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曼侬·雷斯戈》是十八世纪著名法国作家普沃·德·艾克齐尔的代表作品。若干年前,程青同志把它译成中文,嘱我写一篇序。我在先读为快之余,写了几句介绍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后来程青同志听说有人已在翻译此书,自己的译稿就未送出版社出版,我这篇序也随之搁置多年。去年五月偶遇《法国研究》的编辑同志们。谈及此事,他们挺感兴趣,嘱我寄交《法国研究》。于是,“序”终于起了介绍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耶稣会士魏继晋(Florian Joseph Bahr,1706-1771)于1738年抵达中国。当时,天主教内部已经禁止就中国礼仪问题再行讨论,中国境内亦已禁止天主教公开传播。与其他在京欧洲传教士一样,魏继晋通过提供宫廷服务,获得在华居留权,但他视在华传教为第一要务,为此积极争取来自欧洲的经济支持,重视与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的信息交流。1755年魏继晋获得新教学者完成的《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不满其中有关在华耶稣会士的部分记述,撰《驳谬说书》加以辩驳,以期向德语区读者证明,耶稣会士才是中国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希望德语区读者继续相信并支持天主教在华传教工作。  相似文献   

3.
法国礼仪是西方礼仪的重要代表 ,十七和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高雅礼仪的中心”。法国礼仪在历史上经历过波澜起伏。骑士文化 ,文艺复兴 ,沙龙文化 ,法国大革命等 ,无一不与礼仪的变革有关。今天 ,传统的礼仪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但它仍然以新的精神和形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蒲志鸿 《法国研究》2001,(2):99-107
法国礼仪是西方礼仪的重要代表,十七和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高雅礼仪的中心".法国礼仪在历史上经历过波澜起伏.骑士文化,文艺复兴,沙龙文化,法国大革命等,无一不与礼仪的变革有关.今天,传统的礼仪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它仍然以新的精神和形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十七到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使者。《教育信笺》是关于哲学思考的主题。许多知识分子发现古老的中国,受到震撼。《圣经》里对历史大一统的认识遭到质疑。中国的历史让圣经的编年史受到冲击,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徒劳地试图调和东西方思维对世界起源的分歧。热爱汉学的人士和反对汉学的人士相互辨争。耶稣会士的作品被某些哲学家、例如海德,认为缺乏真实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例如莱布尼兹,则被看作是“我们时代最重大的事件”,因为他们的作品冲击了《圣经》的编年史,甚至是《圣经》本身所提到的民族诞生和惟一语言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法国思想界和文坛又一巨星陨落……”四月十四日,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巴黎柯香医院逝世,享年七十八岁。噩耗传开,法国及世界各国读书界、知识界纷纷为之举哀。《世界报》载文称“继八○年萨特逝世之后,法国思想界和文坛的又一巨星陨落。”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发表谈话表示哀悼:“西蒙娜·德·波伏瓦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她的倾向性文学曾代表一时作为我们社会标志  相似文献   

7.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983年第2期刊登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阿·德·格莱特和助理研究员伊·谢弗里埃的文章,比较中国和匈牙利的经济改革,内容介绍如下:中国和匈牙利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和历史传统。在这两个国家中,改革发生的时间和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有所不同。但是,两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却遇到了  相似文献   

8.
一部1731年的译作《赵氏孤儿》在欧洲流通,启迪了一些远离中国源泉的题材。皮耶特罗·梅塔斯塔西奥于1735到1753年所创作的歌剧和十八世纪上半叶巴黎德芬街的音乐短剧只是借中国为名,或者是为了嘲弄西方自身,或者是为了创作大型娱乐歌舞。异国情调则通过西方人想象的汉语得到表现。因此,十七和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的真正文化交流似乎只是处于次要的层面,艺术难道不是突出同时代中国文明的表达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作品的传入欧洲改变了启蒙时代欧洲人的喜好与创作。  相似文献   

9.
J .R .拉德米拉尔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译界来说 ,应该已不陌生。早在 1998年 ,由许钧、袁筱一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就曾辟专章评介其代表坐作《翻译的理论要素》①。该书于 1979年首次出版 ,1994年被收入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的TEL丛书集 ,被认为是继乔治·穆南《翻译的理论问题》② 之后法国翻译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可喜的是 ,在承袭了穆南的语言学立场之后 ,拉德米拉尔又从数十年法德哲学翻译体验出发 ,结合翻译实践教学经验 ,发展出了一套以思辩为特色的译论。在巴黎十大进修期间 ,笔者有幸聆听了拉德米拉尔教授开设的翻译理论讲…  相似文献   

10.
一、中法关系源远流长 中法两国的最初的接触在13世纪中叶。1248年和1253年,法王路易九世两次派多名我会修士隆儒麦尔(Longjumel)和德· 卢布鲁克(de Rubrouck)到蒙古。他们回法国后写书,证实中国确实为“丝国”。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出版后也传到了法国。他描述的东方这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11.
去年秋天,一位同志从法国回来,赠送我们一册皮埃尔·米凯尔著的《第三共和国、人物和权力》,巴黎1971年版,博尔达斯袖珍知识小丛书之一。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是研究第三共和国史专家中的后起之秀。他二十九岁时,就出版了名著《德雷菲斯事件》(1959年)。后来陆续刊行了《普恩加莱》(1961年)、《现代法国的经济和政治》(1971年)、《现代法国的政治问题和政治力量》(1971年)、《第四共和国、人物和权力》(1972  相似文献   

12.
每当谈起法国有影响的言情小说女作家时,人们便情不自禁地提起乔治·桑、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西蒙娜·德·波伏尔、前多妮一加布里埃尔·科莱特、弗朗索瓦兹·萨冈、克里斯蒂姬·罗什福尔、克莱尔·艾奇雷利,但是人们不应该忽视另一位法国赫赫有名的当代历史言情小说女作家朱丽叶·邦佐里(Juliette-Benzoni)。朱丽叶是位专门从事历史言情小说创作的多产作家,至今活跃在法国文坛上。她生于巴黎拉·布尔东内大街,童年时代在圣·热尔曼一德一普度过。获得中学毕业会考及格证书后,因迷恋历史,酷爱文学,进入天主教学院。取得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文学在法国》和《法国作家与中国》在欧洲各国中 ,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与影响不是最早的 ,法国与中国的直接交流要晚于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但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却是最大的。法国是世界公认的欧洲汉学中心 ,而且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心仪中国文化、推崇中国文学的作家 ,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学术机构、团体与专家学者 ,也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出版或发表了那么丰富的有关汉学研究的著作。因此 ,研究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 ,在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14.
对法国史感兴趣的同志如果有机会翻阅一下G德·索维尼(G·de Bertier de Sauvi-gny)编著的《法国史》,就会感到这本书关于事件,人物和年代的叙述极为清楚。此书上起对史前高卢的描写,下迄对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的评述,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条理井然,对讲授和学习法国史的人都实为有益。  相似文献   

15.
(米歇尔·勒萨日著,巴黎经济书籍出版社1981年版,254页)本书是法国出版的《世界行政管理丛书》之一。作者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比较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国著名的研究苏联政治问题的专家。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系统地对苏联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研究。首先,在引言中,作者介绍了苏联行政管理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的  相似文献   

16.
由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德国学术中心主办的《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日前正式出版。丛书分三个系列:《德意志思想评论》(年刊)、专著系列、译著系列。丛书主编孙周兴教授。 丛书第一辑共八种图书,简介如下: 1、《德意志思想评论》(孙周兴、陈家琪主编): 为专业性连续出版物,2003年起出版,年出一卷。每卷设有固定栏目“尼采·海德格尔研究”,以示本刊重点。  相似文献   

17.
对法国浪漫主义流派的研究,我国通常有一种极为普遍的观点:积极浪漫主义派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精神,其代表是维多克·雨果;“代表封建贵族反抗革命运动”的消极浪漫主义派,其代表则是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参考《辞海》“浪漫主义”条目)本文不准备探讨浪漫主义有否积极与消极之分,也不打算给雨果下结论;本文仅将这两  相似文献   

18.
由基督教教会开办的大学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远比在欧洲重要。教会,在欧洲很多名人的笔下是反动势力的代表,如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就是真善美的对立面;而英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则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当然是现代化的阻力,并写了《宗教与科学》。在亚洲,特别是东亚人的眼中,基督教及其大学的作用繁多,但是至少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推动了现代化,在传播宗教的同时,把欧洲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带到了韩国。  相似文献   

19.
柯卉 《德国研究》2021,36(1):134-151
德意志耶稣会士费隐于1706年入京,作为宫廷传教士直到去世.1709年,费隐以主力成员身份,参与康熙朝《皇舆全览图》测绘,合作完成多幅分省地图.1719年,费隐将最新中国地图寄往欧洲,时间或早于来华法国耶稣会士.得到皇帝认可的费隐在宫廷充任临时译员和临时顾问.承担宫廷事务的同时,费隐以西洋"守直人"的身份接待1732年到访北京"东堂"的朝鲜使臣,馈赠天主教书籍和特色物品,其身形容貌令朝鲜使臣印象深刻.考察中国地图西传史以及天主教东亚传播史,不应忽略德意志耶稣会士费隐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哲学界在研究外国哲学史的工作中,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近来,我们高兴地看到继葛力同志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之后,由李凤鸣、姚介厚所著的又一本专著《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出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