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罗尔斯顿生态观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都关注生态问题;肯定自然先在性,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的生态观本质差异体现在:马克思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罗尔斯顿是以培育人的生态伦理实现人对自然德性之爱。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生态观之比较,启示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应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生态观,吸收和借鉴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注重提升公民伦理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三位一体的统一;坚持自然关爱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完善制度基础上培育关爱文化。  相似文献   

2.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界定和使用了阶级:描述性概念、解释性概念和价值性概念。描述性阶级概念是基于特定生产关系而具有相同地位和利益的社会集团,它表明了阶级的本质是经济范畴。马克思依据不同性质的私有制区分了两种阶级类型及其阶层指涉。解释性阶级概念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具有意识和阶级组织而拥有行动力的社会集团,它表明了阶级的基本运用是政治—经济分析,马克思借此阐释了三种阶级分析。价值性阶级概念提供了一个替代资本主义的解放理论,它表明了阶级的消亡与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诉求。三重维度的阶级意涵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中,对理解当今世界仍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实践观的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为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探讨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逻辑演变过程,对正确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3)
马克思实践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关键。马克思通过对前人实践观的分析、扬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将实践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阐述。本文基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主要内容和当代意义来论述马克思实践观思想,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分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敏涛 《学理论》2014,(9):31-3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间观克服了自然时间的物理性抽象性,深入到了人本身的问题和社会经济的问题。社会时间理论为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产的本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线索。物质运动时空的传统时空观,掩蔽了马克思在时间理论上的划时代变革。通过论述这两种时间观以此来展现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郭凤海 《理论探讨》2006,2(5):43-47
马克思对“类本质”及其“异化”观念的解构,是通过多个维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实现的。在哲学上,随着“类本质”让位给历史进程中“现实的个人”,“异化”也让位给以物质生产为底蕴的社会实践,由此改变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方式的根本看法。在经济学上,分工的细化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恰恰是人的本质借以无限展开的推动力量。在政治学上,民主作为人的解放的必要环节,不应理解为人的本质异化的政治终结,因此它也不应执著于“公意”,因为公意的合法性在于它与“众意”的不可分割性,并以众意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明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文明的真正基础,把建立一种合乎人性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理解"新"文明实质内涵的关键钥匙,把人的解放作为构建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关怀。这三者构成马克思文明观的三个基本维度。马克思文明观对统筹推进我国五大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五大文明建设应彰显实践的重要作用,凸显新型和谐的社会关系,其价值应体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张秋月 《学理论》2011,(32):55-56
相较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实践是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和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