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东方》2015,(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作出了临时安排的规定。临时安排是海洋划界前的过渡性措施,具有临时性和实际性的特点。同时,临时安排不影响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最后界限的划定。正因为如此,临时安排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促进国际合作和争端的和平解决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我国周边大部分海域存在复杂的划界问题,划界问题的久拖不决对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上安全都有巨大影响。因此,我国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作出切实可行的临时安排。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无视中国的反对就南海争端强行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国际仲裁,对国际法的公正性产生重大挑战。无论从中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保留声明,还是从菲方诉求的实质来看,国际海洋法法庭都是没有管辖权的。由于国际法自身特点、国际争端解决机构本身的局限性和裁决缺乏执行力等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国际争端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南海争端只能由直接当事国通过政治谈判方式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3.
朱俊宇 《求索》2022,(3):171-18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区域”资源开发争端解决机制至今已逾40载,但由于人类尚未实现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无有关“区域”资源开发的争端产生,因此该机制尚未实际用于解决争端。“区域”资源开发争端机制主要规定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第5节,这一机制存在适用范围受限、多元化争端解决水平有限等不足之处。“区域”资源开发阶段争端的复杂化趋势等因素,使完善这一争端解决机制显得极为必要。《开发规章(草案)》的制定为完善“区域”资源开发争端解决机制提供了契机。国际海底管理局为完善这一争端解决机制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引入替代性争端解决办法和构建争端预防机制,同时国际海底管理局仍有必要为完善这一争端解决机制采取进一步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艳华 《人民论坛》2013,(17):254-255
法律争端作为《联合国宪章》意义上的国际争端,各成员国对此有和平解决的义务。但是由于争端的性质不同,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应当有所不同。针对近年来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争端不断升级问题,文章试图以争端的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为切入点,在国际法框架内研究争端的性质,以期和平解决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争端。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7,(4)
南沙争端包括岛礁陆权之争和海域权利之争。中国在西沙群岛的直线基线,面临南海争端东盟声索国的非议。中国反对南海问题东盟化,也同样面临非议。灵活运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妥善处理南沙基线问题,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中国将找到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6.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同时声明如下: 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  相似文献   

7.
南海问题是制约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南海周边多国凭借国内法、国际法强行侵占我国南海合法权益,且引入仲裁机制,提升矛盾性质,不断加深南海问题的复杂与困难程度。南海海洋权益的争议一定程度上是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海洋划界的论述所引起的,单一的国际法视角已无法透彻剖析南海问题,只有引入权力、安全、利益等国际政治概念,寻找国家间政治协商、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文化思想互信,才能更好地理解争端、认识争端,实现海洋权益争议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8.
曹群 《时事报告》2014,(7):30-31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政府照会中国,声明将把与中国的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2月19日,中方表示对该照会及所附通知不予接受。6月21日,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附件七的仲裁程序成立了五人仲裁庭。2014年3月30日,菲律宾向仲裁庭提交长达4000页的诉状,指控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违反《公约》,并以《公约》第121条“岛屿制度”为依据批评中国声索海域过多。  相似文献   

9.
走向蓝海的思考──写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刘宏煊如果有人问:“中国国土面积是多少?”10个人中恐有9人会答:“96O万平方公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决议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彻底修正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0.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争端解决条款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京 《求索》2010,(12):155-157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国际淡水资源利用关系的公约。强制性的争端解决程序是《公约》的独创和特色,但其有悖于《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水法文件所确立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不符合国际社会水道争端解决的惯例和实践,也不利于实现《公约》本身的目的和宗旨。我国作为众多国际水道的上游国,应当通过缔结双边或多边水道协定的形式明确水道争端的解决规则,规避《公约》强制性争端解决程序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权力转移理论的惯有论调是中国权力在接近美国时或实现对美国的权力优势替代后将挑战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而权力转移理论则关注更有意义的国家间合作,认为权力的整合将使权力效用最大化。中国的自我定位是体系内国家,以满意型国家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遵守体系内规范,从事体系内国家的规范行为。关于南海争端,中国的"九段线"、西沙群岛基线、"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方案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倡的"海洋自由"原则和公平解决海洋争端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权力转移理论的惯有论调是中国权力在接近美国时或实现对美国的权力优势替代后将挑战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而权力转移理论则关注更有意义的国家间合作,认为权力的整合将使权力效用最大化。中国的自我定位是体系内国家,以满意型国家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遵守体系内规范,从事体系内国家的规范行为。关于南海争端,中国的"九段线"、西沙群岛基线、"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方案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倡的"海洋自由"原则和公平解决海洋争端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世界各国纷纷重新建立本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洋制度,由此又掀起了一场"蓝色圈地运动"。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国政府的主张,中国可以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这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国土。但受国家利益、历史、法律等因素影响,在维护"海洋国土"完整与安全方面,中国现在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存在着争议。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两国专属经济区划界应本着公平原则,以海岸线长度为重要依据。日方提出的以岛屿为基点和中间线划界的主张,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芦垚  钱亚平 《协商论坛》2012,(10):34-37
当今时代,海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实施维权巡航执法,必须严格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行事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的登临权是船旗国专属管辖权以及公海航行自由的例外,是一国军舰或军用飞机对在公海上实施了国际犯罪行为的外国船舶进行登临的权利。适用登临权的国际犯罪行为包括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贩毒、海盗等。国际社会不仅对其享有普遍管辖权,而且还通过大量的单边的或多边的努力来加强对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草案)》作如下说明: 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建立了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海  相似文献   

18.
李洁宇 《新东方》2014,(4):15-1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倡导"海洋自由"精神,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践行这一精神。《公约》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赋予不同行为体在不同海域和问题领域不同的权利,保障了公平的实现。《公约》规定尊重不同行为体的权利,确保权利不受侵犯。《公约》规定不同行为体用合作方式行使共同权利,捍卫共同利益,用"非零和博弈"的合作思维代替"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  相似文献   

19.
面向未来的中国海洋事业海新目前我们面临的海洋形势有哪几个显著特点?目前海洋形势的发展正处于跨世纪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为主要标志的国际海洋新秩序开始建立,在今后几十年内国际海洋关系将在《公约》的基...  相似文献   

20.
问:中国政府是否准备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供人权两公约的有关规定在香港特区的执行情况?答: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适用于香港的有关规定继续有效,并将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予以实施。目前,中国尚不是该两公约的缔约国,但为充分体现"一国两制"的原则,中国政府将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供两公约的有关规定在香港特区的执行情况,以使人权公约机构及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香港特区的人权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