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柳歌 《农村青年》2006,(5):30-32
在上海,曾经有这样一个做水果生意的商人,他的水果一度垄断了上海市精品水果批发市场,成为上海滩的水果大王,身价超过千万。然而,在一次投资失误后,他又沦为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此时,偏偏又碰上他身患重病,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弃他而去。绝望中,他想到了自杀……  相似文献   

2.
自从荣膺“中国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以来,一晃10年过去了。 10年中,与当初获取殊荣一样,他一直很低调,低调得几乎被人们遗忘。 他是如何摘得“杰出”桂冠的,10年来又做了些什么? 记者再度走近他——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一个普通农民、曾经被誉为“水稻大王”的孙斌……  相似文献   

3.
林溪 《农村青年》2006,(12):23-25
卖花姑娘冯晓燕初中毕业后,曾经在园艺场打工糊口度日。为了实现心中的花匠梦,她经过12年的艰辛拼搏,终于从名小花匠磨砺成了身家数百万的花卉大王。今年5月,冯晓燕被湖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五四青年奖章,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2006年8月,团中央授予她全国青年创业致富标兵称号。  相似文献   

4.
在河北省的红薯种植区,新乐市的“红薯大王”贾栓成算得上是公认的领军人物:他是河北省较早引进与培育红薯脱毒品种的人,他培育出的多个红薯新品种已在全国得到大范围推广,他建立的新农薯业开发中心每年要向全国各地提供优良脱毒红薯苗达6000万株,  相似文献   

5.
今年三四月间,海南香蕉遭受“蕉癌”流言袭击,大批香蕉运不出去,“含冤”烂在地里,蕉农损失惨重。表面上看,事情起因于媒体一则关于广东香蕉感染巴拿马病毒造成减产的报道,随后被讹传为海南香蕉感染“蕉癌”,又进一步演化成“吃香蕉致癌”的流言,导致海南香蕉价格从每公斤3元暴跌至O.3元。半个月后,农业部发布消息澄清谣言,海南省政府拿出100万元对香蕉过海运输进行补贴,香蕉价格才开始逐渐回升。然而遭此一劫,海南香蕉却遭受了高达5亿元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刑鹏 《农村青年》2007,(8):10-12
1997年,山东省临沂市毛毯厂职工朱呈镕下岗了,这个昔日曾经由市委书记亲自戴红花的临沂市“销售大王”风光不再,心底的灰暗让她陷入一片迷茫之中。然而,仅仅是七天之后,让亲人们暗自担心的朱呈镕却开始了她的“惹事儿”之旅。她先从南方购买了50辆人力三轮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征程,不想后来这些车子差点成为一堆废铁。不久后,她又因一个善念一举买下几乎被人弃之荒野的9吨山楂,  相似文献   

7.
《农村青年》2011,(4):61-62
江苏省滨海市东坝镇砂铺村农民张时研饲养蜜蜂20余年,年年获得养蜂高效益,他的养蜂收入每年都达10万元以上,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养蜂大王”。他高效养蜂经验主要一条就是让蜂群常年保持强群强势,这样可使越冬期蜜蜂损失少和饲料消耗低;使春季蜂群繁殖快,培育的工蜂体格壮、寿命长;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2008,(11):55-56
12年前,在南京人餐桌上还鲜见乳鸽的时候,八卦洲的农村小伙儿徐颖,为了还结婚欠下的债,借钱专程赴外地买下10对种鸽。如今,他已经成为拥有21亩厂房、1万多只鸽子的远近闻名的“鸽子大王”。他喂出的鸽子个个肉质鲜关,价格超过了市场上的均价,饭店和批发商追着他预订,一年的利润在四五十万左右.  相似文献   

9.
“猪粪化沼气,沼气能发电,可供几十户村民照明做饭;沼液冲猪圈,消毒有特效,猪免打疫苗不得病;沼渣是上好的有机肥”,他笑称咱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养猪大王”名不虚传,“循环经济”养殖模式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10.
卞文志 《农村青年》2010,(11):31-33
一斤面粉,他蒙着眼睛能拉出总长262000米长的面条,根根比发丝还细,针鼻中可以轻松穿过。凭着这一超人的绝技,他不仅被人们誉为“蒙眼拉面大王”,而且所经营的面馆名扬千里,吸引无数人前来欣赏和品尝他的“如丝拉面”,自然而然,经济效益也似拉面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开悟 《工友》2009,(5):31-31
美国一位卸岁的年轻人,去请教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希望给自己指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卡内基交给年轻人一项他自己想完成、却又惑到力不从心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莫清华 《工友》2008,(7):19-19
他15岁做了一名马夫,同时处处留意发展的机会。18岁时,他来到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他用心默默学习建筑知识。晚上,同伴们或打牌或闲聊,他躲在一个角落里看书。  相似文献   

13.
阿友 《农村青年》2013,(11):33-35
收废品,是个门槛极低的古老行业,但也是一个崭新的朝阳产业。如果简单的收废卖废,赚的是丁点差价辛苦血汗钱,这正是中国几千万个小作坊与不计其数的马路游击队传统作业谋生方式。但如果将废品拆解加工后当成一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收废卖新,这样的高科技型“破烂王”将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黑山县薛屯乡小薛村村民薛耀海不幸被确诊肝癌晚期,为了不拖累家人,万念俱灰的他决心一死了之。但是,临死之际,他又放心不下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聪明懂事的女儿,绝望中,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一个人——张蓉。因为张蓉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后,有困难就找大姐!”于是,他决定紧急寻找已经整整十年没有联系过的张蓉,将两个女儿托付给她,  相似文献   

15.
《农村青年》2011,(4):62-64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郭信才,在当地是位名副其实的养蚕大王。2007年至2010年,他承包桑同12亩,年平均饲养蚕种56张,出售蚕茧2260千克左右。其中以2010年为最高,667平方米桑园年平均饲养蚕种5.50张,产蚕茧241.2千克。产值15670多元。良桑栽植总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以上,  相似文献   

16.
刘强 《农村青年》2006,(11):46-49
在马路边支个摊子卖烧烤.简单易学,不需要太多本钱。但许多人认为这仅仅只够养家糊口的。然而。来自吉林省东部山区的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打工仔,却把烧烤做成了一项事业。他从路边摆地摊开始,6年间开了17家连锁店,并成立了以烧烤为主的饮食公司,年收入上百万,成了一位名剐其实的烧烤大王。  相似文献   

17.
《时代风采》2012,(8):11
在江城县,李应强小有名气,他是"养鱼大王",是全县水产养殖业的模范人物。1996年,李应强进入江城县酒精厂打工,由于多种原因,工厂停业,职工下岗,2000年回家自谋出路。刚刚经历挫折的李应强,并没有被失败所击倒,他坚信  相似文献   

18.
独自一个人斜靠床上,看北京台的一个纪实栏目“记录”,于是知道了一个蛰痛灵魂的故事。铺满灰白砾石的茫茫昆仑山上,有一位相貌平凡的年轻连长,他在此驻守了昆仑十三年。 他曾经有过家, 也做过父亲。但幸福却是那么快地稍纵即逝——因为军人常年身处恶劣的缺氧环境,导致了儿子一出生就注定带有致命的脑部缺陷。为此,儿子夭折了,妻子一气离去了。镜头前的连长很瘦削,表情有点疲倦。但他的眼神却在说到曾经的妻子和儿子时闪亮着单纯的幸福和甜蜜,看不出他对任何人任何事有着抱怨。我泪流满面,失声痛哭。这是个和我毫不相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收破烂这个行当,也许绝大多数人都会把它与文化不高、没有什么谋生技能的农民工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收破烂只要会吆喝、会推板车、能担会挑就行了.无需掌握什么技能,也不需要任何知识。如果告诉你,有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甘愿辞去每月6000元的高薪工作,自愿加入到收破烂的行列,并且开办了全国首家收废网,正儿八经地当起了现代“破烂王”,你会相信吗?  相似文献   

20.
郝大石,1974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农村,身高只有1.18米,曾经流落广州街头乞讨为生,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乞丐。一个偶然的机会,篆刻家荆鸿先生收他为徒,他因此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通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他终于成为广州有名气的篆刻师。他的一枚印章曾卖出6000元的高价。几年来,他独自在广州市文明路打理着一间“荆鸿篆刻工作室”。一年前,他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大石印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