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已经由最初的构想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这一倡议,在多领域同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相关区域国家经济发展,能够给合作各方带来利益,因此,一些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之中。日本最初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了消极和怀疑的态度。近两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以及  相似文献   

2.
中国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此后,该倡议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互联互通平台,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中国部分边境省份以及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将面临的发展挑战,另一方面是为了缩小中国与邻近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发展方面的差距。中国的务实方式和拟提供的资金是"一带一路"倡议初期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近年来,由于对"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产生的不对称影响的看法存在分歧,中国的合作伙伴的反响也各不相同(主要是积极的)。本文通过梳理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反响,发现对该倡议存在强有力的经济考量和支持,但关于以下一些问题的政治疑虑却在逐渐增加,如关于平等市场准入的规制冲突、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及其对欧盟内部决策程序的(潜在)政治影响。文章从自由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认为尽管一些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存在进一步推动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赵长峰  孙晨 《东南亚研究》2023,(4):90-112+156-157
近年来,随着“印太区域”日益成为全球安全与战略的重心,作为东南亚域外重要力量的欧盟与印尼不断提升双边关系。自2014年佐科上台以来,双方在维护海上贸易安全、对冲中美战略竞争、加强战略自主与应对海洋非传统威胁等需求的推动下,各项海洋安全合作稳步展开,在构建涉海合作机制、强化海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双方合作的深化面临海洋安全思维差异、内部民族主义思潮、欧盟集体决策一致性与印尼政治连贯性以及印太权力结构等因素的挑战和掣肘。  相似文献   

4.
海事是指关于人和船在何种航行环境下进行哪些水上活动的事务。为了有效应对人类在利用和经略海洋过程中遇到的海洋环境威胁和海上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加强了对于海洋安全的海事保障,并进一步兴起了以海上安保与海洋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海事合作。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逐步推进,有关各方必然将面临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产生了提供充分海事保障与加强国际海事合作的现实需求。对于中国海事来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以从大国协调与机制完善、规范重塑与标准修订、国际交流与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寻求建立一个涵盖重点港口、支点国家与辐射对象的国际海事合作网络,这将会有利于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顺利建设,有益于促进中国周边外交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推动大国间的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5.
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且与美国进行了比较,从中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品市场依赖度及发展前景。文章认为,东南亚国家及蒙古国对中国具有较高的市场依赖度,其他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最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市场还会保持相对较高的市场依赖度,而对中国最终资本品和最终消费品市场依赖度不高,但未来对中国最终消费品市场的依赖度会进一步增强。中国应高度重视进口贸易的政策管理与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对外市场提供者的积极作用,以促进经济全球化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探索更加适宜自身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倡议框架。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政治和经济逻辑。一方面,日本民族国民性中的实用主义心态和日本摆脱西方大国的政治羁绊、谋求更强政治独立性与多边合作的政治愿景,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支撑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另一方面,日本经济经历了近20年的低迷增速,目前受到人口老龄化等供给侧因素的困扰。中日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双方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如果日本能够成功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在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国际劳工流动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就有机会实现中日双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7.
中国"一带一路"是以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为双核心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意义,但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抵御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境外不良宗教思潮的影响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应对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政府宜重点加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度、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抵御不良宗教思潮渗透能力,加强战略运筹,在"一带一路"实施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8.
论韩国《中央日报》视域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日报》在韩国主流社会中影响较广。其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依时间的推移呈现五个阶段的特征,从报道的数量变化,清晰显示出无论是其最初持"冷眼旁观"态度,还是最终积极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特别是采取积极行动,深入中国内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实地采访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与影响,都说明该报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韩合作持积极看法。《中央日报》的报道还揭示了首脑外交、议题设定在推进中韩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央日报》报道呈现出的冷热不均的阶段性特征,启示我们中韩关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而且需要加强两国媒体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沟通等五大方面,其中,贸易投资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量化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互联互通水平,文章构建了"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指标体系,覆盖贸易投资水平、贸易投资设施、贸易投资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以及9个二级指标。2016年度总体得分情况反映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贸易投资合作的程度,即总体上处于合格水平,并呈现整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竞合关系复杂等特征。鉴于此,文章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推动区域物理、市场和体系多维连接;突破贸易投资合作的短板和瓶颈;着力解决贸投设施"联而不通、通而不畅"问题;共同优化和完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常以其透明和活泼的民主政治体制为傲,并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培植民主政权。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与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时,应该如何在东南亚国家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并赢得这一经济上相对落后、政治上相对复杂地区人们的好评甚至有力的支持。本文旨在观察东南亚不同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并以此推断"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运用统计模型对2014年"亚洲晴雨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高速发展的经济仍然是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赢得民众支持的关键所在;其次,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也会左右他们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效益评估与风险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两个方面。在预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潜在收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现实的各种安全风险。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因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地区政治安全风险,也包括长期困扰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风险。这两类安全风险尽管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客观地认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从综合安全的视角来管控风险,才能有效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保障中国企业获取最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提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构想。在中法《联合声明》中,两国元首提出要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法两国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大国,可以共同担负起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和义务,更为有效地履行相关议定书的要求,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开展深度合作。其次,中国可以借鉴法国《生物多样性法》的立法经验,以制定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对应的国内法。同时,中国还可以学习法国开展区域合作的方式,从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率先在南海和中亚等区域签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公约"及其议定书,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以国际话语权内生变量为视角研究中国话语权来源的路径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内生变量的分析逻辑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来源于"一带一路"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而"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有效性是"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主要倡议国——中国以立足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快速建立.理论分析认为,国际机制的效率性是其合法性和话语权获得的核心内生变量,中国话语权可以从"目标获得""解决问题"和"集体最优"等三个方面来评价.虽然世界上绝大部分爱好和平、急需发展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和由此带来的发展机遇表现出积极立场,但"一带一路"在从倡议转化为实践框架的过程中,仍然在理念传播、功能强化和制度供给方面面临一定挑战,中国的话语权也因此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现有的国际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立足新时代的合作理念和具有创新性的合作范式,也是中国最易取得话语权的合作范式.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正>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聚焦于"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水平问题与中印关系问题。贸易投资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的重要内容。顾春光和翟崑两位作者构建了"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指标体系,以量化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投资互联互通水平,并借此衡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贸易投资合作程度。根据量化结果,两位作者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为此,中国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宏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后来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合作,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孟加拉国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一部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被列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从孟加拉国的角度分析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利益所在,并讨论孟加拉国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的作用,对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孟加拉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需要从孟加拉国的角度审视"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五通",重点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面临的挑战,从孟加拉国的角度提出中国回应挑战的建议,为推动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力量,中国和东南亚在清洁能源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战略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南亚核电增量需求旺盛,中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为双方核电合作提供巨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和东南亚核电合作不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前景乐观.然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核电合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东南亚的核电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核电走向东南亚面临不确定性多、政治风险大和国际竞争激烈等严峻挑战.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应制定东南亚核电市场开发的长远战略目标,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妥善处理与其他核电出口大国的关系,为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和能源低碳转型注入活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受到了所有国际行为体的重视,欧盟也不例外。①鉴于"一带一路"战略是中欧所有合作伙伴今后进一步发展及更好合作的坚实基础。欧盟表示愿意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中国开展合作。为此,欧盟必须设计出相应机制,以促进其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政策协调。未来的中欧关系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步人新阶段。而世界政治及经济格局,也有可能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日本安倍政府表现出极为抵触、防范的情绪,其根源在于日本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扭曲、错误的认知观使然。受其影响,安倍政府采取了多个层面的防范性政策,如,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DA覆盖、构建"价值观同盟体系"、挑起海洋问题争端、追加注资ADB以抗衡AIIB、提出"印太战略"新概念等。尽管如此,"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最终促成安倍政府转变了其错误的认知观,并在具体政策上从"消极抵触"转变为"积极接触",为未来中日围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战略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多元化日趋明显。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瓶颈,边缘化或半边缘化的政治力量开始要求更多的话语权,并试图构建更公平合理的发展模式,从而引发相关国家的权力结构调整。对"一带一路"建设而言,这是机遇,有助于在变革中塑造"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这也是挑战,将会使"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深化民心相通工作,加强政治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倡议通常被视为一个实现经济利益诉求的项目,着重于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如果确实如此,它将错失一个获得无形利益的机会。换言之,为成功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不但需要真正创造出双赢局面,还要为欧亚大陆带来比单纯经济利益(公路、铁路、海港)更有价值的无形利益——文明认同。对于中国来说,到一个国家开展项目、完工后就抽身离去,以此方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危险的。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提出该倡议的目的存有戒心和疑虑,在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恐华症"。因此,中国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