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羽 《前线》1964,(13)
这段话是毛主席在《实践论》一书中在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差别的时候说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首先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接触周围世界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思维形式。感觉是对于事物表面的个别属性、特性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是关于当前整个对象的映象;表象也是关于整个对象的映象,同知觉不同的地方是:它不是当前对象的反映,而是以前被我们感知的东西在头脑中  相似文献   

2.
王波 《实事求是》2010,(4):98-100
美感,是对人的主观需求已知有价值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人认为能够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与自己的需求没有关系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对自己的需求会造成某种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丑。主观感觉是以观念形态为根据的。不同的人,观念形态有所不同,且观念形态又总是在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感觉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感觉不美,曾经感觉美的事物现在却感觉不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和书本上,常常听到看到这样一种意见:有的感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质,有的感觉歪曲了事物的本质。(参阅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58页)我认为这个提法值得商榷。感觉对事物的现象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被歪曲了的。一定的现象是反映一定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抽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重要方法。这种认识方法的特点是:舍去具体事物的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事物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科学的抽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开始对事物只有一些初步的表面的感觉印象;再通过实践,这些印象在脑子里经过几个反复,认识过程就发生了突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突然萌生一种奇怪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为这种现象取名叫“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他还断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个体悟性现状分析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悟性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者范敬宜认为这是一般而言的“悟性”,并未揭示其本质含义。范敬宜认为,所谓悟性,是指一个人学养、智慧、感觉、实践的综合体,是一种人本精神,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合贯通的思考和认知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身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的结果,是个体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概言之,它是人的个体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反映。也有学者认为,悟性是一种理解能力,对知识的吸纳和应用能力,对事物的是非曲直的判…  相似文献   

7.
一目前见之于多数哲学专著和教科书的认识论,其主要任务在于阐述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强调认识与客观事物的现状相符合和相一致,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说明了人的认识怎样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辩证过程,因而对于认识事物的现状,它不失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它只是告诉人们怎样去科学地认识事物的现状,而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心理活动,感觉是其中最基本的心理活动。知觉活动与感觉同时产生,是感觉的深入。感觉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而知觉的反映却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它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刺激物的整体“识别”过程,包括寻求对事物的选择、补充和改组,因此,知觉的反映比感觉要主动和积极。那么感觉、知觉究竟有哪些心理活动规律,它们又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被运用的呢?  相似文献   

9.
一种意见认为否定是事物中新质的因素,事物被否定、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倒退这种现象,是原来肯定的东西的重复,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复辟,它是旧东西暂时压倒了  相似文献   

10.
《四川党史》2001,(3):1-1
“断语”是学术研究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人们对某一历史现象或某一事物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性语言。它简单明了,概括力极强,不仅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和某一事物的基本特征,而且还体现了那一历史现象和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因此,对“断语”的使用不可小视。 在党史研究工作中,正确的“断语”,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这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之后得出来的。这样的“断语”,可以在“资政育人…  相似文献   

11.
班级舆论是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班级舆论是鼓舞、激励和约束学生言行的巨大精神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够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道德认识的启迪和道德情感的陶冶。它对反映到班级来的外部事物也会及时作出判断、评价,潜移默化地、有形无形地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丑恶事物而仰慕、热爱和追求真善美的事物,它使每个成员的精  相似文献   

12.
一种意见认为,联系所反映的是各种事物、现象、过程以及每一事物内容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其基本意义就是相互作用;联系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形式是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联系贯穿在整个辩证法中,成为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一、传统思维模式及其根本局限性从近代科学的兴起,到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模式主要是所谓的线性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复杂事物和复杂关系的性能等同于被简化还原之后简单事物和简单关系性能的直接相加;整体事物的性能等同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性能的直接总和。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则是所谓的分析还原法,即将复杂事物和复杂关系简化还原为简单  相似文献   

14.
第二章 概念     
《前线》1984,(11)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思维形式,是理性认识藉以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手段。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对感性认识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综合、整理和改造而形成的。概念一经形成,不但与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事物变得复杂和多极化,以矛盾论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已不能适应现时代,应该用系统论代替矛盾论.(简称“取代论”)对于这种观点,只要我们作一认真的分析研究就不难看出,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一、唯物辩证法是完整和科学的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矛盾理论是它的核心,其中并不缺少“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16.
由于经济新闻政策性、专业性强,经济现象又非常复杂。因此,经济新闻往往给人的感觉多是比较“硬”的,它的“硬”表现在:从静态方面说,经济新闻反映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用、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内容,需要找们从多视角来深入研讨当前人们的思想特点,以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对于新时期人们的思想特点,我认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认识方式注重在观,二是价值取向注重自我认识方式注重直观,当前人们认识事物,普遍注重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不愿听信空话、大话,也不大注重理论学习和理性思维。这种现象的代表性语言是“跟着感觉走”。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现在10岁左右的人都经历过十年动乱,当时空话、大话、假话盛行,人们听腻了…  相似文献   

18.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大潮中出现的新的事物。与其他任何新的事物一样,它的出现总会引起各种不同的议论。在这之中,有几个否定它的合理性的说法值得提出来讨论。第一种说法认为,家庭规模经营“有长久的适宜性”。意思是说,家庭规模经营在“长久的”过去是适宜的,在“长久的”以后也是适宜的,改变它是不适宜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实践创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实践创新论,能动反映中的创新是人类认识的深刻本质,并提出和深入阐述了“人类认识包含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创新认识三个阶段”的观点,最后认为,应以科学认识论指导认识创新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表现 内耗是互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削弱事物的外部功能,阻滞、破坏事物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建设特别是领导工作中的内耗丛生现象早已深痛恶绝,因为这种现象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危害极大。因此,研究内耗现象的表现、产生内耗的原因和削弱内耗的对策,是领导工作研究中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领导工作中的内耗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