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国家民主政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程度.借鉴于西方代议民主的补充——协商民主,结合在我国已得到长期实践,取得丰富宝贵经验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实现方式.当前我国基层社会已初步具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条件,政治文明建设应首先从基层民主做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实现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广泛、多层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孟悦悦 《法制与社会》2013,(36):165-166
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协商民主理论,是对我国政治建设的一次跨越式发展,但是此理论毕竟形成于西方社会之中,在我国是否具有可发展的环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都未可知。本文根据大量的阅读研究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究探讨作为他山之石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又有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协商民主论已经成为西方一种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民主理论鼎足而立的新型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以其力图超越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的鸿沟而将二者融合的努力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而言,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探讨博客这一新兴的媒体在实现哈贝马斯民主理论所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中政党因素的缺位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中公共协商的主体是公民及其社团,这种理论倾向导致了政党因素在协商民主论争中的缺席。然而,公共协商与政治决策之间的非连续性和断裂性,要求公共协商在政治决策领域寻找合适且有力的政治代议者,这就为政党因素在协商民主理论中的重新出场创造了机会。因而,探讨协商民主中的政党因素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也是推动善治的重要途径,代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可能方向。然而,在我国是否存在真正的协商民主的实践,少数地方性、零散的协商民主的试验能否持续和制度化,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等问题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论。基于对顺德决策咨询委员会(简称"决咨委")制度的发展经验的考察和分析,论文指出协商民主在中国是存在的,并在地方层面不断发展和制度化;决策咨询是我国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尝试和取得的重要成果。顺德的决策咨询制度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作为20世纪晚期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必须经公民通过平等、自由的讨论从而达成一种共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公共参与作为新型的公民参与政治协商的形态,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媒体反应民意不足的缺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进了协商民主,而网络公共参与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也必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更加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程颖宜 《法制与社会》2013,(20):156-157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对于促进中国宪政建设、合法决策、公民参与和政治对话,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协商民主概念入手,分析协商民主多维度含义,并从完善政协制度、推进国家政权机关的协商民主建设以及发展基层民主协商等多个方面分析十八大后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十八大报告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发展至今,这一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协商民主这一概念的阐述来探究我国协商民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治协商制度与现代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处理政治事务、协调政治关系的一项民主制度设计,它的发展与完善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并且直接反映了政治文明进步.当代中国的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协商性民主.在当代中国,作为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建立协商机制的政治协商制度,正是一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的制度设计.作为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的一种制度性选择,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定”的行政决策机制由于“公众参与”之规定停留于一般要求,造成公众在机制中的“结构——过程”两阶段中角色断裂,进而使机制所追求的民主正当性目标落空。而强调公众参与的广泛与平等、重视理性与真诚协商、注重偏好转向的协商民主有助于修复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可能遗漏的民主性,美国行政决策中的协商民主在实践层面上验证了此种功能取向。由是,在我国行政决策机制中引入协商民主可成为一种增强决策过程民主性的选择性方案,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为此种引入提供了政治与制度基础。而协商民主要在行政决策中获得稳定性并持续发展,必需借助法律媒介使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政府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体现了与协商民主理论在一些方面的一致性,网络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成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新形式。但同时,要合理有序有效的实现网络政治参与,还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从场域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鼓励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它既与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相适应.也与发达国家的代表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场域理论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根据实践场域客观存在的协商民主形式,从协商主体、主题、具体形式、方法、程序等方面对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经验支持.进而说明这一协商民主形式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观念和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陈芳 《法制与社会》2010,(21):281-282
作为西方政治学界近二十年来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参与者之间地位平等、公民的普遍参与、对话和交流,参与过程中的权力制约,批判性反思,自由而开放的讨论以至于最终达成妥协和共识。本文在分析这一复兴的民主范式魅力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并提出其对我国民主建设的借鉴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上海市徐汇区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指出协商民主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徐汇区协商民主建设中也存在着协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协商主体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协商平台有待进一步拓展等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推进徐汇区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加快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调动多元主体,激发协商活力;丰富协商载体,深化协商程度等.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它的提出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基层民主实践的不断深化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在厘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的基础上,对积极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开创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新局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与公共新闻学是在西方政治学与新闻学领域兴起的对西方社会民主缺失的反思,二者皆强调公民作为主体参与政治的民主实质。大众传媒应促进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并对事关公共利益的问题作有意义的议题设置,引导公众思考和作出决策,提供公共论坛,呈现各种不同观点,积极地推动公共讨论和论辩,以推进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 ,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的一种制度性选择 ,在体现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政治协商制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民主宪政建设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最后20年,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在西方政治学界开始兴起、发展,并成为人们讨论研究聚集的焦点。作为一种可能的新型民主,面临着许多挑战,何以成为可能或者说能否成为可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基于此,从一种自由、平等、理性分析的视角来看,协商民主能够化解自由与秩序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能够在公开的理性下实现政治的合法性,解决现有民主制度的困境与挑战,是确实能够实现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协商精神与宪政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啸虎 《法学论坛》2002,17(1):19-23
在宪政建设及价值目标实现的诸因素中 ,协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立宪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协商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各种政治利益的协调应当是通过协商来实现的。建立协商机制的宪政意义在于 ,通过协商 ,达成宪法共识 ;而协商精神的贯彻和实现 ,则应有一个保障协商进行的完备的程序性制度设计和一个稳定、健康的市民社会 ,以及相应的宪政制度安排等。协商精神与协商机制的建立 ,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 ,而且是宪法与宪政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的理想和追求.我国设计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标志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来实现人民民主,但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协商民主是强调讨论对话和审议的民主形式,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我国人民民主实践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