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诉讼调解的工作量的增多,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调解原则贯彻不健全,调解程序的设定不完善,久调不决,不能发挥正确指导作用等.对此,本文结合调解工作实践就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谈了几点建议:一是确立调解自愿和不公开原则,主持调解者多元化;二是建立独立完备的庭前调解与诉调对接制度;三是建立调解违约制度,保证调解书的效力;四是有效做好“调审分离”与“调审合一”的结合工作;五是营造有助于实现调解结案的调解氛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民法院在审判中注重当庭宣判率,忽略了对民事诉讼调解的应用和完善。当前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法院内部及法院外部存在的问题。民事诉讼调解中应当坚持自愿、合法、保密、灵活原则。设想以建立调审分离模式、多元化调解机制、改革诉讼调解结案收费制度等方式来重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首先应改变现行"调审合一"模式,实行"调审分离";其次,优化司法资源,建立专门的调解队伍;再次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的程序。  相似文献   

4.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多年来,法院的审判实务中的大多数民事、经济纠纷案件都是通过调解方式结案的,调解成了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富有特色的制度,然而,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也越来越显示出它有许多的不适应。现行法院调解制度亟待改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改革和完善法院调解制度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有益于审判实践。一、对我国民事诉讼中调审合一制度的评析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陕甘宁边区等革命根据地的法院就立足于调解处理民事纠纷。此后,调解一直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完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事调解制度因其在实现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功能而得到新的认可,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民事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为此,必须认真总结丰富的调解实践经验,从实行调审适度分离,尊重当事人处分权,建立当事人主义的调解模式,注意与人民调解相衔接等多方面入手,建立顺应当今社会需要的民事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民事调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是世界民事诉讼法上的首创,民事调解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但由于调解制度法律规范不完善,调审不分,程序随意等弊端而倍受争议,应该结合我国国情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7.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由来已久,对调和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现行调解制度在实践中也日益显出其一些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弊端。本文在分析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调审分离、建立诉讼和解,来实现调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一的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颇具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它过于强化法院的职权,容易侵蚀调解的自愿性和当事人的处分权,存在着弊端。外国的诉讼和解制度更立足于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基础上促进当事人达成合意解决纠纷。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可以借鉴外国的诉讼和解制度,建立起以调审分离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以利于更加合理、公正、快捷地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9.
诉讼调解作为司法实践中独具中国特色的处理纠纷的传统制度,虽然在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但在司法改革呼声高涨的今天仍然是争议的焦点。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是褒眨不一,甚至于有人提出要取消调解或以和解方式进行替代,以严格的调审分离模式替代现行调解制度,本文认为这对我国调解制度的评价有失公允,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确实存在某些问题,但通过具体制度的完善和改革足以能够消除.  相似文献   

10.
司法调解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和审判权运行方式,其改革与优化对司法实践尤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南京两级法院"调审适度分离"改革试点实证资料的分析,力图提出一种关乎我国调解制度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建设性意见,在实践层面实现对调解的重构和转型。目前"调审合一"模式在理论界受到普遍的质疑,但不少研究成果仍受到结论导向的指引,显然是欠缺说服力的。我们反对用既有结论来选择分析基点的研究方法,"调审适度分离"改革是否符合当下调解制度改革实际,是否有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主题,试点的成效应该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判和法院司法调解两种独立制度,因其程序内部的不当,引发了学者对司法调解制度存废的争论。立法者有必要通过审调分离的制度改革,构建起一个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的诉讼外人民调解制度,以满足由刚性判决来塑造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基本性格特征和当事人对可替代纠纷调处方式的程序性权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调解率是在一个统计时间内调解结案的数量和结案总数之间的比。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主要结案方式是裁判(包括判决和裁定)和调解。从这个意义上看,调解率和裁判率反映的只是一定时期内两种结案方式适用的比例而已。但是,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诉讼制度的一大特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被誉为"东方经验",立法和司法政策在诉讼调解问题上也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3.
诉讼调解制度是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必须对诉讼调解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调审相对分离的审前调解机制和与人民调解的衔接机制,是诉讼调解改革的最佳方式。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对审前调解的启动、适用范围、调解组织,以及与简易程序和庭前证据开示的结合等实务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调审合一、律师参与有限、当事人不出庭等方面问题,影响了调解作用的发挥。建议借鉴国外立法,建立审前调解程序,实行调审分离,设立专门调解法官,加强律师功能,规定当事人亲自参与调解,并确定审前调解时限为1个月,裁判程序中不予调解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路哲 《法制与社会》2013,(29):110-111
法官作为司法审判人员参与法院调解,在我国法院‘‘调审合一”模式下存在角色定位和工作性质的冲突。本文从法官职能发挥角度考察我国法院调解的运行现状、法官角色冲突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以促进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我国民事审判中调审结合模式遭到学者的质疑和追问。“调审分离”作为有力学说旋即成为司法改革处理调审关系的理论依据。但是,尚未明确讨论语境的调审分离论,在制度层面自相矛盾,理论论证上概念不清、内涵不明,而且其选择的改革路径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在我国民事审判中,调审结合不仅在制度上契合了方便当事人诉讼的预期,而且在实践中畅通了当事人追求实质正义的渠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规律性。鉴于司法裁判是化解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能在民事审理过程中刻意实行调审分离,而应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之原则。在调审结合模式下理顺调审关系的重要举措是,重塑调解的理念,增强法官的判案技能,强化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确保当事人在调解协议达成上的自主性和自愿性,并强化检察机关对法院调解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诉讼调解在解决纠纷方面逐渐凸现出某些方面的不足。本文指出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实行调审分离的诉讼模式;调解协议效力的法律化;取消调解的基础性条件事实清楚、分清是非。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民众法制意识的增强,由此民事诉讼案件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爱,一方面法院调解制度越来越占有很高的结案比例,另一方面法院制度自身又不断暴露出很多弊端。当前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成为必需,我们必须要在西方现代法治理念和的我国当前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之上来调整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意义之重大,不仅在于完善了一项制度,也是标志着我国民事审判结构整体转换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重构法院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峥 《法学杂志》2001,22(4):47-48
此文从剖析调解制度所具有的独立诉讼价值的角度出发 ,赞同调审结合的诉讼框架 ,不主张调审分离。但相对于“偏重调解”而提出的“淡化调解” ,作者并不赞同 ,民事审判目标的实现不能仅据调审分离或二者并行不悖的二元论或仅突出判决即可实现 ,更关键的命题是针对这一长期以来占优势的制度如何通过制度重构来利用其价值。因此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进行改革时 ,作者认为“疏”比“堵”更具意义 ,并提出重构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20.
法院调解历来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传统法院调解中"调审合一"、"调解与审判功能混淆"的弊端,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调审分离"的改革方案。审前调解就是实现调解程序和审判程序分离,是在立案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专门调解人员主持下进行的调解。审前调解程序具有当事人处分权优先性、独立性、契约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具有不同于审判程序的调解原则和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