话语书写的场域。  相似文献   

12.
高奇琦 《前沿》2009,(8):10-13
庇护关系并非仅是前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在现代社会中,庇护关系以政党庇护主义的形式存在。庇护型政党是现代性和前现代性的复杂混合体,其现代性体现在庇护交易的组织性、隐蔽性和交易者人格的相对独立性上,其前现代性则体现在特殊主义、等级差别和工具性交易等特征上。现代性更多只是庇护型政党的外在面目,其庇护关系的根本仍然是前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3.
义乌是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从封闭的乡村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其中贯穿着义乌的人文精神。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义乌不可避免地历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义乌文化现在在习俗上表露着天行健与狂欢娱乐的对峙,在语言上进行着方言与官方语言、世界语言的抗争。文化的转型是互动还是吞噬,文化血脉的延续会是遗传抑或是变异、是会纯种抑或是混血,每一位乡民都在感受阵痛与喜悦。  相似文献   

14.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其理论语境是西方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没落,社会语境是现代化进程中时间和空间经验的转变。"日常生活转向"发生在上述语境之下,是西方思想-理论形态的重大转变。"日常生活批判"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是西方思想和学术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差异,汉语及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区都出现了分化,形成了各种地区方言,如彝族方言、傣族方言、藏族方言等。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虽然同一共同语的不同方言在语法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词汇、语音等方面已有很大区别,因此不同方言在语用上也产生了差异。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民族地区的语言学习者在方言学习上必须提高自身识别语境及驾驭语言的能力,即方言的语用能力。"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习者智力未来发展的潜力,提出了从学习者未来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水平差距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活动,对民族地区方言语用能力推进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著者在该书《后记》中说:“这是一部或许应该将其界定为法学理论属性的著作,因为虽以司法的现代性和现代化作主题,但在内容上已涉入现代性题域,通篇文字或许很难界定是在法律和司法阵地进行现代性理论思考,还是在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中谈论法律和司法论题。其实这并不矛盾,在解释学语境中,语境与话语对象需要实现‘等置’(Gleichsetzung)和融合;要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立场,文本的意义更多地是由‘能指’之间的‘嬉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运行机理,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外部表征及其过程。现代性包括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它们对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现代性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两种形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建立并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精神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既是多元的,更是一元的。文化现代性对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但文化作用有其条件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促成了监狱的改革、改良与变革,并在不断的改革、改良与变革中更加趋于理性和具有人文属性。尤其是现代监狱制度的构建,更是文化的产物,换句话说,是文化激活了监狱的现代性,当然,监狱的现代性又促成了文化尤其是监狱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监狱文化和现代性具有互动和互补关系。以近代以来世界监狱制度的变迁和中国监狱的改革改良为视角考量,便可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20.
文化促成了监狱的改革、改良与变革,并在不断的改革、改良与变革中更加趋于理性和人文属性。尤其是现代监狱制度的构建,更是文化的产物,换句话说,是文化激活了监狱的现代性,当然,监狱的现代性又促成了文化尤其是监狱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监狱文化和现代性具有互动和互补关系。以近代以来世界监狱制度的变迁和中国监狱的改革改良为视角。便可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