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很多国家对孩子起名的规定都挺严格,甚至出台了婴儿命名法律。 挪威法律对孩子起名(不包括中间名)有明文规定,禁止将姓氏作为孩子的名字,禁止给孩子起一些带有外国宗教色彩的名字(比如“耶稣”)或带有侮辱性的名字。另外,挪威对姓氏也有具体规定,如果你想改姓,必须拿出“足以表明与拟更改姓氏人关系密切”的证据,比如随配偶姓或者随母亲娘家姓等。挪威政府对人口在500人以下(含500人)的姓氏持保护态度。  相似文献   

2.
蒋子龙 《新湘评论》2012,(17):47-47
现代人有“两拼”:少数有钱有势的“拼爹”,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在拼孩子,其名为:“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带着孩子到处花高价~b〉-J的“分数爹妈”,有奉行“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的“中国狼爸”,有督促孩子学习力不从心,无奈之下报警求助公安局的“窝囊爹娘”……“起跑”得可谓费尽心机、无奇不有。  相似文献   

3.
蒋子龙 《学习导报》2012,(17):47-47
现代人有“两拼”:少数有钱有势的“拼爹”,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在拼孩子,其名为:“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带着孩子到处花高价~b〉-J的“分数爹妈”,有奉行“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的“中国狼爸”,有督促孩子学习力不从心,无奈之下报警求助公安局的“窝囊爹娘”……“起跑”得可谓费尽心机、无奇不有。  相似文献   

4.
自强 《新湘评论》2010,(5):43-43
学习困扰、异性关系、社会适应、心理障碍……这些“青春烦恼”时常困扰着一些孩子。教师和家长往往使蛮力灌输“大道理”,可难免收效甚微。“心痛还需心药医”,坐落在莫愁湖畔的南京“陶老师”工作站另辟蹊径,用“热线”连通了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奇林 《学习导报》2010,(5):43-43
学习困扰、异性关系、社会适应、心理障碍……这些“青春烦恼”时常困扰着一些孩子。教师和家长往往使蛮力灌输“大道理”,可难免收效甚微。“心痛还需心药医”,坐落在莫愁湖畔的南京“陶老师”工作站另辟蹊径,用“热线”连通了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3,(24):75-78
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很多人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在不知不觉中就“溺爱”了孩子。“溺”,即“淹没”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横溢泛滥起来,也会“淹没”孩子,这就是溺爱。以下十种溺爱,你有没有?  相似文献   

7.
楚清 《党建文汇》2002,(8):24-24
北京有个“宏志班”,“宏志班”的孩子爱流泪,是因为他们穷吗?不!是因为他们感受的东西比别人更多。有句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宏志班”的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强不息,都在奋发向上。“宏志班”的孩子100%都考上了大学,85%以上进入重点大学。“宏志班”的孩子走向了清华、北大和国外……这是为什么?本版选编的文章的作者都是“宏志班”的学生,读着这些特困家庭孩子们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相信读者会找到相应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肖勇 《党建文汇》2006,(1):49-49
不少中国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见着别人家的孩子,会非常热情地凑上前去,“呦,你们家孩子真聪明,比我那个傻小子强多了,”可一回到家.大人们却会这样教孩子:“别怕他们.你是最棒的。”接手美国队之后.郎平似乎就是这样处理她和美国队与中国队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给学生“减负”,既关系千家万户的孩子,又关系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让农民“减负”,则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头等大事。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笔者由此想到,一些领导干部是否也要减一减负担呢?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19):109-111
【求助记录】孩子刚送幼儿园,家长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得饱吗,会不会想家,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有没有挨老师批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三T公司”特约儿童教育专家提出以下“五要”“五忌”,供家长参考——  相似文献   

11.
快乐大叔 《党课》2008,(5):96-98
现在早熟的孩子不少,君不见有那才五六岁的娃娃就给《西游记》写续了。还有一种人,属于“大孩子”之列,却是“不想长大”的一类人。“不想长大”者有的是真的长不大,有的则是在装可爱,因为“可爱”往往可以带来许多好处。这和快乐大叔小时候正相反,那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盼着早一天长大成人,好早一天为祖国建设“四化”。  相似文献   

12.
“会哭的孩子”就该“多吃奶”吗?黄伟华“会哭的孩子多吃奶”、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条,他们把“哭”当作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有困难“哭”,没有困难也“哭”,甚至比有困难的“哭”得更动人。举几职务提拔、职称评审、住房分配、困难补助等都要去“哭”“哭”来...  相似文献   

13.
在南开区嘉陵北里社区居委会有一位深受孩子们爱戴的“刘奶奶”,她一手创办的“中小学贫困生义务辅导班”,用爱温暖着困难家庭的孩子。100多个孩子在她的呵护下健康成长,60多个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让孩子“多看电视还是多看书”?家长肯定作答:多看书!而笔者认为答案的本质并不在于简单的“多”与“少”:有家长求助老师,问:“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喜爱读书?”还有的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能自愿自觉地少看电视,而让爱看书成为习惯,成为自然?”“阅读,怎样才能由梦想走进‘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5.
提到“富二代”,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飞扬跋扈”。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衣亲伸手.饭来张口。也正是如此.造就了他们认为“金钱可以搞定一切”的错误价值观。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孩子酿成的大祸,父母必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兴许在孩子有错误苗头时就没有及时遏止.才有兮天以李天一为代表的无数个“坑爹”二代。  相似文献   

16.
在报社工作的昱江,孩子今年6岁。几年前,为了孩子的前途,他在广州越秀区花巨资买了一套住房,原因就是周边有比较好的小学和中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上啊!读了好的小学,才有可能上好的中学、大学。”昱江这样认为。这种心态在中国父母中颇为普遍。一位上海教师说,浦东农民现在有钱了,他们也和城里人一样托亲戚、走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读书。因为农村的教学质量无法和城里相比。  相似文献   

17.
根据习惯,大人管教孩子,火气上来,“打打耳光”是常有的事。据说,这是疼爱孩子的表现。现在的大人儿时曾这样被“疼”,长大当了父母也便这样去“疼”孩子。 据说,现在这种习惯已受到了挑战,孩子们对这种“疼”法提出了抗议。有消息称,前不久,英国有100名小孩子到首相布莱尔官邸前游行,要求当局禁止家长以打耳光的方式惩罚孩子。这次游行是由于英国政府对这种管教方式的长期认可引起的。英国曾于 1860年立法允许家长掌掴孩子,近一个半世纪以后,这种方式仍未从法律上被禁止,这就难怪孩子们在忍无可忍之后上街游行了。 直…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2):122-124
幼儿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走好与人的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挫折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9.
《廉政瞭望》2010,(21):69-69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但为了打到一只狼真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原来,这旬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由于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读音有了变化,就像今天的川渝等地还在把“鞋子”发成“孩子”音一样,才导致了误传……  相似文献   

20.
“丁克”在国外本指有良好事业与收入,婚后却不生孩子,强调独立、追求生活享受的年轻夫妇。但在中国传统伦理观与年轻人的新家庭观的碰撞下,却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式“丁克”,即既要孩子,又不管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