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在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不明赏罚、不讲是非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一个生机勃勃的党、对于一个正直无私的人来说,能否评鉴优劣、仗义执言、坚持积极的思想斗争,则是其能否永葆青春、永具活力、不断开拓进取的契机所在。鲁迅是深请这个道理的。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分是非、不断地作斗争中度过的。他知道,真理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是现成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真理都是与谬误并存的,都是杂揉于芜秽之中的,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分析、评鉴、斗争,方能获得。真乃是千淘万源可得玉,吹尽狂沙始见金。鲁迅为真理而进行的战…  相似文献   

2.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还说:“我没有大刀,只有一支笔……”确乎,鲁迅就是用他的一支笔而充当了中国的脊梁的。他的笔,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不屈的、坚韧的战斗和永无止境的开拓,他的不懈的、执着的追求和永不停止的进击,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革命,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脊梁,都是大刀,都是极可宝贵的财富,都表征着真理与正义。“从喷泉里出来…  相似文献   

3.
鲁迅终生坚持为真理而战斗,而其以共产主义战士的姿态所进行的最辉煌的战斗,则是他生命的最后10年,也即在上海所进行的反文化“围剿”的殊死座城。在这场如火如茶的战斗中,鲁迅作为盟主、作为旗手、作为主将,不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而且荣膺了辉煌的战绩,奠立了其一身兼为共产主义战士和民族文化伟人的地位。A赴任“左联”盟主要进行战斗,就得组织队伍,就得形成阵营。所以,鲁迅从广州抵达上海不久,就在琢磨着建立一个革命文艺的组织。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筹备,终于在193O年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此,以鲁迅为盟主,“左联”团…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世中,他不畏强暴,积极创办报刊,努力唤起民众,以犀利笔锋主持正义,传播真理,为民族解放呐喊,为人民民主呼号,在中国人民苦苦求索的漫漫长夜里,成为一代青年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一座巍巍灯塔。《生活》周刊是邹韬奋主编的第一个刊物。1926年10月,他接办《生活》以来,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他的办刊宗旨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由于他处世认真,满怀对人民大众的同情与…  相似文献   

5.
双难何苦?     
鲁迅在<死>一文中说:"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然而,鲁迅这里所说"怨敌",多为"公仇"而非"私怨".不少有负于鲁迅的青年朋友,鲁迅仍然爱护他们,正如他所说:"对于青年,则必退让,或默然甘受损失."先圣孔夫子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指有德性之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老是从别人身上找毛病.  相似文献   

6.
<正>刘少奇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刘少奇的初心之路,就是从追寻真理开始的。少年时期,他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而不懈求学;青年时期,他为实现共产主义真理而投身革命。从湖南到北京,走上救国救民之路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农家。1915年5月,在宁乡玉潭学校读书的刘少奇带头参加反对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示威游行,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书信中,有一封是1936年8月18日给王正朔的,信中说已收到他14日的来信“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这些拓片拓的都是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不过因为水患,南阳北关魏公桥的桥基石刻未能拓出,鲁迅于是嘱他“于水消后拓出,迟团无妨也”,鲁迅太喜欢这些文物拓片了。这封信,鲁迅用的是“周工材”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名字“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是很犯忌的,而鲁迅原名就是“周豫才”,他取了谐音来保障书信的平安传达。鲁迅夙喜古代美术,曾倾力于搜集和整理,他编有《汉画像》的图集,可惜在他生前未能问世,只是…  相似文献   

8.
蠡木 《党史博采》2001,(8):32-35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鲁迅比毛泽东大12岁。两人从未见过面。他们是思想上的契友,是志同道合者。毛泽东对鲁迅的敬仰、钦佩之情,在各个时期溢于言表。 毛泽东主要是通过长期、大量阅读鲁迅著作,了解鲁迅的价值,认识鲁迅的伟大的。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毛泽东一到北京就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给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波。他此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后,毛泽东留在北京。经北京大学哲  相似文献   

9.
《福建党史月刊》2014,(3):37-37
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在世人的印象里,大多是冷峻犀利的,其实他也有着一颗侠骨而温情的心。对前来求助的文学青年,鲁迅会给予慈父般的关怀。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还要求鲁迅一定要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就找郁达夫,让他为这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  相似文献   

10.
初心来之不易。青年毛泽东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初心经历了十年探索,三次关键选择。第一次是选择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驻省中学,开启了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第二次是选择湖南一师,树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第三次是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救国的道路。三次选择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即救国救民。青年毛泽东确立初心的历程启示我们:共产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个人梦要与国家梦紧密结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全国人民的初心统一于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和妇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鲁迅是一个作家,但鲁迅却更是一个战士;鲁迅手中所握着的明明是一支笔,但无论同志或者敌人都将之视为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鲁迅的个子很矮,头颅很小,但人们却总要把他看成是身容三山五…  相似文献   

12.
1906-1919期间,青年毛泽东对西方民主的认识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几个重要阶段,大致追寻了一个"选择-认识-接受-放弃"的过程。每一次放弃是又一次新的探索和追求的开始,他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每一次的认识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也越加深刻,这一过程是毛泽东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思想路线问题,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愚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我们提供的认识论上的强有力的保证。这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给了我们一个深刻而又宝贵的启示:要努力提高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孟素 《党史文苑》2012,(19):11-14
"真"的内涵颇多,如真理、真实、真诚、认真、真正……这一"真"字,寓意深远,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彭真一生用实际言行生动响亮地回答了"名如其人,人如其名"和"名副其实"之真谛,时时处处闪烁着"真"的光芒,自始至终都保持了本真为人、求真务实的品格和作风。追求真理,走历史必由之路彭真生前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句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前一句人们谈得较多,而对后一句则谈得较少。实际上,他经常对人们说,人生在世,要一辈子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彭真自从青年时期接受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真伪     
舒展 《唯实》2001,(5):69-70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说他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  相似文献   

16.
<正>林语堂是福建人,鲁迅是因为林语堂而来厦门大学任教,因此与福建有缘。两位文化名人曾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思想观念不同而不相来往。有客人见我在做研究鲁迅的文章,问:"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但我想想还是说:"鲁迅是一个真诚的人。"鲁迅确是一个真诚的人,比如青年学生向他询问人生之路,他说他只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至于怎么走到那里,人生的路不只一条,他也不知该走哪一条。这是大实话,人生的路只  相似文献   

17.
年1月 18 日《南方周末》“阅读”版“是非”专栏发表了王蒙的《大师小议》,文章煞尾的一段说:“是匍匐地、神谕地仰望大师、大奖等等好,还是民主地、人间性地平视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大奖”云云不过是行文的陪衬,“大师”则以鲁迅为例,其实全文都是在说鲁迅,论证不应神化鲁迅。作者是否在进一步申说他几年前提出的那段名言(幸亏中国只有一个鲁迅,要是出50个鲁迅,非闹政治地震不可)且不必管它;他,王朔以及高举“断裂”大旗的文坛新锐们所深恶痛绝的“神化”鲁迅问题,似乎不能不讨论一下:真有此事?鲁迅果真被神化…  相似文献   

18.
读鲁迅日记感怀田水旺读鲁迅日记,细揣日记所载,收支往往不符,个中奥妙实令人敬佩。鲁迅为给在黑暗中艰难求索的青年木刻家准备一次画展,用自己的稿费买下一批镜框。这些朴实无华的镜框如今还在山阴路的故居里陈列着。可这笔支出,在日记里却不曾有记;他明明给一个困...  相似文献   

19.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界标榜思想革命的旗帜高高举起,对当时的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鲁迅先生无疑是这场革命的擎旗手,他对国民性的改造更是扩展为众多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主题。陆蠡与鲁迅同为浙东作家,他的作品同样以写故乡人,故乡情,故乡事为据点,展开自己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关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痛恶,最为痛心的是,他对于民众的愚昧性与国民的劣根性的揭露。文章通过对陆蠡散文作品语言的分析,挖掘他写作的心理路程以及他在写作过程中隐含的精神世界,探讨他与当时的文学领袖鲁迅文学思想的契合。再者,陆蠡也是在鲁迅先生文学火炬的照耀下,探索文学的创作。他们同样把文学作为擎在手中的武器,向恶势力投去强硬的匕首。  相似文献   

20.
散木 《党史文汇》2002,(7):30-30
鲁迅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一些与他有关或相关的事物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以鲁迅名字命名的事物有的一直保存到现在,有的广为人知,有的则鲜为人知,但有的或者当时就没有被采纳,也就更不为人所知了,兹撮其部分,就此见出历史岁月的风霜。鲁迅县、鲁迅大学、鲁迅文学奖金、鲁迅研究院、鲁迅铜像:鲁迅逝世后,苏区的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迅即向南京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南京政府提出要求,除举行国葬和将鲁迅付国史馆立传外,建议将绍兴县改称鲁迅县,将北大改为鲁迅大学、同时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和鲁迅研究院,并在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