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师敏是陕西省汉中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当时钟师敏还是镇巴县的插队知青,一天被母亲急匆匆地叫回县城,告诉她:"你奶奶不行了"。这个奶奶不是她的亲奶奶,因为妈妈在百货公司工作,她从小被放在保姆冯俊英家照顾,把冯俊英叫奶奶,冯奶奶家很穷,丈夫拉板车,儿子还是个哑巴。钟师敏赶到医院时,冯奶奶处于弥留状态,命如游丝的她痛苦万状就是闭不上眼,合不拢嘴。钟师敏心想,她一定放心不下自己的丈夫和哑巴儿子。她走到奶奶面前,奶奶紧紧抓住她的手,她对奶奶说:"奶奶,你放心走吧!马爷爷我会照顾,马叔也请你放心,有我吃的,绝不会让他饿着。"冯奶奶听了她的话,点了点头,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滚下,撒手人寰而去。  相似文献   

2.
37岁的彭涛是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派出所的社区民警。熟悉他的人都说,在新桥社区,没有彭涛搞不掂的事情。我们到新沟桥派出所采访彭涛的时候,正好碰上他处理一件很棘手的事儿。且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把这件事情搞掂的。缘由事情是由某记者在南方一家颇有名气的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的。该文说“武汉市是中国最大的县城”。武汉市上上下下因此颇受刺激,人大常委会于是出台了一项地方法规:“禁麻”,也就是说中心城区不准“麻木车”(一种人力或电动的三轮车)通行。社区民警是万金油,街道里什么工作都忘不了把社区民警带上,好像有了他们胆子就…  相似文献   

3.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有位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俯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儿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4.
奶奶的祈祷     
前些日子,我家老叔和张奶奶家的顺子叔各买了一辆“大黄河”卡车。为了让奶奶参加保险,我把大道理一条条摆出来,讲得我口干舌燥,但任你千言万语,奶奶却有她的主意。这天,张奶奶到我家来,我一看她进来,便气呼呼地出屋了,据说,张奶奶过去跳过“大神儿”,近些年虽比较安份守己,可我对她仍没有好印象。这些日子,她天天往我奶奶这儿跑,也不知这两个老太太整天嘀咕啥。  相似文献   

5.
石勤所在的单位生产极不景气,处于倒闭状态。她与同车间的其他聋哑朋友一道下岗了。但她没有失业,因为她在过去已学会了一手不错的裁缝手艺,下岗后可以凭这门技术寻求出路。 石勤学习裁缝手艺可以说是天生爱好。她母亲喜欢自己动手给女儿裁剪衣服,在母亲影响熏陶下,她也偷偷找些零碎布料给布娃娃缝制衣服,虽不一定合身,但她高兴极了,后来被妈妈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1月16日是我的父亲傅莱去世10周年忌日。父亲去世后的这10年里,我在清理他的遗存资料时,了解到一些家族史,以及他本人历史中许多我所不熟悉的部分,我对父亲有了些新的认识,思念之情亦愈加深沉了。我父亲出生于1920年2月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殷实、温馨的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我爷爷给这个降世的独生子取名理查德·石泰因。爷爷是一个财税员,奶奶是个擅做女装的裁缝;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一战时爷爷是大本营的后勤军需官,奶奶是个护士;他们在战场上相识、相爱,战争一  相似文献   

7.
清早,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里,每日例行查房,安徽养老服务支援工作队队员吴菲菲医生在完成工作后,用蹩脚的武汉话说道:"爷爷,我就是您们的孙姑娘,我们一起手拉手把那个病毒战胜了它!"老人高兴地比划:"你们辛苦喽,谢谢你们呦!"早餐后,5楼的代维杰奶奶闹别扭了,非说少给她一瓶酸奶。她是认知症患者,还不会说普通话。队员孙辉确定早上亲手交给她一瓶酸奶,在检查了桌子上和垃圾桶里都没有酸奶包装后,送给她一个苹果作为补偿,奶奶很开心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8.
个案一:徐某,初二男生,父母在其7岁时,双双离家到国外打工,把孩子托付绐年迈的奶奶。虽然物质比较富有,穿的吃的用的都是名牌,但是在学校里他谎话连篇,作业不交,班里没有一个好朋友,不服老师的管教;并拒绝和奶奶住在一起,认为奶奶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奶奶让他剪掉过长的头发,他却故意将头发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9.
我的奶奶     
山,一座连一座,构成巨大的山脉,横亘在弥勒县城的西边,我的奶奶就在这里。她,彝族人,跟汉族人讲话,总是一半彝语一半汉语地说。她,身躯高大,但自从知道她是我奶奶的时候,她就有点佝偻,头发也白了不少。爸爸说她这个样子,主要是过去苦伤了。原来,为供我爸爸读书,她总是干完生产队的活,就去砍柴禾,以便背到18公里外的县城卖钱。差不多有20年的时间,她从来没有哪一天按时休息过。别人劝她注意休息,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没关系,先苦后甜嘛,等到我儿子读书成器了,我就可以跟他到城里享福了。”爸爸没辜负奶奶的希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时,已大学毕…  相似文献   

10.
87岁的刘奶奶,是个聋人,属于一级残疾,现居住在安徽省蚌埠市一个城乡结合部的社区.近日,她带着存折到银行,去领取自己每月60元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钱.结果被告之,钱被停发了,老人感到十分着急,便委托自己的一个亲戚到社区居委会打听是怎么一回事.社区具体办这项工作的年轻人告之,刘奶奶的养老金之所以会被停发,是因为她前段时间没有来社区进行资格认证.刘奶奶的亲戚反问道,老人本身是个残疾人,又是高龄,社区没有任何人用适当方式到家里通知她,老人怎么会知道有认证这回事呢?显然,这是由于社区人员工作疏忽,对像刘奶奶这样的特殊群体没有实行人性化服务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每次回到老家,奶奶都会戴上那副老花镜,望着她那个在外漂泊的孙子,问道:“孩子,在外面工作得还顺心吗?”她企盼着一个肯定的答案。那时,孙子总会见到奶奶的眼眶里充溢着泪花,奶奶说那是幸福的泪,因为她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是的,幸福的时候可以流泪。然而,幸福是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答案。奶奶所要的幸福是简单的,所以她很容易得到了她的幸福。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却是更多、更遥远的东西,所以,幸福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或者说,虽然幸福就在身边,而你或者我,却没有意识到。仍在拼命追逐着那些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幽默     
《中国减灾》2011,(4):32
奶奶和孙女奶奶看见孙女谢辽莎在地上到处爬,弄的衣服脏的要命,她生气地对孙女说:"谢辽莎,看你的衣服把地板上的灰尘都擦干净了,你叫我对你说什么好呢?"谢辽莎回答道:"奶奶,您应该对我说‘谢谢’"!  相似文献   

13.
村东头流淌着条小河,小河边长着棵桃树,桃树旁是间茅屋。屋里,住着年过七旬的老妇,人们叫她村东大娘。村东大娘一个人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村干部为了照顾她的生活,砌了两间宽敞的瓦房让她住。她死活不肯,说是舍不得桃树和小河。村里的愣头青出了个歪主意:趁她外出时放把火烧掉茅屋。大人们知道后,把他们好一顿骂。村东大娘,每天都要坐在茅屋前,出神地望着那桃树。桃树,是村东大娘结婚那天和丈夫共同栽下的,现在长得树干粗大,枝叶茂盛。桃子成熟的季节,村子里的小淘气总要溜到这里玩耍,奶奶长、奶奶短地  相似文献   

14.
我的小脚奶奶去了,走完了她的一生。奶奶不会知道还有那么多人在想念着她,想着她的好。奶奶的小脚,像老黄历一样翻去,也许是中国最后一批小脚女人。而我,却沉浸于记忆的碎片中……  相似文献   

15.
陌生人让她交钥匙才知房子被抵押 今年70岁的罗奶奶,家住长沙市芙蓉区曙光路街道曙光社区。早年在工厂上班的她,勤劳节俭,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儿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都是她和丈夫帮忙打理。上世纪90年代初,罗奶奶和丈夫按照国家政策,用工龄折算后得到的经济补偿,再加上平时的一些积蓄,买下了单位的一套57平米福利房居住。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独居在这套房子里。  相似文献   

16.
传承     
在人生旅程中,我已走过32个年头。饮水思源,我想到的是我的忘年交——韩奶奶。 韩奶奶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之一——秦鸿钧烈士的夫人韩慧如。1935年,22岁的她就在上海协助她的姐夫陈为人保管党中央1号档案。1937年7月起,韩奶奶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协助丈夫秦鸿钧开展地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传递党中央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袁枚,字子才,清代著名的文人。曾在江宁等地做过知县。袁枚不仅文才过人,而且判案有方。《折狱奇闻》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江宁县有个裁缝,妻子早死,膝下只留一女。此女长得十分俊秀,且颇守妇道,每当裁缝外出,就关门闭户独自在楼上做针线活。乡里有些不肖之徒,对她垂涎三尺,但总是无机可乘。一日,裁缝外出晚归,他见自家房门大开,呼唤女儿,许久没有应声。裁缝心中诧异,急忙上楼,见女儿已惨死在凳子上。裹脚布紧紧地绑着双手,裤子褪到脚下,颈项上留有深深的掐痕,显然是被人奸污又惨遭杀害。再一看,地上还有半截人的舌头,血迹斑斑。裁缝又恨又急,一张状纸告到官府。当任县令看过现场,验尸完毕,认定凶手即断舌之人,随即签发公文,下令搜捕。很快,断舌人被缉拿归案,用刑审讯,便低头认罪,  相似文献   

18.
高红印象     
高红自幼生活于内蒙古包头市奶奶家。奶奶是毛纺厂化验员。到了入学年龄,高红才回到父母身旁。也就是她的家乡省份江苏。高红14岁那一年,奶奶在厂里享受到一个可安排子女入厂就业的名额。奶奶很爱高红,很想高红,怕她以后“上山下乡”,不知去到哪里,再也难见这个从小经自己抚养过的孙女了,便说服高红的父母又将她送往包头,入了奶奶所在的毛纺厂。奶奶是那家毛纺厂的化验员。14岁的高红也成了那家毛纺厂的化验员。14岁,简直是童工的年龄啊!但那是非常时代,是某些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不得不“上山下乡”的时代。能入国营工厂当化验员,无论对高红自己而言,还是对她的父母而言,不啻是幸运之事了。何况,奶奶的愿望,更是她父母不  相似文献   

19.
他在社区抓盗贼破案件,她留守警务室为街坊四邻调解纠纷;他在派出所值班备勤,她把办好的身份证送到群众家中;他夜里出去巡逻,她把孩子哄睡着,拿把手电筒跟着;她会理发,在警务室义务为老年人服务。警民关系拉近了,工作开展方便了,尝到甜头的他问:"媳妇,你还会啥?"  相似文献   

20.
罗列 《人民公安》2010,(4):27-28
他在社区抓盗贼破案件,她留守警务室为街坊四邻调解纠纷:他在派出所值班备勤,她把办好的身份证送到群众家中;他夜里出去巡逻,她把孩子哄睡着,拿把手电筒跟着;她会理发,在警务室义务为老年人服务。警民关系拉近了,工作开展方便了,尝到甜头的他问:“媳妇,你还会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