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区域发展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先后选择实施了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尽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但只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才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将区域发展的战略重心东移,强调“效率优先”和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但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开始逐渐拉大;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试图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而将战略重点转向了“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更加注重公平,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发展隆阳区区域经济,要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强化分类意识,实施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定式,把非均衡发展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来.他以"两个大局"为平台、以"两步走"为阶梯,建构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时空框架,他强调中央的宏观调控功能,主张发挥中央权威促进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概括地说,就是:公有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非均衡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手段,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6.
我们党历来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早在改革开放前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根据不同时期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又分别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都体现了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良好愿望,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时代背景、主要任务、运行机制、实施效果等方面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战略经历了由非均衡向协调发展的转变。“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  相似文献   

8.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政策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导向的经济政策、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的经济政策,再到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发展导向的经济政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导向仍然不尽合理,制约着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孙岩 《探索》2001,(4):21-23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深刻的历史眼光和巨大理论勇气,把著名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揭示出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这一历史趋势和必然规律,有效指导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文章系统阐述了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其发展,具体来说,区域一体化理论的演进可概括为区域一体化的传统理论、理论的拓展以及理论的新进展三个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包括区域均衡增长论、区域非均衡增长论、区域阶段发展论以及区域分工合作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总结这些理论,对新世纪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秀萍  张小萍 《求实》2005,7(5):14-17
中共三代领导人依据各自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历史条件,开创出一条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突破之路。比较研究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江泽民的协调发展战略,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失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科学发展现,统筹并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非均衡到均衡:改革开放3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了差异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文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和回顾,重点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并得出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而设计和制定的,其主要内涵有:先富后富的指导思想、先沿海后内陆的战略部署以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先后选择了"均衡-非均衡-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演变的主要原因--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区位优势的变化;文章认为,三代领导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实践的启示是,要使我国区域经济长期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加强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朱晓俊  张永军 《实践》2006,(6):29-30
“十五”以来,我区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资源富集区和优势地区率先发展, 区域经济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形成了以呼包鄂地区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我区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严谨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体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借鉴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有益成果。明确其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回顾和对现状的分析,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优势区位优先开发、重点突破。文章认为四川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经济及综合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良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四川建成名副其实的西部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如下历史演进过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到计划经济的均衡发展,再走向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均衡发展。在此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关于经济发展的辩证思想。面对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邓小平肯定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也必然是高速度的,他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目标调整到切实可行;同时,高速度不是匀速前进,而是波浪式向前发展,要争取若干个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邓小平提出一个大政策,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区域发展步骤上,他逐步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问,我国国民收入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区域差距呈缩小趋势。在新的起点上,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均衡与非均衡关系的辩证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