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逝世50周年。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雷锋在亿万人民群众心中,始终是一个光辉的榜样;雷锋精神作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深深融入时代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2.
《党史纵横》2002,(3):1-1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毛主席早在39年前发出的一个伟大号召。每年3月5日,人们都不由地会想到这件事。毛主席了解雷锋的事迹,看过报载的《雷锋日记》,对雷锋评价很高,也希望这位普通一兵的精神与品格能够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离开我们40多年了。然而,全国学雷锋活动几经风雨,却始终没有间断。是什么力量使雷锋在中国大地上产生这么久远的影响?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力量。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亲笔题词并发表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这么多的领袖人物为一个普通的士兵题词,把雷锋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这在我们党和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4.
正雷锋,这个全国人民熟悉的名字,是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精神楷模之一。从毛泽东1963年3月5日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起,雷锋的感人事迹就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他的高尚精神和伟大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鲜为人知的是,雷锋典型的挖掘、雷锋精神的宣传却同一位开国将领密不可分,那就是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的吕清。吕清(1915—2010),河南光山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  相似文献   

5.
发现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自此,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时代榜样,雷锋和雷锋精神跨越不同时代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那么,时代楷模雷锋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走向人民的呢?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03,(3)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从那时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的名字便深深镌刻进中国人民的心中。岁月如梭,潮涨潮落,40年时间过去,无论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雷锋精神却牢牢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根深叶茂,蓬蓬勃勃,成为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  相似文献   

7.
雷锋视点     
《先锋队》2002,(3)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原沈阳军区工程兵第10团运输班班长,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牺牲。雷锋生前努力实践自己的誓言,坚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本刊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特刊发三代领导人为雷锋的题词。雷锋视点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13,(6):16-17
当年,雷锋以一双打满补丁的袜子和好事做了一辈子的事迹影响了整个中国。1962年,雷锋在其服役的连队因公殉职。雷锋是平凡的,但是我们提到雷锋,无不颂其伟大。因为共产党的几代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江泽民都先后为他题词,号召人民向他学习;更因为他把平凡的事情做得连贯、如一,做得长久、自然。伟大固然需要英雄壮举,需要惊天动地,伟大同样出自普通。出自平凡。  相似文献   

9.
梁毅娜 《湘潮》2023,(12):51-52
<正>2012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在此,深入探讨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价值意蕴、精髓要义及赓续发展的路径方式,有助于激发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60年代,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大多数人记忆里无法抹去的符号。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升华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清河 《江淮》2012,(3):45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1963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从那时起,雷锋就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的脑海中,"学雷锋、见行动、争先进"活动蔚然成风。雷锋的光辉形象和宝贵精神,业已成为一座巍峨的丰碑。雷锋的不朽精神持久有力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然前行。  相似文献   

12.
康渝生 《奋斗》2012,(3):25-26
50年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普通一兵雷锋同志因公牺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下,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伴随历史同行的文化精神。毫无疑问,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积淀,其中体现着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境界。今天,  相似文献   

13.
36年前的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纷纷为雷锋题词,一场波澜壮阔的学习雷锋的热潮迅速在全国兴起。雷锋成为60年代全国人民心目中崇拜的共产主义战士。尽管雷锋形象以及学习雷锋的活动不时受到某种贬损和非难,然而雷锋精神不但没有沉沦,反而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千千万万活雷锋的充实、丰富和发扬广大,它越来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所弘扬,雷锋精神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时代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弘扬雷锋精神,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  相似文献   

14.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表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的名字、雷锋的事迹、尤其是雷锋精神,成为激励无数中国人奉献进取的精神财富。至此,雷锋精神薪火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全国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学雷锋活动。早在雷锋生前,他的感人事迹虽然有报道,但没有被社会广泛了解。从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到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半年多的时间里,雷锋事迹从部队到青少年,再由青少年广泛传播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共青团对于全国学习雷锋活动的广泛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辽宁团省委首先在青少年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雷锋不幸牺牲后,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少先队员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来到雷锋所在团要求再看一看雷锋叔叔的遗物,希望能为雷锋叔叔办个展览。为了满足孩子们…  相似文献   

16.
张志杰 《党史纵横》2001,(3):F003-F003
雷锋是在常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社会主义时期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他那响亮的名字连同他那不朽的崇高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全国人民的光辉榜样。   雷锋是一种普通的战士,之所以受到毛泽东等常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全国人民的爱戴,除了他自己的先进事迹处,沈阳军区各级党委和首长对他的培养帮助也是他走向全国的重要因素。   雷锋在鞍钢、抚顺等地方单位工作时,就是出名的先进人物;入伍不到一年,又立了功,多次受到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所在部队和…  相似文献   

17.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生命的长度只有22个年头;雷锋精神,让这个短暂的生命延展出无限的厚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  相似文献   

18.
孙茂芳同志今年66岁。他1964年入伍,2001年退休。40多年来,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助人为乐作为人生的道德坐标,把雷锋作为自己永远学习的榜样,人民群众亲切地叫他"京城活雷锋"。他荣立过一等功,被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敬老楷模,两次获得中华慈善奖。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5周年之际,我们请孙茂芳同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一讲如何向雷锋同志学习,如何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齐霁 《党史文汇》2003,(4):20-21
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经过毛泽东一生中曾为两位普通战士题过词,一位是战争年代的刘胡兰,一位是和平时期的雷锋。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不愧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而雷锋却没有那样的惊天动地之举,只是做了些平凡的小事。然而,毛泽东从雷锋这些平凡之举中,看到了伟大的内涵,看到了一种时代需要的精神,于是他欣然命笔,向各族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生前把毛泽东著作看成“粮食”、“武器”、“方向盘”,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业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艰苦…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学习雷锋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接力传承。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他以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发出"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