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三农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土地、农民地权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土地法律中对农民地权的保护尚存不足,这是影响土地生产效益、农村经济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把土地财产权还给农民。这不是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而是建立真正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三农问题"不容回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土地。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客观经济现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对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徐勇 《理论月刊》2004,1(9):5-9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并存和差别而产生的政治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同时由于特殊的国情和现代化进程,使这一问题在中国显得特别突出。在现阶段,“三农问题”之首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之首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权益问题。应该摒弃放任主义和民粹主义立场,以现代化为取向,在市场化、民主化和城市化的总体框架下解决“三农问题”。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城乡统筹、农民进城、资本下乡、民主合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三农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土地、农民地权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土地法律中对农民地权的保护尚存不足,这是影响土地生产效益、农村经济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土地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更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石家庄市长安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改制,直面和破解农民土地承包权入股的攻坚难题,建立适合  相似文献   

7.
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问题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玲 《中国妇运》2002,(7):28-3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权利是实现其他权利的重要基础。农村妇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首当其冲地在土地承包权问题上遇到权益受侵问题,由此产生的土地纠纷,已成为当前农村土地问题中的突出矛盾之一。  相似文献   

8.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是落实好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强农惠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部分涉农区县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武清区为例,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合作经营、三权分离、委托经营等模式,已经流转土地40191亩,涉及25个乡镇16846户。实  相似文献   

9.
《政策》2004,(12):1-1
目前,在我省部分地区,土地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出现土地纠纷,有税费改革后农民种田负担大大减轻的原因,有粮价上涨、土地收益增加的原因,也有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走了过场的原因。土地承包权是农民最重要的物权。完善土地二轮延包,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承包权,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紧迫需要,是合理流转土地的基础和规范农村经济秩序的关键,是对农村发展起长远作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给每个农户发放  相似文献   

10.
金东霞 《新东方》2012,(5):73-76
三农问题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农民权益的农村土地问题。土地就是农民的天、农民的命。为了保障农民权益,在农村征地过程中,必须要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出发,让农村面貌改变,让农民收入增加,切实做到农民生活有保障、就业有着落。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刘群 《重庆行政》2008,(5):15-18
统筹城乡,提高土地绩效是关键。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绩效没有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值不高,农民收入不高,归根到底是土地绩效不高。而土地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突出矛盾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关键又涉及农民对土地的权益。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已成为当前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问题突出,引起广泛关注。处理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问题是农民能否真正成为市民并顺利融入城市的关键。要在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的基础上,认清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让农民带着土地利益进城;限制公权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侵害,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有效处置农村闲置宅基地,释放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小产权房”合法化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产权房"的合法化将会为彻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打开一条新路。"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中国式的土地制度问题。"小产权房"的合法化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式的土地制度的消亡,推动中国式的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5.
帮助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是解决苏北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清芝  杨雪英  魏范青 《前沿》2008,(12):72-76
导致苏北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受土地束缚的程度较深,优质的耕地资源、历史上无经商的传统、国家时劳动保护不完善及对“三农”利好的政策等因素导致和加深了农民土地的束缚,同时土地束缚产生了三个后果,这些后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束缚。因此,政府解决苏北贫困问题可从帮助农民摆脱土地束缚着手,加大力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盘活土地、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基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乡村土地政治的逻辑就是共产党以土地为媒介或手段治理乡村社会。在梳理既有理论进路的基础上,本文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和调整来考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认为在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时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历了国家建构与阶级解放、全面控制与依附、国家赋权与公民权的生长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随着人地流动的加剧,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政策,赋予农民更完整的土地产权,以土地为纽带把国家和农民链接起来,从而强化农民对国家的制度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党在农村改革的核心。土地承包法和福建省实施土地承包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颁布实施,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赋予农民长期且有法律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庆前夕,本刊记者就土地承包法在我省的贯彻实施情况专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庄先。  相似文献   

18.
张汉江  许海燕 《桂海论丛》2009,25(3):97-100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土地问题,现阶段土地问题的重心则在于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源于利益关系的差异.利益与利益机制就成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原点问题,而利益冲突就是土地流转中的不和谐音符,由此设计出利益协调的各项原则,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方娟 《公民导刊》2008,(12):16-17
新闻背景:赋予农民更充分土地承包权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相似文献   

20.
金东霞 《新东方》2012,(5):73-76
三农问题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农民权益的农村土地问题。土地就是农民的天、农民的命。为了保障农民权益,在农村征地过程中,必须要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出发,让农村面貌改变,让农民收入增加,切实做到农民生活有保障、就业有着落,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