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些日子母亲生病住院,我在医院陪护。病房里有3张病床,靠窗的地方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心脏不好,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天,我给母亲送午饭,一进病房,看到那个老太太坐在板凳上,手上打着点滴,她的老伴儿却躺在床上休息。我心里想,这老头真不像话,一点也不体贴老伴儿,从那以后我总是不愿意搭理那老头。  相似文献   

2.
海涅情诗     
《党课》2011,(2):123-123
啊,我真愿变成一张小板凳,给我的心上人搁脚!任她怎样踏我、踩我,我也绝不抱怨、喊叫。  相似文献   

3.
索尔斯克亚,英国曼联足球队的一位球星,他曾为球队一统欧洲足坛立下过汗马功劳。可就是他这样的“星”级人才,却在球队当了10年的“超级替补”!但是,索尔斯克亚乐观向上,能充分认识“板凳”的重要性。他认为,“板凳”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好“板凳”往往比主力还重要。他目标远大,能坦然承受“冷板凳”的艰苦性,欣然面对“板凳”岗位付出多、回报少的现实,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抓住有限的上场机会,为球队贡献了100多粒黄金般的入球。他能反躬自省,并积极挖掘“板凳”特有的优越性。“冷板凳”主要是能力有所欠缺,这就使…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到一则彭德怀元帅的轶事:有一次,彭老总到基层连队参加一个班的讨论会,一位干部搬来一把椅子,战士们又垫上一床被子请他坐,他却坐到了战士的矮凳上。在分析一些新独立国家老是闹政变时,他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领导不愿意和大家一样坐矮板凳、硬板凳,可能原先他们也是坐矮板凳  相似文献   

5.
楚奇 《党课》2012,(22):72-73
一个人从小到大,可能都坐过小板凳。小板凳在农村更是普遍,是老百姓家中必备的,也是大家经常用的。因为常拿常见常用,人们不仅都认识小板凳,而且都喜欢用板凳来打比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应该增强“板凳”意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用好用活用准“板凳”思想,坐正坐好“小板凳”。  相似文献   

6.
画中有话     
▲残缺的美丽,是最震撼心灵的音符。她没有腿,只能依靠两个小板凳艰难行走;她是一名孤儿,又是130多名孤儿的"妈妈"……在湖南湘潭市  相似文献   

7.
阮直 《学习月刊》2013,(15):11-11
说起还能吃点儿啥.我这眼泪就哗哗她。按说如今这兜里的钱多了.日子滋润了.讨个口福该是囊中取物一样容易了.可眼下就是不知道还有啥东西可以狼吞虎咽地吃.过去说长翅膀的风筝不能吃.长腿的板凳不能吃.可现如今就剩下吃风筝.啃板凳不会发生食品中毒事件了。  相似文献   

8.
袁应 《当代党员》2012,(5):51-52
2012年2月6日,重庆市人民广场。“板凳龙,嘿好耍……”清脆的童谣响起,一群穿着黄衣黄裤、扎着红头绳、系着红腰带的孩子,高高地举着手中的板凳龙跑向舞台。  相似文献   

9.
甄真 《奋斗》2009,(7):14-15
她来自于中国西北,至今乡音未改,但她的科研事业却扎根在龙江的大地上;她出生于甘肃农家,依旧不事张扬,但她的禽流感研究却牵动了世界的目光;她刚刚迈入不惑之年,却已经在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做了七年的“掌舵人”:她拥有一个个炫目的光环,却依然平平淡淡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一切如常。她就是陈化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正是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当“禽流感”这三个字闯入人们的生活,考验着人们脆弱的神经时,她镇定自若,带领着自己钟爱的团队构筑起抗“禽”前沿的铁壁铜墙。  相似文献   

10.
海波 《党建文汇》2002,(14):25-25
刘少奇的第一次婚姻,是他19岁在宁乡读中学那年,母亲为拴住已投身革命,走得离家越来越远的小儿子的心。在邻村说了一个农家姑娘。刘母以病重为由骗得儿子回来。而儿子踏入家门进的却是洞房,坐了一夜板凳,讲了一夜自由……周氏姑娘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重返娘家的劝告。惟一要求刘少奇在将来有儿子时,送给她一个养老。刘少奇深深同情这位封建礼教的牺牲者,把自己名下的30亩地划给周氏,  相似文献   

11.
《天津支部生活》2009,(12):34-34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却成功地把自家种植的芦笋卖到了奥运会;她文化程度不高,却思路开阔、志向远大,成了当地的“芦笋状元”。她是党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赢得了党员群众的由衷赞誉。她就是44岁的静海县独流镇王庄了村的贾凤英。  相似文献   

12.
王彩琴 《共产党人》2004,(24):52-54
2004年10月,宁夏党校组织第45期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进行考察。连续几天我们徜徉在这块精神的家园里:看一看简陋的土窑洞、斑驳的煤油灯;摸一摸老红军扛过的红旗,毛泽东用过的小板凳,周恩来穿过的旧大衣;听一听南泥湾开荒,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一股浓浓的敬慕与怀念之情由大家心头升起。延安,何以如此崇高?她神圣在何处?我们在寻觅。  相似文献   

13.
连谏 《党课》2011,(24):73-74
私底下.我曾为她多次呜过不平,因为曾目睹她的丈夫明明自己拿着感冒药盒却还要问她:饭前还是饭后吃?一次吃几颗?我们一起旅行时,她丈夫一日不知要电她几遍,无非是干净袜子放在哪里了?收煤气、水费的人等在门口,他却挖地三尺都找不到缴费卡……诸如此类的事情总发生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为此,我时常取笑她的无底线贤良主义,把在事业上雷厉风行的男人生生贤惠成了生活低能儿。  相似文献   

14.
爱心绘画卷     
在阳谷县寿张镇有这佯一位女党员:1983年,她放弃了年收入万元的个人诊所,干起了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敬老院工作;在她还是婴儿时就失去了双亲,现在却成了401位“爹娘”的“贴身棉袄”;身为院长的她,却干着许多又脏又累的活……  相似文献   

15.
她,10岁亡母,16岁丧父,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次次灾难; 她,清贫如洗,却怀着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走进大学校园; 她,历经磨难,收获着坚毅、乐观和感恩。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下岗女工为了养家糊口受尽了生活的磨难,害怕贫穷的她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百万富婆,所以她从不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然而却一次次失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件别人丢弃的旧毛衣启发了她的创业思路,使她最终成为编织行业的“大姐大”。  相似文献   

17.
在城里长大的她,却选择了到小山村吃粗茶淡饭,她就是高县可久镇菊花村的村主任助理魏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她以自己的真诚、实干感动了当地村民,并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2,(13):64-66
她,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干部,却十年如一日默默资助一个贫困家庭,帮助两姐妹顺利完成学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她,用爱心凝聚起一支志愿者队伍,让爱走进了千家万户。她就是被人称为“爱心妈妈”的天津市北辰区运管局退休干部王秀敏。  相似文献   

19.
周庆 《当代党员》2011,(10):63-63
用电钻时,她像一名木匠;用勾针时,她又像一个绣娘……21年来,她的双手,已被磨出无数茧纹,一份看似枯燥的工作,她却干得有生有色。  相似文献   

20.
小武  北春 《党员文摘》2008,(1):38-40
她是一个从来没见过自己亲生母亲的弃儿,却在丈夫死后独自赡养着三位母亲。同时,她还抚养一名弃婴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