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马村     
《新东方》2015,(4)
<正>罗马村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36户、人口146人。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382元,90%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水平。罗马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借助"富美乡村"的创建活动,罗马村发展多种产业,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多次荣获县级文明生态村称号。罗马村有经济林620亩,水田216亩,鱼塘180亩。  相似文献   

2.
桑坤 《今日民族》2016,(8):28-30
正迪政当村新貌7月,云南西北部独龙江乡茂密山林中的夏季并不算炎热。沿着近年才修成的柏油公路,我们来到了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一个独龙族村寨——迪政当村。村寨位于独龙江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有30公里路程。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158户,592人,这里是2013年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程后迪政当村安居房的所在地。进入迪政当村,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我在书上看到的独龙族传  相似文献   

3.
杨跃平 《政协天地》2013,(10):62-64
和春村地处闽南山区、华安县西北部,海拔1030米,人口1300多人,是漳州市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山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森林景观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素有"闽南西藏"美誉。早听说此地宛若仙境,一片净土。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与朋友相约,前往和春寻古探秘。  相似文献   

4.
苏正国  钱忠林 《群众》2018,(14):26-27
在邵伯湖西岸,有一个纯渔民居住的渔业村一沿湖村.该村隶属扬州市邗江区,全村420户1588人,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多万亩,占邵伯湖80%.以往,这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近几年来,村干部们带领村民想办法、出点子,通过填塘整地、上岸定居、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等举措,硬是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村民家庭年收入从2007年的1.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0万元.“全国最美渔村”“中国特色村”“中国金牌农家乐”“江苏最美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接连关注报道,原先贫困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村.那么,沿湖村蝶变背后有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赵玉德 《人大论坛》2009,(12):35-35
“歌唱党的政策好,农村一片新面貌,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民生活步步高,乡风文明村容好,山清水秀人欢笑……” 梵净山下的贵州省江口县太平民族乡云舍村,每当夜幕降临或是节日庆典、旅游季节,在村寨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上,唢呐、金钱杆、锣鼓声和村民的山歌、民歌声便响彻村寨,奏出了一曲曲农村和谐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6.
钟瑜 《今日海南》2013,(10):27-29
汽车朝着自沙县罗帅村的方向夜奔…… 一路上,记者用心听着偕行朋友对“罗帅故事”的娓娓描绘,一点赶程劳顿的感觉也没有。也许是带着寻找“最美乡村”的念想,记者透过车窗极力搜索着不断掠过的山水田园、村寨农舍,试图印证着描绘中的罗帅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7.
<正>中廖村中廖村隶属三亚市吉阳区管辖,先后获评"2016年中国休闲乡村""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等称号,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游目的地。2015年10月起,三亚市开启中廖村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文明和谐新黎村。采用幵放、共享的合作开发模式,保护民俗、修复生态,结合中廖村当地传统农业,导人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8.
钱塘江源头,开化县杨林镇川南新村.这里背靠王山,丰富的森林资源使之成为浙江林业建设十大基地之一.“经过这么多年,村民才知道,守住绿色才能创造财富.”村党支部书记罗来荣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态的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丰富的森林资源,伐木烧炭成了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烧炭是最毁林的行业,1亩山林最多烧1000公斤炭.2万亩山林很快被砍伐一空.  相似文献   

9.
荆州市城南开发区白龙村,一个城市的近郊村。来过白龙村的人都说这里是“都市里的村庄,村庄里的都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白龙村已成为一片生机盎然、后劲十足的开发热土。白龙村的发展,有力地诠释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村民富裕。很难想象十年前白龙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个落后村变成现在文明富裕的乡村都市的呢&走访白龙村的村民,大家都异口同声地把白龙的变化归功于他们的好领头雁:优秀省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陈锐,一个四十开外、中等身材、脸上写满白龙村在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0.
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起步较早,工作成效显著,村寨自然生态得以保护,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彰显,和谐文明氛围不断增强.其经验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中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三者必须协同发展;政府重视、学者支持、村民热情参与是村寨建设成败的关键;特色建构型村寨虽然部分与历史文化真实不尽一致,但在村寨保护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黄家崴子村,是一个曾被叫做"黄泥崴子"的地方。曾经这里信息闭塞、产业缺失,只有一条蜿蜒十余里的盘山土路通往外界,制约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柏连福作为县人大代表、村里的"当家人",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村民打通了对外联络沟通路、乡村振兴致富路、村民舒心幸福路,"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源",一跃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柏连福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吉林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康安村是一个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但解放几十年来几乎没变化,村里十多年没种过一棵树,没修过—条路,村民生活设施落后。然而,近两年来,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康安村变了。抚今追昔,村民们竖起大拇指直夸村里的退休干部们,认为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促进了村庄的发展。康安村现有退休干部150多人。2004年,村里开始动员创建文明生态村,但是许多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消极面对村里的创建活动。退休干部们听说了这些情况,纷纷赶回村里,共同商议,出谋划策。有11位离退休干部自动组成了一个联络小组,负责宣传动员,向所有村里外出…  相似文献   

13.
<正>融安县沙子乡三睦村石岩屯地处融安县桂东南的"四十八弄",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古村寨,常住人口300人。2007年,石岩屯先后获得了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和"柳州市卫生村"荣誉称号;2014年11月,又荣获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荣誉称号;如今,石岩屯正热火朝天地争创国家AAA级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努力实现生态乡村向生态乡村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是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1,(3)
正@小康杂志社:【"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新鲜出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大奖新鲜出炉,广东省佛山市紫南村、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横滘头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唐基村民委员会、广东省中山市崖口村、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东村、河南省伊川县南府店共享殊荣。  相似文献   

15.
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碧鸡可自然村是个偏僻的苗族村寨。这里的27户130多苗族群众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由于贫穷,群众无钱送子女读书,致使这个村解放以来至1989年,没有出过一个初中毕业生,更没有走出村寨参加工作的人。1983年,半坡村19岁的苗族青年王朝华从屏边一中毕业。高考落榜的他在当地群众的恳求下来到碧鸡可村担任代课教师。从此,碧鸡可村有了自己的学校。由于这里过去没有学校,招收的学生大的大、小的小,年龄参差不齐,王朝华就将学生分成一、二年级两个班,对二年级学生实行强化教育。这里交通闭塞,与外村群众交往少,村…  相似文献   

16.
梅里雪山雨崩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组织形式与分配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飙  杨桂华 《思想战线》2008,34(3):127-128
雨崩村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梅里雪山深处的一个藏族村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旅游业逐步代替了传统的农牧业,成为雨崩村最重要的产业.雨崩村至今未通公路,也未通电,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尚未介入雨崩村的旅游业,故而村民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基于社区的旅游业.  相似文献   

17.
30余年来,大马散佤寨重组的过程,是村民逐渐获得相对稳定居住地的过程,也是大马散不断巩固作为一个村寨的地缘聚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居住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饮食结构、卫生状况等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村寨也逐渐丧失了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这一变迁导源于村寨搬迁的历史,也与村寨建制变更、区位环境等因素有关,但人口流动是大马散衰落的最直接原因.脱离村寨地域、跨越国界的人口流动致使村民在放弃某些传统文化因素的同时,缺乏整合到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力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1,(23)
正在"中国最美乡村"江西省婺源县经营民宿的英国人爱德华及其中国妻子,见证了中国现代化乡村的发展历程。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砖墙上精美的雕刻……位于"中国最美乡村"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内的一栋古宅,成了英国人爱德华魂牵梦绕之所,这也是他和妻子廖敏欣定居婺源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正短短几年时间,位于湘桂边界的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贫困村,一跃成为贺州市级生态精品示范村。来到黄竹村,最吸引人的是村前长势茂盛的250亩原始次森林和30多亩水面的翡翠湖,这里候鸟云集,白鹭飞翔,是该村闪闪发光的两张生态靓丽名片。如何利用好村里的良好自然条件建设好生态乡村,村"两委"摸清村民反映的最  相似文献   

20.
几乎是在获得玉溪市红塔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荣誉的同时,小白井村重修了祠堂,把全村不同姓氏村民的祖宗灵牌供奉在一个空间内,使"一姓一祠"的宗祠变为"六姓共祠"的村祠。这是村民们重建村落的集体实践的符号表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创造性地转化及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对村寨社会的重新整合,是小白井村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乡村发展的国家主导与村民的创造性参与,是乡村建设能够较好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